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刚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拍摄的照片《马代表的“修宪”投票笔记》获得中国人大新闻奖二等奖。得到消息后,在办公室吹嘘自己现在是金镜头获得者,有人马上纠正只是银镜头。好吧,无论金银,总算是有“身价”的吧。
其实,半吊子摄影者,是我的真实状况。一直以码字为生,大概4年前才对摄影产生了一点点兴趣,到现在也是看相机说明书的时间比用相机的时间长。很长一段时间,始终被人嘲笑拍出的照片虚,因此主要精力花在了拍一张对焦准确、画面清晰的照片。后来才明白,拍一张不虚的照片,既是摄影的最低门槛,有时候也是最难之处。即使到现在,各种特效拍摄仍然不会,只会基本的技能。
就这样还能获奖,岂不是撞彩?肯定。首先,是平台。摄影是非亲历新闻现场不可的工作,简而言之是把动态事件静态呈现,而我本人现在很少有机会到冲突强、张力足的事件一线去捕捉新闻了,按理说根本不具备竞争摄影奖的前提条件。幸好是人大奖,两会是它的重点战场,我连续十多年参加,获得了丰富的机会和经验。
其次,经验。会议照片不好拍,两会照片同理。这么多年下来,场景照、特写照、抓拍照、构思照……无数高手把两会拍透了、拍滥了,现状是每年两会,真正有新意、品位高的片子寥寥无几。可能走过了千山万水,在爬山涉水时就知道了路该怎么走。两会上的各种类型活动,我很清楚,新华社会发什么片子,本社的摄影记者、上会记者会有什么片子,版面需要什么,而自己每天去会场该拍什么,早就装在心里了。
再次,运气。开会、发言、讨论,这是两会最主要的场景。特殊的代表、特殊的动作表情,再加点特殊的背景故事,这是最主流的拍摄思路。可是,新闻总是一团熊熊大火中那点最摇曳多姿的火花。能够碰见倏忽而逝的火花并记录下来,是记者的幸运。
就像《马代表的“修宪”投票笔记》,修宪是重大新闻事件,代表投票是这一事件的标志性场景,新华社记者会拍很多独家的片子。老实说,很珍贵,但是未免太平,缺少一点故事、张力。当天,下午5时许,会议结束,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老马工作室人民调解员马善祥步出会场,没有像其他代表一样匆匆离去,而是停下来向记者展示他在投票现场写下的关于修宪的所思所想。笔记本写了满满几页,面对围上来的记者,马善祥代表把笔记的主要内容大声地读出来:“宪法修正是党的意志,是党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人民坚定拥护党、跟党走的思想,此时转化为具体行动。今天的投票体现了我们党遵从人民的意志、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有力量,但是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一场景记录了一位普通代表投票的心路历程,把事件变得个性化、情感化、外在化,也是整个修宪事件这一团大火中的闪亮火花。恰好,我在现场,轻摁快门键,把这个新闻点记录了下来。
最后,积累。当天我非常高兴,回到办公室就对同事们说拍了一张能获奖的片子,第二天大早追着看见报效果。倒不是说我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而是想表达:一个老记者应该有一定的专业积累,拎得清新闻价值的高低,辨得出作品的好坏。至于如何在时光中去沉淀,相信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做法,不用絮烦。
马代表的“修宪”投票笔记 (赵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