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根源

2019-08-26 05:25石中英
中华家教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才观家庭家长

现代学校教育的兴起出现在近200年左右的时期。200年来之所以会出现家庭教育的萎缩和学校教育功能的增强,主要还是与知识发展、技术进步、产业革命、民族国家出现等这些宏观的社会事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200年间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家庭教育的功能整体上出现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历史趋势,家庭教育成为庞大学校教育体系的附庸,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塾”或“在家上学”的现象。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家庭的学校教育参与,并将其作为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提出“家校共育”的理念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家校合作平台机制,并开展各种各样的家校合作活动,家校合作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也都在不断地得到深化和丰富。在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重要性日渐上升的今天,我们也看到,当今的家庭教育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分析研究。

当前家庭存在的六大问题

部分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仍比较落后和陈旧。就儿童观而言,有些家长还是把儿童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认为儿童是不成熟的人和需要控制的对象。在这种儿童观的指引下,家长会把教育理解成管教、教训、控制、呵斥,而不是尊重、交流、对话、陪伴、唤醒和支持。带着这样陈旧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履行父母的教育责任,会越努力越糟糕,甚至会导致儿童的悲剧。

一些家长人才观和教育目的观比较偏颇和割裂。“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与人才观分不开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观。从目前许多家长所持的教育观念看,他们简单地将“人才”理解为“英才”,理解为“人上人”而不是“人中人”;同时,家长比较看重孩子的家庭属性,而忽视孩子的社会属性,把家庭教育看成仅仅是家庭的私事,看不到家庭教育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所以,在家庭教育目的的界定上,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超越他人、出人头地,对于孩子的社会意识、国家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不够重视。在这种人才观和教育目的观的指引下,家庭教育经常会出现不符合孩子的基础、特点、本性的现象,一味地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这不仅容易导致孩子的反感,也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独特性和潜能。家长在家庭教育的目的取向上,还缺乏社会角度和国家角度的视野。试问一下,今天我们还有多少家长认为是在“为国育才”?

家庭教育在内容上出现学校化与学科化倾向。所谓内容上的学校化、学科化,就是以学校的教育内容为标准、以学校的学科为基础,学校里教什么家庭里就教什么,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复制和强化学校教育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失去了家庭教育在内容选择上的独特性。与学校教育相比较,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在人格教育上,重视德行的陶冶、习惯的养成、基本社会素养的培养等。因此,家庭教育在内容选择上也应当与学校教育有别,在选择依据上主要是结合家庭生活方式来进行,而不是依照学科的逻辑来进行。洒扫尘除、接人待物、日常起居、社区服务等等,都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内容。放弃了家庭教育内容的独特性,将家庭教育理解成“家庭里的学校教育”,就等于放弃了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

家庭教育方法上身教和言教相脱节。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在家庭教育中就体现为身教和言教相统一。这个方法的要义就是,家长要求孩子做的,家长首先要做到,不能对孩子的要求是一套,家长的行为是另一套。这种家庭教育没有成效不说,还会误导孩子,让他们误以为“言行不一”是正确的。这种身教和言教的脱节,实际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品格养成都是非常有害的。

当前存在“家庭教育无用”(放任)和“家庭教育过度”(控制)的现象。这两种现象可能出现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不少家长認为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直接交给老师就行了,自己作为家长,既不懂教育,还需要在外地打工,所以教和不教一个样。像这种放弃家庭教育,平时也很少跟孩子联系的家庭,数量不在少数。家庭教育过度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一些城市家庭中,这些家庭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生怕孩子在学业上落后,总是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很少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这里的“教育过度”主要指向孩子的学业学习安排过度,牺牲了孩子的天性和本该拥有的自由想象、阅读、沉思、娱乐、社交等活动的时间。这对于孩子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有害的。

家庭教育的阶段性和终身性之间缺少关联。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的,婴儿时期、幼儿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等,家庭教育也应当随着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而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不同时期家庭教育之间也应当具有连续性和方向的一致性。但是,现在人们一谈到家庭教育,脑子里想到的主要就是孩子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成年以后的家庭教育很少谈到,家庭教育的阶段性和终身性之间缺少内在关联。事实上,作为父母,我们终身履行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而且要随着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

认识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成因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孩子沉溺网络、亲子之间的隔阂乃至亲子之间的冲突和冷漠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面对这些问题,人们不由得去思考,这些问题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依我所见,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虽然并不排除家长个体素质的原因,但是根本性的原因恐怕不在于此,而是有其社会的根源或成因,因而需要从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视角予以理解和解释。

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一书中指出,不要低估了传统的教育文化、人才观、儿童观对当今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他认为,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出人头地、揠苗助长这样的家庭教育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家长深受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影响有关。这种思想说到底是一种封建等级思想,缺少平等民主的思想,习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与现代民主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

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另一方面也带来很多新的问题。比如沉溺网络等。现在全世界都在为是否允许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使用网络或电子设备而感到纠结。这恐怕不是困扰个别家长的问题,而是所有家长都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生育政策、城镇化和劳动力市场变动的影响。生育政策影响到家庭的结构,进而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行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使得城市大部分家庭都变为核心家庭。这导致众所周知的“四二一”家庭综合征的出现,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两代甚至三代成人过度地保护了孩子,但是却忽视了孩子的自主、独立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城镇化是持续的中国社会现象,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在城市工作、生活甚至定居,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和城市打工子弟问题的社会动因。城镇化中由农村向城市迁徙的年轻父母因为工作的压力没有充足时间和精力陪伴、指导孩子。这种被迫的父母剥夺对孩子身心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期看还会产生程度未知的社会信任问题。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一些高端劳动市场对新入职劳动者的文凭要求越来越高,这客观上又进一步加剧了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压缩并恶化了家庭教育的环境。

全球化、多元文化和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全球化、多元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趋势彼此影响,形成一种叠加状态,整体上构成现在家庭教育的文化环境。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意味着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了更多的文化观察、体验和选择的机会,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唯一合理的,年轻人尤其喜欢外来的东西,喜欢尝试“离经叛道”的生活,父母一辈也常常被嘲讽为“老土的一代”。亲子之间的紧张和冲突经常发生在运用不同的价值标准来看待同样的一件事情上。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进一步促进年轻人加快离开家庭,并导致父母权威的消极。如果不努力适应这种后喻文化时代的要求,积极向儿女一辈学习,那么父母的被遗弃感就会提前到来。

石中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长。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肓是家庭的重要事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历史上看,家庭教育曾经是人类教育最主要的形态,东西方皆然。

猜你喜欢
人才观家庭家长
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家庭“煮”夫
家长错了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浅谈《三国演义》
犯错误找家长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