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怀的故事打动人心

2019-08-26 01:10
河北画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保国情怀农民

从2017年1月18日首演开始,《李保国》至今已演出近200场,受众达30余万人,每到一处都座无虚席,每到一处观众无不被感动,受到心灵的洗礼。伴随着一段段高亢激越、荡气回肠的梆子声腔,那个看上去比农民更像农民的李保国教授,那个人们心中的亲切形象,仿佛又回到了人们面前,观者无不感动落泪。

在戏里,“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一个老农民”的李保国活了起来,不是空谈和口号,不是政治说教,李保国就这样走进了观众的心里。

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剧组开展“文化惠民 送戏下乡”演出

这部戏无疑是让人动心动情的。在李保国工作过的地方,观众泪水涟涟,他们说“我们的李教授又回来了”;对李保国不熟悉的观众则被深深震撼——“原来这就是李保国!”

究竟是什么如此打动人心?在总编剧孙德民看来,要把生活中的李保国搬到舞台上,必须进行艺术再创作。如何才能发现戏剧的“种子”,表现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孙德民苦思冥想,终于决定把人物经历作为线索,来探寻李保国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灵魂居住的地方,挖掘他为何而奉献。

“越接近李保国灵魂居住的地方,越能探寻到李保国的精神高度。要将时代楷模高度展现在戏剧舞台上,则需要对人物的真实还原。”孙德民说,只有发掘运用鲜活的素材,寻找到打动人心的细节,于平凡朴实中体现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才能达到与观众共鸣,触及灵魂的效果。

没有空洞的对理想、信仰口号式宣传,而是选取了主人公一生心系群众、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几个代表性真实故事:他走进太行山开垦山地、舍小家顾大家让儿子转学、带病坚持上山查看灾情……11幕戏,无数个小故事,娓娓道来,以富有生活真实感的情节展现李保国的精神高度。

“这是一出好戏、大戏、正戏,更是一出有情怀的艺术佳品。唯有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汇聚正能量,也唯有情怀的力量可以感人至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著名剧作家欧阳逸冰如此评价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

“我并非不通情理心愚笨,李保国也是一个平常人。娘早逝跟随奶奶艰难度日,乡亲们一瓢一碗、一布一衫,恩如泉水情如火盆,一辈子怎敢忘本……”这是戏中李保国的心灵独白,这部戏捕捉到了这份深爱、这份情怀,这份把人民当作亲人、恩人的温暖。

正是这份情,让老乡们对李保国从不信到深信、从拒绝到信赖,有了戏里“你把心掏给太行八百里,你把情送给岗底贫穷人,山有情人有情情都在心里,俺认你是咱最铁最亲的好乡亲”的深情咏唱;有了戏外乡亲们看着演员们并不相似的脸,却发出“李教授和郭老师又回来了”的感慨。

《李保国》在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演出实况

《李保国》剧组在石家庄北席村演出实况

“平凡中透着伟大,细节中蕴藏大爱,从小处着手,从普通人的情感入手,通过细节展现人格魅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看来,“着眼点的小、巧、真是这部戏受欢迎的关键所在。”

《李保国》剧组在行唐县苇园村演出实况

演出现场村民们热情高涨

温度和情怀要用细节来体现:大水灾之后岗底村百姓迷茫无助,一句写在烟盒上的承诺“我可以帮忙”几个字,点亮岗底村的希望,暖了老百姓的心;李保国夫妻俩在山村过年时“相对两无言,鞭炮闹声喧;两碗方便面,夫妻过大年”的情景,以及他对妻子深情表白——“此生对得起天和地,唯独亏欠你的没偿还”……一个个细节,一次次落泪,一阵阵掌声都说明这部戏的动人、动心之处。

在尚义县第二中学演出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与演员互动。

正如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万素所感慨的,无论戏里戏外,“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一个老农民”的李保国活了起来,不是空谈和口号,不是政治说教,李保国就这样走进了观众的心里。

河北梆子《李保国》所到之处,除了泪水,还有笑声。一位观众说:“这戏接地气,特土气。戏里的演员们说话跟庄稼人一样。”

“瞎子逮蝈蝈还得先听听呢”“能用一把荞麦皮,榨出二两油来,你信不”“什么李保国外保国的,他能把我们岗底治好了,我脑袋朝下绕着村转三圈儿”……鲜活的土话、大白话,在戏里比比皆是。“这部戏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拿腔拿调的舞台语言,接地气。”村民牛大伟说。

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赵慧芬也被这部戏的“土气”深深打动,“没有程式化的语言,也没有刻意将人物拔高,很符合生活,符合人物真实。创作者对人物的性格把握特别精准,并非是单纯给角色贴上标签,而是给了他生活的色彩和力量。”

对于总编剧孙德民而言,“不给人物贴标签”也是他时刻提醒自己的。现实中的李保国是有个性、有脾气的,戏中的李保国也是个“一根筋”的倔人。“一心为乡亲们着想,却经常被误解。他也会发火,他也会跟学生和老乡们理论……这些我都融入创作中,每个人都是在成长的,哪怕是时代楷模,也不可能是‘开头一米八,结尾一米八’的模板。”

伴随着一段段高亢激越、荡气回肠的梆子声腔,那个看上去比农民更像农民的李保国教授,那个人们心中的亲切形象,仿佛又回到了人们面前,观者无不感动落泪。

“没有矛盾冲突的戏剧是空洞的,也很难形成看点和共鸣。作为重大典型人物戏,首先要做到好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徐培成说,“一部戏,如果全都是事迹罗列,只会让观众感到腻、脸谱化、不真实。但是合理的矛盾冲突设置,就会有效地避免这一点。”

戏中,村民杨来福一开始不信任李保国,拒绝听从李保国科学种植的建议,甚至指责李保国是“无利不起早,等到秋后得成倍偿还”……把一些落后的思想揭露出来,把现实矛盾摆在舞台上,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更见功力的是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探索。剧中还触碰了李保国这个艺术形象的内心遗憾——面对家人时的愧疚。作为儿子对老人尽孝少,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学习帮助少,作为丈夫对妻子、对家庭亏欠太多太多……

在小家和大家之间的取舍、在牺牲与获得之间的权衡,面对“世事本难两全”的艰难选择,让人物越发真实、丰满,直抵人心。

猜你喜欢
保国情怀农民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李保国 荒山秃岭上书写富民传奇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爸爸去哪儿了
“五老”情怀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