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丰 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提供个性化客户体验已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的重要发展任务。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技术平台,可以打破传统保险经营模式下以特定客户变量评估为基础的承保定价模式,通过获取、分析用户个人的数据信息,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例如,保险企业可以向客户免费赠送健康手环,收集他们的健康数据,在为产品定价时将用户的运动量作为参考依据,运动步数还可以抵扣保费。
进一步来说,如果能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大数据模式引入健康险领域,既能增加保险产品的吸引力,提高服务质量,又能改善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医疗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困境,积累精准定价经验,控制医疗风险,一举打破很多保险企业健康险盈利难的窘境。
国外保险公司早已意识到智能可穿戴设备将对健康险市场带来积极作用,并在努力尝试创新。据美国波士顿研究咨询机构的调查发现,目前接近30%的美国保险公司正在尝试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其运用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保险公司通过可穿戴设备提供特色医疗监控和治疗服务,另一种是保险公司在定价时根据设备收集的信息来调整保险费。
第一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糖尿病管理医疗公司Well Doc,其经营模式是提供“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用于移动医疗服务。
患者通过Well Doc公司推出的Blue Star(蓝星)软件,记录血糖变化、饮食含糖量等数据,通过手机上传到公司后台,经过云端的分析后,软件把数据分析结果传递给医生,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提供不同的治疗和用药建议,软件再把医嘱反馈给患者,帮助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软件提供的服务还包括向Ⅱ型糖尿病患者提供药物控制检测、实时行为指导等医疗教育服务。此软件在相关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治疗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通过了FDA医疗器械审批,受到法律监督。Well Doc公司的实践表明,患者使用蓝星软件三个月后大约能降低群体糖化血红蛋白2%,患者就诊次数及并发症也相对减少,可以节约医疗费用15%。
美国的蓝十字健康保险公司已经与Well Doc公司合作,为投保的糖尿病患者支付每月超过100美元的软件使用费,以达到减少长期支出的目的。
第二种模式,保险公司通过分析、挖掘智能可穿戴设备收集记录的健康体征数据,了解投保人(本文假设投保人即为被保险人)的健康风险、生活习惯,鼓励其坚持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建立奖惩制度,降低健康生活的投保人的保费,提高生活方式不健康投保人的保费,以经济手段降低其医疗健康风险。
这种模式能够实现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的双赢。一方面保险公司通过数据的分析,了解了投保人的生活习惯等健康风险数据,控制了健康风险,当投保人生活越健康,医疗费用也会逐渐降低,减少了赔付支出;另一方面投保人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信息反馈,增加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身体更健康的同时也节省了保费开支。美国的医疗保险费用一般是企业和员工共同负担,而结合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投保方式不仅能够减少企业的费用开支,而且能激励员工积极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在辅助定价方面智能可穿戴设备也为保险公司提供支持。美国United Healthcare保险公司与Konami数字娱乐公司和Zamzee科技公司合作,针对肥胖儿童推出了一项医疗健康计划。Zamzee负责开发智能可穿戴活动测量设备,Konami负责开发游戏,让肥胖儿童在游戏运动中减少体重,降低肥胖风险。
国内保险市场上推出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健康险结合的产品数量极少,较完善的产品为“步步保”。该产品是由众安保险推出的一种与智能可穿戴设备相结合的健康管理计划。
此产品主要针对健身客户,年龄在18~40周岁、参加“步步保”运动项目、身体健康的自然人都可以申请参加“步步保健康管理计划”,投保人无需体检,只需要健康告知。投保时,系统根据用户参加健康计划前30天的历史平均步数,推荐不同档位的重大疾病保险保障,投保人历史平均步数越多,推荐保额就越高:平均步数达到5000步,推荐的重大疾病保险保额为10万元;平均步数达到10000步,推荐保额为15万元;平均步数达到15000步,推荐保额为20万元,也是最高档保额。加入健康计划之后,每月固定结算日是申请日的次日,如果用户每日运动步数达标,下月结算时就享受免费1天的优惠,也就是运动步数越多,下月需要交纳的保费就越少。
“步步保”是智能运动大数据首次进入保险业的尝试,保险公司通过运动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识别投保人的风险,以运动量作为定价基础,向投保人提供与自身风险相匹配的产品,实施动态定价机制,鼓励用户积极运动以减免保费,当投保人通过健康管理降低了患病的风险,保险公司也就减少了赔付,从而实现保险公司与客户的双赢。
自产品推出的一年多以来,“步步保”累计为运动人群提供了约800亿元保额的重大疾病保险,为客户节省了2773万元保费。众安保险还将推出跑步险和骑车险这样将智能可穿戴设备结合到保险中的新型产品。
“步步保”对未来推出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健康险结合的产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控制道德风险方面,投保时虽然取消了体检环节,但并没有降低投保门槛,相反通过运动计划吸引了大量积极运动、身体健康的人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增加低出险风险人群参保比重,减少了出险概率;在数据运用方面,为大数据参与理赔和反欺诈的相关工作提供了经验积累。
除了“步步保”这样的专业产品,其他保险公司也与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将可穿戴设备的优势引入保险行业中。例如,泰康在线与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咕咚共同打造一项互联网保险服务“活力计划”,用户在软件中共享运动数据和使用体验,就能得到个性化保险服务内容,同时享受价格优惠;大都会人寿与乐动力合作,推出“出行保”和“运动意外险”,用户每天运动来赢取积分,积分可以换取保险产品。
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认可程度并不高,设备尚未成为不可或缺的产品得到大范围普及。另一方面,智能可穿戴设备面临的安全风险会让人忧虑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隐私保护机制,就无法让消费者信赖保险公司、放心地购买保险产品。所以,“智能可穿戴设备+健康险”模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具体来说,笔者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改变传统的定价模式
保险公司在商业健康险的专业化经营中,应当创新费率形成机制与赔付机制。较高的赔付率和管理成本会让经营商业健康险的保险公司难以实现盈利,只有转型才能改变现状。改变传统的风险精算模式,依靠智能可穿戴设备提供的个体实时风险数据准确测量风险水平,以此为定价基础精算出保险费率,费率能随风险的变化而变动。
2.巧用医改新政创新产品
保险公司应当有效利用医改带来的便利,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增加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推出个性化保险产品,提升保险附加值。商业健康险不仅要做医疗费用补偿的保险服务,更要将业务线全面延伸到疾病预防、疾病诊疗、慢性病康复管理、体检咨询等项目,以综合性服务为目标。在这方面,中国平安正在积极拓展原有的企业团体健康险业务,增加承接政府医保的医疗健康保障服务,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化技术为各地医改提供综合服务,包括审批医疗费用、减少过度治疗浪费、配合医疗机构和政府医保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还尝试建立精算模型预测未来疾病发展状况等。
3.注重个性化服务
保险公司可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控功能,为养老院或者独居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护理救助服务,并利用其进行慢性病管理。老年人购买健康医疗保险之后,保险公司根据移动医疗诊疗情况进行收费或理赔。个性化和综合化的服务会降低产品同质性,增加产品竞争力,让客户更有购买的意愿。
4.积极与医疗机构对接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收购、控股、战略合作、兼并等方式与医疗机构进行深入合作,有效整合医疗部门信息,控制医疗支出,降低小病大治的风险。例如,对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客户,保险公司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收集其身体健康数据和饮食信息,并将数据汇总后反馈到医疗机构,医生通过专业判断来随时跟进诊疗方案,再通过设备反馈给客户。对风险较低、身体较为健康的客户,保险公司通过设备向其提供健康管理建议,随时督促其保持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已经患病的客户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医疗支出,与医疗机构对接,保证及时理赔。
5.重视技术创新,做好数据利用的基础工作
首先,传统数据分析平台无法处理智能可穿戴设备和移动互联终端收集来的大数据,保险公司必须提前规划数据迁移,积极地与主要的数字技术和云技术领先平台进行合作。其次,在大数据时代,软件智能化对提升运营效率至关重要。未来,智能型保险公司需要把应用软件嵌入其业务的方方面面,只有把机器变得更智能,才能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让机器发现个人所无法发现的数据之间的关联。再则,保险公司应把客户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放在首位,在收集和利用个人健康数据之前,搭建数据库安全保护系统,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物理安全、运维安全、应用安全系数,有效隔离病毒入侵、网络黑客攻击等危险。最后,努力培养专业性人才,做好人才储备。新型保险产品的定价、推广、运营需要既懂保险知识又有医学知识、既会分析数据又了解市场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长期性的工作,保险公司要提前进行市场布局,在产品成熟期到来之前便做好人才储备的相关工作。
6.警惕道德风险
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保险公司还应考虑到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建立起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有效降低客户将智能可穿戴设备使用在非本人的身上,减少数据偏差的概率,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避免客户利用设备漏洞骗取保险金。
1.鼓励健康产业的投资,大力发展移动医疗
目前市面上非常缺少保险资金投入移动医疗领域的案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成立健康医疗产业基金,把基金投资到拥有成熟的关键技术、成长前景明确、能与保险业务产生促进作用的在线医疗、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线医药等科技企业,以股权投资为合作模式增强与移动医疗企业、健康产业的交流。
2.鼓励设备厂商不断研发新技术
我们要明确,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新型保险产品的技术支持,对保险的定价和检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移动芯片企业要针对可穿戴设备推出更低能耗、更高集成度的芯片产品,例如得州仪器推出适用于移动设备的超低能耗TRP芯片组,中颖电子的动力锂电池BMS技术,英特尔推出可穿戴设备专用芯片Edison,博通推出为低功耗可穿戴设备量身定制的BCM4771处理器。国内健康产业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专业化的芯片,研发自己的产品。显示技术是最影响设备外观的关键技术,利用柔性显示技术可以明显改变设备的造型,可弯曲的屏幕增加了显示面积,使设备的外观更新颖独特、设备更贴合人体,提高用户接受程度和使用满意度。三星率先推出柔性屏幕的产品Galaxy Gear fit,引领技术发展方向,国内的映趣科技继而推出In Watch X智能手表,其他厂商也在跟进。
提高设备的续航能力,降低操作系统、芯片、传感器的能耗,开发不同的高效快速充电技术,如无线充电技术、近磁场共振充电技术,以减少充电时间及产品使用中的间歇,这是智能可穿戴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更先进的行走发电、生物能发电、使用特殊纤维织物摩擦发电,这些仍处于实验室开发状态的技术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传感器的精确性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为健康算法积累数据。陀螺仪、骨传导、加速度传感器、肌点感测、IR眼球追踪和IR影像感测都有运用在可穿戴设备的案例,未来最重要的方向是MEMS即微机电系统。微机电系统利用微电子和微机械加工技术制造而成,能以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更低的成本完成传统机械传感器无法完成的任务,它更适合批量化生产,可靠性、集成性、智能性都更高。国内一些上市公司已有较多开发产品,可以在未来与可穿戴设备结合推进其创新,如歌尔声学的MEMS麦克风产品、水晶光电的光学低通滤波器、汉威电子的气体传感探测仪器等。
3.提升云端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健康数据的有效利用不仅需要智能可穿戴设备终端收集信息,更需要在云端运用方面的提炼和分析。在前端设备收集到用户的信息上传到云端后,要增加应用分析数据的作用,云端技术的升级创新是可穿戴设备实现智能化的必要条件。所以设备厂商不仅要研发硬件设备,还要开发云端技术。百度尝试“云+端”的经营模式,既开发Boom Band健康手环、MUMU血压仪、Baidu Eye和Lain智能体脂测量仪可穿戴设备,也努力打造Dulife智能健康数据平台。设备终端将收集到的用户作息、运动、饮食、身体健康指标等数据上传到Dulife平台,平台对数据分析和处理后建立个人健康模型并结合专业医学知识提供健康报告;除此之外,还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特点提供饮食改善、运动健身美容保养、睡眠辅助等健康管理方案。百度还与青鸟健身、好大夫、急救中心等健康服务机构合作,扩大数据支持范围。
医疗卫生机构可与保险公司、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合作,探索新型医疗保险服务模式。在养老服务领域,将使用可穿戴设备的老年人纳入医疗监控体系,对身体指标出现不利变动的人群及时通知就医或提醒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当患者遇到紧急意外时迅速出诊,向老年患者的监护人发出求救信号,利用设备联网后数据的及时传递为老年患者发病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及时通知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出险情况,让保险公司随时了解被保险人健康风险的变动情况。在疾病治疗领域,医疗卫生机构应配合科研机构进行治疗方案的临床医学实验,积累实践数据,在实验中对比设备收集信息和设备使用者治疗情况变化,并从中找寻恰当的分析模式,为健康算法积累经验。
总之,“智能可穿戴设备+健康险”的商业模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大大增加保险公司与用户的互动机会,用户通过设备记录健康数据、向医生和保险公司反馈健康状况变化、提出服务需求,避免信息沟通不畅引起的误解与不满保险公司通过设备向用户提供就医预约、健康咨询、疾病管理等全方位服务,让客户不仅仅在出险时才能感受到保险服务,增强保险产品附加值,极大地提升客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