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互动、生长的小学语文课堂探寻和建构

2019-08-26 01:22孙国平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文本

孙国平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美国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长。”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顺应儿童发展的天性,回应教育的初始目的,呼应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平衡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笔者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努力探寻和建构开放、互动、生长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现象思考——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单一输出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的作用往往主要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很多时候,教师都会按照固定的教学思维来设计教学,围绕固定知识点来组织提问。此外,也存在部分教师担心课堂的动态生成会打乱教学的进度,或者是担心抛出相关问题之后课堂气氛凝固,又或者是学生抛出的问题在教师的预设之外,自己无法把控。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就直接屏蔽了与开放、生长课堂之间的联结。

(二)课堂互动深度较低

在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没有深入地研读文本,提出的问题没有指向课文的核心价值;课堂上,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很少,学生集体回答的问题较多;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学生在很多时候也只是回答了问题的表层意思,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思维上的碰撞。这些互动表面上看似非常热闹,但其实课堂思维含量较少;课堂互动深度较低,学生也只是机械地参与其中,其实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也尝试着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组,并讨论相关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有的太过简单,有的没有指向文本的核心问题,有的不具有开放性。再加上老师在课前对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进行系统训练,课堂上也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讨论后也只是由一位学生代表本组发言,发言后其他学生也不及时进行补充、评价。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和传统课堂师生的一问一答,没有多大区别,换汤不换药,完全只是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发展语文关键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并没有多大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意义不大。

二、聚焦定位——开放、互动、生长的课堂意义探寻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在开放、互动、生长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寻找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找到他们喜欢的言语表达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培养学生主体精神

在开放、互动、生长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通过学生举手发言,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探讨、交流,小组成员集体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及时进行质疑、补充等方式,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进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同时也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精神。

三、回归本体——开放、互动、生长课堂的教学建构

在小学阶段,开放、互动、生长的语文课堂,是以学生活泼、自由以及全面生长作为核心价值的。在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自由的,同时也是灵动的,更是生长的。

(一)教学目标:由知识到素养

现如今,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行,教学目标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之前的对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变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开放、互动、生长的小学语文课堂更是如此。

例如,在教学《夹竹桃》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学目标除了要让学生知晓该篇文章描写的是夹竹桃的品质,还要让学生明白该文同样是描写和夹竹桃拥有同样品质的一群人。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关注了知识的传授,更关注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这篇课文主要从两个层面写出了作者对于夹竹桃的喜爱:一个层面是“韧性”,另一个层面是“引起我的许多幻想”。在课文的最后:“这样的韧性……我爱上了夹竹桃。”教学目标只是停留在“夹竹桃有什么样的韧性”或是“夹竹桃能勾勒出作者什么样的幻想”这样的知识层面,学生是没有办法明白这篇文章中“托物言志”的奥妙的。而把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夹竹桃”所表现出的韧性来体会“人”身上所具有的韧性,由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联想到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这样,在对文本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够增进对生活的思考,更提升了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由课文到语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不过就是教学过程之中所运用到的一个例子。”的确,教材发挥的是例子的作用。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用教材教语文,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开放、互动、生长的语文课堂,教者从课文中开放性地选择、优化教学内容,深入地挖掘、开发,生成与课程相贴合的一套教学资源,力争实现由教一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的转变以及生长。

例如,《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冰心奶奶通过一系列的词语,写出了自己在游览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儿童,而且通过文章的描写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儿童的确是无处不在的。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也点明了主题:只拣儿童多处行,一定会找到春天。在教学时,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如果只浅显地停留在对景点的观赏,对儿童多的描写的感悟上,就无法发现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所在。

本篇课文中,冰心笔下所描绘出的儿童,不但数量多,而且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像极了春天里无处不在的生机与希望。在冰心的笔下,儿童、花儿以及情感都融在了一起,是她“博爱的哲学”。如果从这个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教者的观念就由教课文轉变为用课文教语文,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精神的成长,这也是开放、互动、生长的语文课堂的目的所在。

(三)教学方式:由灌输到自主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学,对于每个儿童来说都是特别而熟悉的。对于教师来说,僵硬的灌输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在开放、互动、生长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能够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课堂由“灌输”到“自主”的成长。

例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这篇文本的时候,师生产生了这样的对话。

生:老师,“麦垄”是什么意思?

师: 在平时,我们理解分析词语一般有几种方法?

生:查字典,找关键字,或者是从上下文的联系中进行理解。

师:是的,那你们可以选择这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尝试理解。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这个词语。)

生1:我用的是找关键字和查字典相结合的方法,关键字是“垄”,垄在字典中有4种解释:1.在耕地上培成的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 2.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田埂。3.形状像“垄”的东西。 4.姓。我觉得应该选第2种,麦垄是指麦地里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

师:你能用画图的方式理解这个词语吗?

(生1画图)

生2:我的理解不是这样的: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见过麦垄,这里的垄应该是第1种意思,在麦地上培成的一行一行的土埂,麦子就种在上面。我也用画图的方式来理解。麦子就长在蓝色的区域。

生3:我的理解和他们都不同。我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的。这个词语出现在“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这句话中,我猜想这里的麦垄就是指一行行的麦子。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百度了麦垄的图片,大家请看。我还咨询了爷爷,原来麦子不是种在垄上的,和红薯不一样。所以,这里的麦垄只是形容一行行的麦子罢了。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苏格拉底就这样将学生带到麦田中做实验,这样粮食都被踩到了,会浪费很多,这样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老师,又如何算是一个好的老师呢?这明显是对文本扭曲的理解,如果此时老师听之任之,可能对学生理解文本,甚至是价值观的形成都会有严重的影响。如果此时执教老师直接“灌输”道理,虽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毫无益处。此时,不如再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苏格拉底是/不是一位好老师,你的理由是什么”展开一场辩论。相信学生讨论后也能得到答案。同时,这样的教学,课堂的活跃度增强了很多,课堂的开放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學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这样的辩论之中获得了锻炼和成长。

(四)教学路径:由课内到课外

对于开放、互动、生长的小学语文课堂而言,我们是不应该将其禁锢在一个狭小空间之中的,教师要具有全局的观念,将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进行连接,并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延展。

例如,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整部作品,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将人物形象一步步地刻画在纸上。而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篇目都塑造了让人记忆犹新的人物形象,语言明快,描写细腻,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

再者,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拓展同一个作家所写的其他作品,这样一来,就可以系统地对这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进行了解。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一起阅读同一个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因为里面会涉猎到不同的描写方式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

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这样的语文课堂,由教师的“灌输”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由学课文上升到学语文这门课程;这样的语文课堂,真正地由学习知识变成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放、互动、生长的语文课堂,并不是形式上的敷衍或者是简单机械的提问,它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关系上的一种交流与互动。教师要能够立足于教学的实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路径研制和选择上不断完善,让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互动的语文课堂更加开放,更加和谐,并始终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气息。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