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抒玲 王威霖
(福州大学 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361024)
目前国内的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空间利用率低、整体布局散乱、缺乏人文关怀、设计简单粗糙无特色等。官浔立交桥便是这样一座存在诸多“问题”的高架桥。官浔立交桥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与集美区的交界处,其附属空间面积约11.9m2,目前仅做了简单绿化,功能单一,而周边分布着众多居民区和工业园区,该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已无法满足周边环境的功能需求,更不能体现作为城市文化特色形象窗口的作用。市政部门希望对此场地进行重新建设开发,使其不仅作为城市交通附属绿地的组成部分,也能成为一处服务于周边群众的综合性休闲绿地。针对此现状,笔者提出将地域文化运用于官浔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充分合理地利用高架桥附属空间这一“城市灰空间”,使其成为展现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官浔高架桥的现场调研分析后,我们发现其场地自身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优越,上层规划定位高;以平地为主,无复杂地形,可充分利用桥下附属空间设置活动场地;邻近住宅区、旅游区、工业区,人流量大,有利于展览、娱乐、休闲等活动场所的设计与利用;城市路网关键节点,交通通达度高,惠及岛外四区,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周边自然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这些优势成为将官浔立交桥附属空间打造成一处主题文化公园的目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图1 功能分区图
图2 入口大门建筑造型分析
图3 植物种类示意图
厦门位于闽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集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于一体,孕育出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如闽南功夫茶、中秋博饼、端午节龙舟赛、南音、高甲戏等,均为厦门本土的特色文化。官浔立交桥周边的活动人群主要为厦门本地人口,对于具有厦门当地特色的色彩、材质及造型等元素有着一定的记忆基础。笔者现场随机采访了500位群众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对于结合地域文化的景观存在很高比例的意愿需求,其中希望设置“与地域文化结合的景观互动空间”的人数所占比例高达86.94%。
因此,将地域文化这一理念运用于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中,打造具有地域文化主题的特色景观,将有助于培养民众对厦门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地域归属感,并提升该区域的整体视觉质量和环境价值,同时也可作为厦门岛外的旅游线路景点之一,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图4 地形水体概念分析
高架桥附属空间是城市景观系统中十分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将地域文化更好地融入其中成为提升城市景观整体品质的关键。通常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必须依托景观中具体的表现载体,形成丰富的表现层次,以及运用相应的表现手法得以实现。笔者以厦门官浔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为例,从地域文化的表现载体、表现层次及表现手法等方面来探讨地域文化在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中的运用策略。该立交桥目前还在建设中,本文选取了其设计方案的部分内容进行阐述。
2.1.1 空间的布局
地域文化与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的结合应考虑将当地的民俗活动及居民生活习惯需求与空间布局结合起来,以提高当地民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官浔立交附属空间景观设计通过对项目周边人群需求的调查,了解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生活方式及心理需求,结合厦门地域文化当中的闽南建筑文化、民俗博饼文化及茶文化融入场地的自然环境,形成“四区一带”的空间布局模式,分别设置了展示文化交流区、民俗文化体验区、茶语飘香休闲区、自然野趣漫步区以及桥下运动娱乐活动带(图1)。
2.1.2 建筑及小品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由于不同地区的天气、原材料、风俗文化等的影响,各个地区出现了以地域性为基本特征的建筑群。因此,建筑及景观小品成为体现地域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高架桥附属空间中的建筑及小品可通过其外形、色彩及材料等来表现地域文化特色。
官浔立交桥附属空间的入口大门建筑造型设计以闽南传统坡屋顶为原型,并将厦门传统的马鞍屋脊及出砖入石的纹理进行简化抽象处理,从而从建筑外观上体现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图2)。
2.1.3 植物配置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各个地区的植物景观呈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观赏习性及生态习性。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导致各地的景观植物衍生出丰富的植物文化。无论从生态因素方面还是从文化因素方面考虑,本地的乡土树种都是营造植物地域特色景观的最佳选择。高架桥附属景观中的植物配置应选择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地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如厦门的三角梅、泉州的刺桐花、龙岩的山茶花,均被视为该城市的象征之一。
官浔立交附属空间的植物配置选用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品种,并结合了厦门四季的植物景观意象,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并四时变化的丰富植物景观(图3)。
2.1.4 地形及水体
作为园林景观中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地形及水体也是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到国家小到城市,独特的地形及水体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在高架桥附属景观的设计当中,要充分考虑目标地点的地形及水体特征,将地域特点与附属空间中的地形水体规划布局相结合,使高架桥附属空间更加具有个性与魅力。
官浔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在地形及水体的处理上结合了厦门作为海岛城市的地域特点,将厦门独有的多岛屿分布、丰富的温泉资源、星罗棋布的峰岭及纵横交错的溪流等地域性地理特征,在空间上演变成岛屿、微地形、溪渠及下凹绿地,使得整体地形和水体统一并富有地域特色(图4)。
2.2.1 符号图案的表层装饰
地域文化在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中的表现,最简单、直接的就是从地域文化的具体符号、图案入手,采用如原型延用、提取变形、简化重组、元素强化等设计手法融入于现代景观当中,让人一目了然地感受到浓浓的地域文化气息,从而有效地实现与现代都市环境相协调、文化特色相传承的目标。
官浔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中提取了当地传统的符号图案元素,如闽南红砖文化、博饼民俗文化、茶文化、南音文化等,结合建筑外观、地面铺装、雕塑小品、景观设施等进行表现,直接传达给人们关于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信息(图5)。
2.2.2 人性化的空间利用
地域文化不仅体现在表层的符号图案,还应体现在人性化的空间利用中。高架桥附属空间包括桥体正下方的阴影区域、周围道路围合的较开阔场地,以及与周边其他用地交界的区域,因此在对高架桥附属景观空间的设计时,应充分利用不同空间的特性,考虑人和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关系,考虑地区周边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行为习惯和活动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空间进行功能布局。
官浔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充分利用了高架桥下及互通区域的空间,为周边居民及路人提供了多种功能场所,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活动体验。如桥下的运动娱乐活动带设置了滑板、攀岩、儿童活动设施等,满足了青少年儿童的多功能活动需求(图6)。
2.2.3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景观中的地形地貌、水体土壤、动植物、光照风向等,这些属于自然要素,而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风俗以及由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小品等,则属于人文要素。地域文化在高架桥附属空间中的运用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营造既适应本土自然生态条件又富有当地风土人情的特色景观。
官浔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利用了原有场地中的水系及地形变化,设置了亲水平台、木栈道、休闲亭廊、疏林草地等,将自然元素与人文活动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然野趣的坐憩、漫步场所(图7)。
2.2.4 整体文化意境的塑造
图5 状元台雕塑小品设计概念分析
图6 桥下青少年活动区效果图
图7 自然野趣漫步区效果图
图8 民俗文化体验区效果图
图9 休憩座凳及雕塑小品概念设计分析
图10 展览馆建筑外观分析
图11 探花廊架概念分析
图12 榜探广场分析图
整体文化意境的塑造可以通过与自然景物、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设计主题等方面进行融合,以物移情。如利用自然山石、水体、植物等特有的造型、色彩进行衍生形象表达,营造理想意境;再如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典故,将传统形象和故事背景展现给民众。因此在对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进行地域文化的表现时,应当充分考虑自然景物、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设计主题的结合,让民众能感同身受,获得诸多共鸣,从而形成整体文化意境氛围。
官浔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将厦门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自然的地形水体相结合,形成多个极具特色的主题景观空间,如曲苑戏台、博饼广场、丛林漫游、茶语飘香等。这些主题的融合塑造出一个富有厦门当地文化气息的整体意境(图8)。
2.3.1 重构
重构是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景观设计中,重构手法能够帮助营造更加新颖、具有时代特色的景观设计。地域文化与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的结合亦可以借助重构手法,将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再设计,脱去传统文化的旧外衣,结合新材料、新技术,让地域文化以全新姿态展现在民众面前。如官浔立交桥附属空间中的休憩座凳及雕塑小品即运用了此手法(图9)。
2.3.2 抽象
抽象,是指对所引用的片段或局部,在不改变符号表达的意象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提炼和加工,去除复杂、繁琐的细部构造或装饰,同时使得被引用对象更具有典型性,表现传统景观的空间结构特色[1]。官浔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中较多地运用了抽象的手法,如展览馆建筑的外观设计将当地传统建筑形态进行简化、抽象后,表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意象(图10)。
2.3.3 象征
象征是用某种事物或形象表示一种抽象概念、特定的意义或主题。符号象征是一种强调、突出主题景观的表达手法,与人的知觉感受与心理暗示紧密相连[2]。在其符号的选择和创造上,应考虑能准确表达其象征意义的内容。比如官浔立交桥附属空间中探花廊架即提取了当地传统的月饼及骰子的符号特征,表达了闽南传统习俗的象征意义(图11)。
2.3.4 隐喻
景观上的隐喻是将某种具有感情色彩的物质属性或历史文化内容寄寓另一具体事物,通过其鲜明的外在特征来表达文化内涵的艺术手法[3]。要使人们能更好地感知、理解到景观的文化内涵,应注意从观赏者的文化背景出发,选择某些为人所熟悉的景观要素进行创作。官浔立交桥附属空间中的榜探广场正中设置了状元雕塑,再现了古代高中状元的历史场景,隐喻了当地传统的民俗风情(图12)。
作为城市景观系统中的一种“灰空间”,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一直未得到合理有效地规划利用。随着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融合逐渐成为打造城市特色、增加城市魅力的新趋势。而基于地域文化的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从地域文化的表现载体、表现层次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实现地域文化与高架桥附属空间的融合,使得现代城市的高架桥附属空间不仅仅是“绿起来”,而是变成一处富有人文气息、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空间,从而使其真正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平台和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