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成功实践

2019-08-26 01:02
河北画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河北梆子主创人员保国

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用激越慷慨的梆子声腔、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生动真实的场景,完美歌颂了李保国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新愚公”精神。

时代楷模、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三十多年扎根太行山,致力于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为了生动展现李保国在时代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河北省演艺集团以李保国的先进事迹为素材创排了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大戏——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在创排和演出过程中,主创人员多次深入角色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体验生活,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向生活深深地弯下腰”去,经过反复打磨,将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搬上舞台,展现了李保国“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的精神高地与人生价值坐标。

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催人泪下。创作者对李保国人生理想、人生奋斗、人生业绩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努力做到“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从哲理思维上凝练出最能表达李保国理想信念的人生箴言:“把李保国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李保国”,并以这句人生箴言作为全剧题旨统领全篇。

《李保国》创作团队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用饱含思想深度的创作,塑造了一个扎根基层的党员知识分子形象,展现了李保国“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的精神高地与人生价值坐标。

总编剧孙德民等主创人员多次前往李保国生前指导过的贫困村进行实地考察,体验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为深度挖掘“李保国精神”内涵,还原真实的李保国形象,《李保国》的总编剧、著名剧作家孙德民,总导演、中国导演协会原会长黄在敏两位老艺术家带领创作团队,多次深入李保国工作、生活过的太行山区、河北农业大学等地,采访其生前同事、学生、亲人、朋友,拜访太行山里的乡亲、干部,“在生活中寻找到了李保国和其他英雄楷模、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历程,找到了他‘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的精神高地和人生价值坐标。”该剧于2017年1月在石家庄首演,至今已演出近200场,受众达30余万人,前后经历9次大改,20多次小改,主创团队在不断打磨和演出的过程中提升剧作品质,努力做到把宣传品变成艺术品,把真人真事变成艺术典型。该剧被列为河北省重点剧目,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及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扶持。

创作团队认真排练,细致打磨每一个细节。

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召开专家指导座谈会

自2017年首演以来,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经历了上百场的演出磨炼,主创团队前后进行9次大改动,20多次小细修,在不断打磨和演出过程中提升剧作品质。此外,还在舞台表现、灯光、服装等方面不断调整提升,为观众奉上制作更加精良的时代大戏。

不疯魔不成活。在河北梆子《李保国》的创排演出过程中,全体主创人员一路走来,从最初的模仿,到时时触动、点滴感悟,再到恍然大悟……他们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懂这位大山教授的情怀,也越来越像李保国。

2017年5月9日,在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燕赵之声小剧场,已经完成了50场巡演的河北梆子《李保国》创作团队又开始了细致的打磨。应邀来“抠戏”的总导演黄在敏仔细观察演员表演的每个细节,在他看来,这部戏之所以越来越有吸引力,完全是因为主创人员“认死理”的“疯魔”劲。

编剧孙德民是“疯魔”的,从2016年5月开始准备创作,他就一头扎到李保国生活工作过的老百姓中间。创作时,孙德民经常为琢磨某个细节整夜失眠。“我最担心的是,故事有了,但放到台上像宣传片,不真实、不接地气、不好看。”为了“好看”,他一改再改。

演员也是“疯魔”的。邱瑞德接到要演李保国的通知,离正式上台只有36天。为了尽快进入状态,他吃住在剧院,“背台词”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事情,走路、吃饭,甚至半夜醒来就是背、练、唱,在嘴里反反复复“嚼来嚼去”。

“要演李保国,得先把自己变成李保国,不是旁观他。”邱瑞德总是“控制不好情绪”,因为太投入,排练时一到情绪高潮,眼泪掉得台词都唱不出来,唱一次哭一次,后来导演都不敢多排练了。扮演李保国妻子郭素萍的许荷英也是投入到不能自已,回回唱回回哭。“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观众。如果你自己都是旁观者,哪能‘化身’呢?”

主创团队的“疯魔”状态,内化于心,渐渐地外化到了行动中、现实里来了。风里、雨里,一演就是60场,即使嗓子唱劈了也决不肯用提前录制的备用带。副导演翟建蕊回忆,“一次赶上下大雪,天特别冷,戏服太薄,演员候场时冷得直缩脖子。其实往衣服里套件秋衣、毛衣完全不影响效果,可是没有一个人这么做……因为大家都知道李保国不会那么做的。”

孙德民说:“越走到观众中间,越觉得自己和主创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这位大山教授的情怀——现在只是到了跟李保国刚刚认识的阶段,必须多听观众心声,继续细细打磨,直到‘把自己变成李保国’,才能打造出真正深刻、贴切、动人的艺术精品。”

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深入太行山区,开展基层惠民演出,重走李保国教授当年的科技扶贫之路,克服场地、气候等种种困难,以最好的舞台呈现和最高的艺术水准,倾情演绎“太行新愚公”,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猜你喜欢
河北梆子主创人员保国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重温党的历史 激发创作灵感
李保国 荒山秃岭上书写富民传奇
好新闻在于发现
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及传承保护与发展
当前社会背景下河北梆子艺术发展困境分析
河北梆子艺术创新之路之我见
论河北梆子戏剧的原创精神及文化缺失
爸爸去哪儿了
“真实的”还是“口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