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2019-08-26 01:21童晓筱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实践措施高校教学方式方法

童晓筱

摘 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更好地树立积极心态,调节心理情绪,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以此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教学;健康教育;实践措施;方式方法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自身的积极力量、优秀品质和潜能的作用,认为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它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相辅相成,平衡发展。

积极心理学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观层面上是关于有价值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和满意(过去);希望和乐观(将来);酣畅感和幸福(现在)。个人层面上有关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美感、毅力、独创力、未来意识、灵性及洞察力、高才能和智慧。在群体层面,涉及公民道德和促进积极社会体系建立的公众品质,如:责任、教养、利他、文明德行、节制、容忍和职业道德。

二、积极心理学和高校健康教育的结合

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缘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说过:“现在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够精确地测量和定义我们以前曾经很模糊的概念,如消沉、精神分裂症和酒精成瘾等,我们也了解了这些问题是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活过程以及引起它们的内在基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它们的心理学过程。不仅如此,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去克服这些问题……。但这种进步也让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我们似乎只学会了把人类从不幸或痛苦中拯救出来而不知道怎样帮助人类在良好的条件下过上幸福的生活。”

(1)现实的必要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受到消极心理学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学生心理问题为焦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了一系列的误区。

(2)从教育目标上看 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不平衡。实践中更多的高校注重心理问题的防治,而忽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3)从教育内容来看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广大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近70%~80%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他们也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知道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即可,而是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才。

(4)从教育机构的作用来看 高校心理教育机构更多的时候被视为“救火队”。恶性事件例如自杀一定与心理教育机构相联系,但是大多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却很少与心理教育机构有关,导致心理教育机构的功能出现偏移,工作内容缩小,方式单一。

(5)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 消极的价值取向以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中心,重点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缺少从根本的角度考虑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6)从教育的效果来看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而大幅度减少,反而恶性事件频发,心理障碍的比率逐年上升。

以纠正或消除心理问题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带来了教育发展的困境,难以更好地发挥本应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些误区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忽视对广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就从实际上削弱了学生预防心理问题的基础。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状态的关注视角却极大的改变了这一取向,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三、建立教学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最终的理想应该是让学生生活得更有意义, 更加快乐和幸福。具体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即帮助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二是面向部分或个别学生的调适性目标,即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三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学生,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四、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

为使高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必不可少;而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对于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犹如润滑油对于齿轮、汽油对于汽车一样至关重要。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头绪多、事情杂、时间性强、精确度高,可能每天都需要面对大量性格迥异的师生,在交流、沟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或产生误解、引发冲突。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心理压力自然较大。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适应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需要,就成为衡量教务管理人员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容易发现平凡的教务管理的工作价值。

传统的病理性心理教育模式下的老师一般都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使学生得到改变并生活得更好, 但却不知道如何对待良好条件下的学生, 更不知道如何使学生能够好上加好。教师的这种单一的矫治技能导致他会用问题的眼光去审察他碰到的每一个学生, 最好的学生在他眼里也能被看到问题。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促使教育者建立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 不断发展积极的情感, 摈弃原有对人性的各种消极认识和评价, 以及个人的好恶偏向, 从而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 开辟工作视野, 懂得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 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能够强化教育者具有这种理念: 人性的积极因素能抵御和降低人性中负面因素的困扰; 坚信个体发展所需求的不仅是终结痛苦, 更期待充实美好的生活;承认和确信求助者与正常人一样, 拥有各种良好的品质, 通过咨询与辅导能发掘他们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美德。教育者对大学生积极潜能和美德的坚信, 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实现。

猜你喜欢
实践措施高校教学方式方法
刍议幼儿语言的差异化教学
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方式探究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