《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而语言学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语言的一门系统学问。虽然语文教学偏重实践和运用,语言学倾向于理论,但两者有着相同的对象:语言文字,关系极为密切。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但我们在考察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语言学参与语文教学的程度并不高。鉴于此,本文选取语言学中的游戏理论,从必要性、实践方法和需把握的原则三个方面,来探讨它在中小学语文生字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语言学深度参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思考。
一、必要性:语文教学需引入语言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学界就语言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生过激烈争论,很可惜的是,那次争论并没有深化语文学界对语言学理论的认知,反而出现了许多否定性意见,认为语言学理论过于艰涩,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语文教学忽视语言学理论,一些前沿的理论成果也无法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及时运用,久而久之,语文教学与语言学理论逐渐脱节,大量一线语文教师仍在重复陈旧的语言知识,教学方法相应也得不到更新,这已经成为語文教学适应新的语言发展现状和社会现实的一大桎梏。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民族全力创新的时代,语文教学还是依旧沿着一条去语言理论知识的道路走着,最终导致了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理论知识空前疏离的严重现象。”[2]《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严肃地思考:有语言知识而无语言理论的语文教学到底还能走多远?这样的教学还能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需要的角度,语文教学引入语言学理论都有其必要性。
首先,引入语言学理论有助于深化语文教学的内容。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只给学生灌输语言知识,让其死记硬背,较少挖掘语言现象背后的语言规律,即只传授是什么,而不阐发为什么,其结果是大部分的学生只记住了许多死的语言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语言学理论要解决的就是零零总总的语言现象背后可供把握的语言规律,将语言学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语言学理论阐释为什么是这样,学生在豁然开朗之余也必将对教师所教授的语言知识有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理论是打开现实之门的一把钥匙,对语文教学而言,语言学理论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
其次,引入语言学理论有助于更新语文教学的方法论。当前的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学沉闷无生气,原因之一即是教学方法的滞后陈旧,一些语文教师“关起门”来上课,学生不断更换,教学方法却始终如一。现代语言学提出了许多关于语言的新理论,这些理论同时具有方法论的价值,例如本文要讨论的语言游戏理论,将一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语言学理论引入语文教学中,可以激发教师的思维,更新语言教学的方法,从而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第三,引入语言学理论是落实《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跨界发展的举措之一。《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跨界意识的提出标志着语文学内涵向前迈开了重要的一步,但如何落实《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却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深思。笔者以为,引入语言学理论,虽然不是学科之间明显的跨界,但确是在语言这一对象内部,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跨界融合,可以为未来语文课程的跨界发展积累经验。
二、可行性:语言游戏理论下的生字教学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分裂,长期以来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教师对理论总是望而生畏,以为理论有些高深莫测、难以把握,这无疑是一种误解。在分析了语文教学引入语言学理论的必要性之后,这里将以中小学语文生字教学为例,引入语言游戏理论,为生字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并进入阐释语言学理论对指导推进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语言游戏理论是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蓝皮书》中提出的,他视语言为有机的活动,强调语言具有“遵守规则”的相关性、“生活形式”的不可分离性和“家族的相似性”三大特征。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打开了语言学研究新的天地,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在生字教学中,语言游戏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因而《新课标》在论及如何开展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的具体建议时,就特别要求:“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具体而言,我们在语言游戏理论的指导下,可采用以下举措进行新颖的生字教学活动。
首先,创设情境,在故事中巧解汉字。《新课标》要求7-9年级的学生必须累计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由于汉字结构的特殊性,多一笔少一划,都不行,而这给中小学生学习运用汉字造成了许多困难。这种情况下,若能创设情境,将那些实际运用中容易多一笔或少一划的字投放到一定情境里,通过故事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疑难字教学将会变得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柳”和“迎”时,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写出的“柳”字少一撇、“迎”字却多一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少老师费劲功夫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效果却往往并不如人意。而有些老师却另辟蹊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创设情境,在故事中巧解这两个字多一撇和少一撇的内涵:“小朋友们,古人送别客人和我们今天不同,他们会把客人一直送到很远的路口,并且还要折枝相送,这里的‘枝就是‘枝条的意思。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一般都会折一根杨柳枝送给客人,希望留住客人,所以‘柳字中间的这一撇可以看成是一根弯弯的柳枝。而欢迎客人时不需要折柳枝,因此‘迎这个字没有撇。客人来了,我们只需走上前去与客人握手或拥抱就可以,所以,‘迎这个字有个偏旁就是‘走之儿,代表走到客人身边。”笔者相信,学生在听完这位老师的情境教学后,必然能将“柳”和“迎”牢记心间。不仅“柳”和“迎”,类似的其它汉字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情境教学模式,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些疑难汉字的结构特征,又深刻地理解了其文化内涵。
其次,开展活动,在协作中感受汉字的趣味。传统的生字教学课堂,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学生难以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效果良莠不齐。语言游戏说强调语言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倡导将语言放到生活中进行理解,这提示我们必须转变汉字的教学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与课堂之间,从知识到知识,而应该将生活引入其中,倡导一种团队协作的参与式学习。在参与式学习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组,开展贴近生活的竞赛活动,寓教于乐。例如讲授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课文《日月水火》时,可将学生分为“日”“月”“水”“火”四个小组,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出与自己小组汉字有关的现象,比赛哪个组找到的现象多并适当予以奖励。
最后,以用促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必须是学用结合,在生字教学中,若学生只学会了它的涵义,而不懂得去使用,这样的生字教学无疑是失败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语言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即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母语教学也不例外。”我们的语言来源于生活,最终必然也要回到生活,为生活服务,我们在生字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学完一个生字后,分组进行“用好一个字”的竞赛,以用来促学,深化学生对生字的印象。例如在讲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传统节日》时,可以“赏”为例,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联系自己的生活,给“赏”字组词,并介绍自己所组词的生活场景,竞争回答,调动学生积极性。
语言游戏理论倡导用游戏的方式开展语言教学,这与《新课标》对拼音、生字教学的新要求,以及中小学生的性格特征等是契合的,上文笔者列举了三种生字教学方式,这些方式方法都是建立在语言游戏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根据语言游戏理论所产生的方式方法并不局限于上文所介绍的三种,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深刻领悟语言游戏理论内涵的前提下,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摸索总结出更多更具实用性和教学效果的举措。
三、特殊性:语言学参与语文生字教学需把握的原则
语言学理论参与下的语文生字教学必然是既有深度又能收获实效的,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也必须切忌对理论的盲目崇拜,忽视教师从大量实践中获取的有益经验,以为一旦理论在手,即可“包打天下”,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采取同样的理论和方法,如此就又掉入了唯理论是从的泥淖,这与传统的唯经验是从本质上并无差别。语言学参与包括生字教学在内的语文教学,既带来了课堂创新改革的机遇,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也是一场巨大的挑战,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始终把握以下几大原则:
第一,联系教学实际,将理论具体化。现代语言学理论,包括上文讨论的语言游戏理论,多由西方学者提出,这些理论所植根的基础是西方文化和语言,将它们引入到中国的语文教学中,必然面对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并非所有的语言学理论都适合解释中国的语言现象,也并非所有的语言学理论都能照搬直接用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这就需要结合我们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将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具体化,细致地剖析其理论的内核,找出适合中国语境的内容,并经过现实转化,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策略,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新时代语文课程服务。
第二,发挥教学语言的功能,将理论通俗化。包括语言学在内的任何理论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尤其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引入我国后,还需经过翻译的转换,如此即使对那些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而言,要读懂西方语言学理论也并非易事。而我们的中小学生显然也还未达到把握理论化语言的程度,在语文教学中,若照搬原来的理论话语,学生将一头雾水,不仅无法达到运用理论来促进教学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原本简单的知识也将变得复杂化,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而,将语言学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教师需将理论吃透弄通,并运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学语言讲授,使理论通俗化、简单化。目前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愿意在教学中运用语言学理论,其中最大的原因即在于无法将理论通俗化。
第三,加强自主学习,紧跟理论前沿。将语言学理论引入语文教学,开展有理论参与下的教学实践,其前提是教师要对其引入的语言学理论做到烂熟于心并轻松运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加强自主学习,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理论学习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另外,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永远有效的,语言学理论必然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此时此地合适的语言学理论未必适合彼时彼地,因而一定要摒弃一种理论用终生的观念,不断加强学习,紧跟理论前沿,吸收最新的理论成果为语文教学服务。
第四,破除迷信思维,坚持理论与经验相结合。以往的语文教学广大教师往往盲信经验,排斥理论,导致两者的脱节。但我们在将语言学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时,又必须切忌“矫枉过正”,从以往的盲信经验转而迷信理论,以为理论是万能的,须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任何有生命力的语言学理论都必然有它所设定的基本语境,越出它的语境,这一理论或许将失去它的阐释能力;同时,任何语言学理论都是具有时代性的,这就意味着它是有所局限的,并不能解释所有的语言现象。我们在引入语言学理论时,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破除对理论尤其是特定理论的迷信思维,坚持理论与经验相结合。
結语:语言学理论参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广大一线教师必须坚持的基本方法论立场,但如何付诸实践,使语言学理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一线教师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页。
[2]肖九根,张文娟,陈曦娟:《语言学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对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国际会议论文:2017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Management,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al Science(MMETSS 2017),2017年7月28日。
张群,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科教学语文2018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