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
2010年1月,郑州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立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2年3月,科技部《关于同意河南省郑州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函》(国科函〔2012〕51号),郑州市由此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双试点”。在试点期间,郑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国家关于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发改委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主动作为,确立了“开放创新双驱动”的城市发展主战略,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着力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创新人才引育,着力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发展现状
国家中心城市是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跻身国际竞争领域、代表国家形象的特大型都市。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从而成为9个获批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渐显
成功入选是郑州城市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郑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形成重大契机,也对创新型城市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批建前后,郑州市高度重视,积极行动,采取多种举措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型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首先从战略层面规划郑州国家中心型城市建设的未来蓝图,确立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六个定位及三个目标,计划到2030年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 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郑发〔2017〕23号)》、《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国家中心城市重大项目建设的意见》等政策,从人才、资金、项目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二)创新创业主体培育持续强化
为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郑州市制定出台《“十百千万”科技型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梯次补贴实施细则》,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科技人员在郑州市创办科技型企业,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科技型企业。截止2017年底,全市上市企业已达4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57家,其中新增23家。同时,高校创新主体取得显著成绩,郑州大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优质的高教资源。
(三)智汇郑州聚才计划成效显著
郑州市重点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加快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高端人才、产业急需高层次科技人才,重点支持国内外带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的高端人才或团队入驻郑州市,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化素质和开拓性精神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2018年,郑州市根据《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 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郑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实施细则 (暂行)》开展了高层次人才选拔引进工作,共认定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284名,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人才资源积累上取得重要进展。
(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郑州市坚持把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启动实施了《郑州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行动计划》,在全市打造了一批以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有效提高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截止2017年底,全市累计建立通过政府评定的研发平台2405个,建立的国际联合实验室31个。通过评定的研发平台中,国家级研发平台43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重点实验4个,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研发平台757个;市级研发平台1605个。
二、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失调。创新型城市规划多数是科技部门独立主持完成,缺乏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郑州是获得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建的创新型城市试点,但在编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时是分别制定的,两个部门在对同一问题求解中单独行动,并各自实施。现有创新型城市规划普遍忽视对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标杆体系的编制工作,在企业自主创新支持规划中,缺乏系统的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没有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做专门政策规划支持。因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问题还比较突出,亟需建立和完善省、市、区县多级联动、多方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二)发展失衡,创新型城市建设活力不强
就实际情况看,郑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具体实施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和举措,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从科技系统自身看,科技管理部门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综合协调职能发挥不够,尚未切实成为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在调控措施和环境营造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长期以来,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大学,而科研机构和大学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维持运转,还没有形成依靠科研成果产生的盈利推动自我发展的机制,造血功能薄弱。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缺少有效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分享机制,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三)投入不足,创新型城市建设基础不牢
科技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郑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鄭州市R&D经费投入为14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是1.78%;2017年R&D经费投入158.7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4%;而同期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平均水平分别为2.11%和2.13%。作为河南省省会,郑州市R&D经费投入总量与河南省GDP总量位列全国第5的地位不匹配,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城市地位严重失调。总体上,郑州市中小企业不够发达,企业竞争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带动力弱。
(四)资源分散,创新型城市建设合力不够
科研机构主要由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三大部分构成,自成体系独立运行,研究开发与成果产业化脱节,难以在前沿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难以带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难以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科技投入层层掌控,立项者各自为政,研究者多头申请,重复立项、低水平立项现象严重。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资源分散,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
三、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基于对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总结及问题分析,借鉴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经验与发展趋势,立足于河南省情郑州市情,对推进郑州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统一创新型城市建设治理主体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综合问题,其政策制定主体要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结合郑州实际,这些政府部门包括科技、发展与改革、产业、规划、住房与建设、国土、教育等部门,只有将这些部门联合起来形成统一治理体系,将城市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国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部门有关政策纳入到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体系之中,实现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的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评价规范,增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认同和政策协同,进而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的权威性和执行力,避免政策执行中的互相扯皮和“肠梗阻”等现象,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和绩效。
(二)优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体系
在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制定过程中,建议以问题为导向梳理河南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困难、制约和障碍,分析这些问题是否已经上升为政策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和制定政策。更新观念,结合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和出台促进创新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创新的社会应用问题。在推进科研院所机构改革的同时,结合实际研究和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促进科技、产业和资本的有效结合。积极创造探索,广开言路,为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公民参与创造更多的途径和条件。
(三)整合创新型城市建设资源要素
在科技引领城市创新方面,除了要充分利用“纵向”科技创新资源,还要具有整合“横向”和“区域”创新资源的眼界、能力和魄力;在产业创新促进城市发展方面,不仅要从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方面考虑产业选择,还需要考虑资本、环境、社会、民生等因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创新型城市关键要素和短缺性资源方面,开源获取,增效提质,利用郑州市地处中原、与众多主要城市高铁相连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实现创新资源城市流动,加快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四)培育郑州市创新创业生态文化
在全市培育包容性的文化氛围,大力宣传新理念、新文化。鼓励冒险、大胆尝试、敢为人先的新观念、新氛围,重视科研试错探索价值,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氛围,保障科技人员的科研自由。加强科研诚信建設,引导科技工作者恪守学术道德,坚守社会责任。在郑州市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创业文化,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新文化、新理念传达给广泛的创新创业人员,努力将新文化、新理念转变为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动准则,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之源和思想之库。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