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瑜
高热惊厥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儿科惊厥性疾病,主要是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体温迅速升高达38℃以上。其多发于6个月~5岁儿童,当前临床尚未清楚其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但此病具强反复性,极易损伤患儿神经功能[1]。若处理不当,还会引起脑损伤、智力障碍或癫痫,严重的还导致患儿残疾。据相关研究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有利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疾病给患儿带来的脑损害[2-4]。本文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8年5月所收治的132例高热惊厥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8年5月所收治的132例高热惊厥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体温均不低于38.5℃,且现惊厥症状。依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对照组男37例,女29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4.23±1.35)岁;原发病:急性肺炎15例,上呼吸道感染2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10例,急性中毒性菌痢13例;体温38.5℃~40.3℃,平均(39.2±1.6) ℃。观察组男38例,女28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4.42±1.344)岁;原发病:急性肺炎16例,上呼吸道感染26例,化脓性扁桃体炎10例,急性中毒性菌痢14例;体温38.7℃~40.5℃,平均(39.4±1.5)℃。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营养支持、酸碱平衡维持、降低颅内压等,同时给予对照组患儿以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常规心理护理等;给予观察组患儿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环境护理:保持室内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尽量减少噪音干扰,避免给患儿带来刺激导致病情恶化;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以免感染病菌。(2)心理护理:高热惊厥患儿常伴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临床表现为频繁哭闹,导致不能顺利治疗,对此,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针对年龄较小患儿,可采取轻柔抚摸、温柔沟通等方式安抚其情绪;针对年龄较大患儿,可采取奖励方式以缓解其恐惧心理。(3)病情观察:严密监测患儿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意识、皮肤及口腔等,并做好相关记录,若发现异常,则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5]。(4)饮食护理:高热惊厥患儿通常存在食欲不振现象,可让患儿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易吸收、易消化类食物,保持清淡饮食;注意饮食结构的营养、合理性,适当增加患儿饮水量。(5)对症护理:高热:可采取物理降温法降低患儿体温,如利用冰袋、冰水或冷毛巾敷于患儿前额、手心、大腿根等处;惊厥:若患儿惊厥发作,应以手指捏或按压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避免移动患儿,保持周边环境安静,以免给患儿带来刺激至惊厥再次发作;抽搐:若患者发生抽搐,应立即去枕平卧,头微后仰或偏向一侧。及时清理患儿呼吸道和口鼻等处的呕吐物或分泌物,以免呼吸道或口鼻堵塞,引发吸入性肺炎[6]。(6)出院指导:出院时,医护人员应告知患儿家属疾病的日常护理知识,指导家属正确用药,并备好相应药品及治疗仪器;惊厥发作时,应立即让患儿侧卧,并以筷子或牙刷柄置于患儿口中,以免舌咬伤,并按压人中、合谷等穴位,同时立即拨打120;加强患儿营养和锻炼,做好预防接种工作,以加强患儿自身免疫能力;流感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处,以免感染病菌[7-9]。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包括血钾、血钠、血糖等)、各项症状改善所需时间(包括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等)、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以本院自制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调查表包括操作水平、语言沟通、护理态度等,采取百分制,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超80分为非常满意,70~79分为基本满意,低于7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若P<0.05,表明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护理前的血钾、血钠及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护理后各项生理指标水平较对照组均更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更短,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情况,mmol/L)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情况,mmol/L)
组别 血钾 血钠 血糖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66) 4.38±0.13 4.43±0.08 141.28±3.17 144.27±2.58 5.22±0.71 4.42±0.27观察组(n=66) 4.41±0.11 4.62±0.26 142.03±2.89 146.34±1.87 5.23±0.68 4.31±0.29 t 值 0.267 5.674 1.420 5.278 0.083 2.255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儿各项症状改善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儿各项症状改善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退热时间(h) 惊厥消失时间(h) 住院时间(d)对照组(n=66) 44.31±3.37 6.26±0.71 13.27±1.25观察组(n=66) 26.37±3.26 4.06±0.14 7.06±0.87 t 值 31.084 24.698 33.127 P 值 <0.05 <0.05 <0.05
对照组患儿非常满意25例,基本满意23例,不满意18例,护理满意率(48/66)72.73%,观察组患儿非常满意44例,基本满意21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率(65/66)98.48%,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17.768,P<0.05)。
高热惊厥是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有关,另细菌感染、先天遗传也会影响高热惊厥的发生[10]。当前临床尚未清楚其发病机制,多认为其是因持续性高热致脑部神经元出现异常放电,引起骨骼肌群不随意收缩,进而引起惊厥。据相关研究表明[11-14],小儿高热惊厥受年龄、高热、感染性疾病、遗传等因素影响,其中高热及感染性疾病是引发高热惊厥的重要因素。高热惊厥极易产生脑损伤,致患儿发生癫痫甚至残疾。因此,临床非常重视高热惊厥的治疗及护理。
本案将132例患儿分为两组,均给予营养支持、酸碱平衡维持、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以帮助患儿降温、控制惊厥发作,同时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率98.48%较对照组高72.73%,护理后各项生理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优(P<0.05),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由此可看出,相比于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明显更优。分析其原因:环境护理及心理护理消除患儿对医院的陌生感,同时稳定患儿情绪,有利提高患儿治疗配合度,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病情观察一方面有利及时发现患儿异常状况[15-17],另一方面所记录的相关数据有利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各项生理指标的迅速恢复;饮食护理保证患儿营养,有利加强患者机体抵抗能力;对症护理有效控制患儿高热、惊厥或抽搐等症状[18-20];安全保护有利保证患儿安全,获得患儿家属信任感,有利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患儿治疗配合度,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在患儿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急救;出院指导加强患儿的日常护理,让家属督促患儿进行运动、加强营养,有利提高患儿自身免疫力,降低患儿疾病复发率。
综上所述,给予高热惊厥小儿患者以综合护理干预有利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促进患儿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有利改善患儿预后,降低患儿复发率,同时提高患儿护理满意度,取得良好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