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秋,王 丹,李建军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科,四川 绵阳 6210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临床多表现为青紫、呼吸急促、呼气性呻吟等,严重时可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衰竭,危害生命安全[1-2]。临床认为诱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基础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的肺泡进行性萎陷,因此,临床早期积极给予患儿规范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4]。以往临床多采用营养支持、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维持酸碱平衡、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虽然可暂时性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但补充机体缺乏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诱发疾病病因,从而降低治疗效果[5]。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提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及时予以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弥补自身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6-7]。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和方法。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30例。对照组男68例、女62例,胎龄13~30周,平均(20.6±2.3)周;出生体重2 400~6 000 g,平均(2 865±368) g。试验组男66例、女64例;胎龄14~31周,平均(20.9±2.5)周;出生体重2 300~6 000 g,平均(2 850±360) g。两组患儿性别、胎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8]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①均有自主呼吸,出生6 h内出现呼气性呻吟、呼吸急促、吸气三凹征等呼吸困难表现;②均经胸部 X线片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胎龄≤32周;对研究药物无过敏者。排除标准:合并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合并先天性畸形;合并休克、颅内出血、肺内出血等危重患儿;因其他因素引起的呼吸困难患儿;入组前接受气管插管的患儿。
1.3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予以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抗感染、维持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英国Infant Flow System新型鼻塞仪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为51~72 mmHg(1 mmHg=0.133 kPa),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为0.90,通气时间为4~5 d,当患儿无心动过缓、呼吸暂停、SaO2降低、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时可提前撤机。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中国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010511)治疗,首先将100 mg/kg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预热至37 ℃,用无菌抽吸针抽取后,缓慢注射至气管插管内,注入完成后予以复苏气囊加压通气5 min,重复予以患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通气时间3~4 d,当患儿无心动过缓、呼吸暂停、SaO2降低、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时可提前撤机。
1.4观察指标 ①治疗相关指标: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②血气分析指标:治疗前、治疗后48 h选取两组患儿桡动脉,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管抽取3 mL桡动脉血,采血过程中注意隔离空气,肝素抗凝后,立即送检,采用血气分析仪(丹麦雷度公司,ABL800FLEX型)测定PaO2、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③氧合功能指标: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8 h呼吸机有效指数(ventilator effective index,VEI)、氧和指数(oxygen index,OI)、PaO2与吸入氧浓度比值(PaO2/inspired oxygen fraction,PaO2/Fi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④并发症: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肺出血、小肠结肠坏死性炎症(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视网膜病、脑室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48 h参照《实用新生儿学》[8]中相关诊断标准评估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胸部X线片显示无阴影,SpO2≥0.90,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经胸部X线片显示有少许阴影,SpO20.75~0.89,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经胸部X线片显示存在大量阴影,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62%(123/130)比86.92%(113/130)](χ2=4.590,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4.381,P<0.01)。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例)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2.2两组患儿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均较短(P<0.01)。见表2。
组别例数机械通气时间(h)住院时间(d)用氧时间(h)对照组13098.3±16.332.7±10.0103.6±17.2试验组13071.2±10.927.2±8.679.5±12.1t值15.7324.76313.071P值<0.001<0.001<0.001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2.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治疗后48 h,两组患儿PaCO2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aO2、pH值较治疗前上升(P<0.01),试验组下降(或上升)幅度更显著(P<0.01),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组别例数PaCO2(mmHg)治疗前治疗后48 hpH值治疗前治疗后48 hPaO2(mmHg)治疗前治疗后48 h对照组13060.98±7.1147.67±6.557.21±0.107.30±0.0948.26±8.6374.26±10.19试验组13061.13±7.0640.05±4.867.23±0.117.44±0.1249.15±8.5787.69±12.07 组间F=15.291 P<0.001F=10.258 P<0.001F=16.324 P<0.001 时点间F=2 881.69P<0.001F=1 063.21P<0.001F=2 651.471P<0.001 组间·时点间F=1 136.51P<0.001F=562.14P<0.001F=1 032.14P<0.001
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2:动脉血氧分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 mmHg=0.133 kPa
2.4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合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48 h,两组患儿OI、RI值较治疗前下降,VEI、PaO2/FiO2较治疗前上升(P<0.01),试验组下降(或上升)更显著(P<0.01),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组别例数VEI治疗前治疗后48 hOI治疗前治疗后48 hPaO2/FiO2治疗前治疗后48 hRI治疗前治疗后48 h对照组1300.11±0.030.20±0.0512.36±3.217.22±1.84120.35±41.25232.65±46.356.15±2.332.02±0.65试验组1300.12±0.050.26±0.0411.96±3.285.68±1.57121.02±40.58281.56±45.225.98±2.281.49±0.53 组间F=36.415 P<0.001F=30.221 P<0.001F=41.025 P<0.001F=31.388 P<0.001 时点间F=1 652.340 P<0.001F=1 964.251 P<0.001F=2 365.142 P<0.001F=1 003.912 P<0.001 组间·时点间F=863.024 P<0.001F=632.047 P<0.001F=1 025.184 P<0.001F=312.251 P<0.001
VEI:呼吸机有效指数;OI:氧和指数;PaO2/FiO2: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RI:呼吸指数;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2.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住院期间,对照组出现4例VAP、2例肺出血、2例NEC、3例视网膜病、1例脑室内出血,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23%(12/130);试验组出现2例VAP、1例肺出血、1例NEC、2例视网膜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62%(6/130);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9,P=0.14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以呼吸衰竭、呼吸困难为临床表现,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因素。该病病情危急,发展速度快,对新生儿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9-10]。目前临床尚未完全阐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多认为因新生儿肺发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尚未分泌或分泌不足,从而增大肺表面张力,降低肺顺应性,造成肺泡膨胀不充分,且因新生儿呼吸力量较为薄弱,易导致新生儿肺换气及通气功能出现障碍,从而诱发疾病[11-13]。因此,临床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困难症状、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重要意义[14-15]。
常规治疗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是以往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虽然可减轻临床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探究,发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可取得良好疗效[16-17]。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由多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类组成的混合分物质,其主要成分为磷脂、特异性蛋白,给药后主要以单分子层形式排列在肺泡液层表面,不仅可使肺表面张力下降,还可避免液体分子间相互吸引,维持肺泡容量的稳定性;同时充足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提升肺顺应性,维持呼吸肺泡处于扩张状态,提升对肺液的清除速度,预防肺泡萎缩[18-19]。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一种新型通气模式,临床操作无创伤性,可有效避免破坏患儿呼吸道的完整性,持续气道正压可维持肺泡开放,增加肺泡面积及功能残气量,有效避免肺泡出现萎陷,提高机体氧合能力,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从而改善患儿肺换气及通气功能[20-2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使用不仅可有效补充新生儿生理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还可预防肺泡萎缩,进而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儿呼吸功能[23-25]。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pH值、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用氧时间短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效果确切,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血气分析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机械通气是导致肺损伤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临床治疗中,肺通气灌流协调状况可通过监测患儿氧合功能指标来判断[26]。其中OI是评估患儿呼吸衰竭程度、通气换气状况的常用指标;VEI是评估肺力学顺应性情况重要指标,与机械通气压力、PaCO2有关,VEI水平越低说明患儿肺顺应性越差;PaO2/FiO2是临床评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的重要指标,可反映患儿吸氧条件下机体缺氧状况;RI值可反映机体通气换气状况,不受FiO2和呼吸方式的影响,可客观地反映机体实际氧和状态,RI值越低,表明预后越好[27-28]。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VEI、PaO2/FiO2值较对照组高,OI、RI值较对照组低,表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提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氧合功能。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及氧合功能指标,缩短氧疗及机械通气时间,利于患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