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当前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很多地方的环境污染程度和资源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极限状态,发展绿色金融势在必行。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
【关键词】绿色金融 互联网金融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一)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
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跨度并不长,对目前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2010年在北京开展了关于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论坛;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我国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2016年以来,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成为了我国优先战略,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完善逐步加快;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发展绿色金融”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行动纲领;2017年6月,国务院进一步在我国五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绿色金融在全国加快落地;2018年9月,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章程》,对下一步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工作做出了明确分工。
(二)我国绿色金融目前的模式
随着“互联网+金融”热潮的涌起,我国金融行业逐步跨入互联网领域,互联网金融正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其对传统金融的补充和扩展效果显而易见。于是,绿色金融在我国的生根发芽也很自然的形成了“线上”和“线下”两个模式。
线上模式即“互联网+绿色金融”,以阿里巴巴旗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推出的蚂蚁金服个人“碳账户”为典型代表。蚂蚁金服将绿色金融化身为名为“蚂蚁森林”的小程序的形式呈现在用户眼前,用户通过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如步行、网上购票、乘坐公交车、绿色办公等行动可获取与节省的碳排放量同等水平的“绿色能量”,再将收获的绿色能量用以培育一棵虚拟的树,待大树养成,会由中国绿化基金会认领并种植到荒漠地区。这种新颖简单的模式一方面解决了民众低碳环保意识差的问题,让大家在不知不觉当中投身环保行列,另一方面,模式本身以及多样的活动形式吸引了大量新用户,为绿色金融向前推进积累了客户资源。
绿色金融的线下模式则以银行推出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为主。2007年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全面进入我国污染减排的主战场。绿色信贷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金融工具。绿色保险又叫生态保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手段。其中,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具代表性。又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有效运用这种保险工具,对于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减少污染事故发生,迅速应对污染事故,及时补偿、有效保护受害者权益方面,都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绿色证券是继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之后的第三项环境经济政策,指上市公司在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过程中,要经由环保部门进行环保审核的证券类型。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前景
(一)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目前我国对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不足,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外部压力。在供给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形势下,政府必将加大绿色金融鼓励性政策的实施引导,逐渐完善政策体系,维护金融创新秩序。拒不完全统计,在绿色金融政策推进这几年来,信贷、证券业拒绝、阻止与节能减排不达标和环境保护相抵触的企业运营资金千余亿元,大力支持了产业生态化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多元化
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绿色金融的发展态势,绿色产业的融资将会变得比较容易,此时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结构单一,业务覆盖面窄,不能满足绿色经济市场需求的问题将会凸显,金融机构必然会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拓展业务范围,提供更加多样的服务。
(三)互联网与绿色金融的结合更加紧密
传统金融存在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融资门槛高等弊端,中小绿色企业很难走传统融资道路起步。通过互联网可实现信息共享、信用评估、节省时间、降低人力物力成本等优势决定了金融业未来发展离不开互联网。
四、小结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在,“互联网+绿色金融”不仅丰富了绿色环保项目的参与主体、提高了市场效率、有效地扩大了绿色金融体系的广度,还将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升到了传统金融模式无法达到的高度。未来,互联网将与绿色环保产业、生态农业携手并进、为可持续发展增添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袁帥.探索新形势下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前景[J].智库时代,2018,(43).
[2]查娜,刘璐,王帅.以互联网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正当时[J].商场现代化,2017,(07).
[3]刘之鹤. 低碳经济框架下我国金融创新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作者简介:李晓辉,女,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金融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