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nie 蔡金萍 编|凌江婵、Annie 部分图|Annie 蔡金萍
关于产区游,你期待的是什么呢?是旅行的经验,对葡萄酒产区,对酒庄有更多的认知?还是希望喝到更多好酒,有更多社交媒体爆照的素材?对于很多学酒路上的人来说,背后或许有着更多你无法想象的意义!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ward to a wine tour? Is it the experience of travel, or is it more about the wine regions and wineries? Or if you would like to enjoy more wines or tasting in wine cellar? Or even just want to take some pictures for your social media? I think it would be more about behind that you can't imagine for those who are learning about wine!
学葡萄酒,什么最难?语言、品种、地理、气候、气象、栽培和种植技术?又或者是多到繁复得记不清的酒庄,读不出来的酒名,还是这个世界的千人千面?更别说,那些被坊间渲染得神乎其神的大师级的盲品故事。其实每一个经历其中的人,都觉得好难!不仅仅是因为需要通过喝一口就去判断眼前这杯酒到底来自哪个国家,用什么葡萄品种酿造的,来自哪个酒庄,哪一个年份……如此种种,真的全都猜对了,不仅要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功底,在你大声说出它的酒名时,外语的功底也不容忽视呢。怎样才能把这杯中世界看得更清楚,试得更真切?葡萄酒产区游或许是当中一个实现的路径!
记得参加WSET Diploma考试前做了一些调研,很多获得这个文凭的学霸在分享学习方法和考试经验时常会被问及:“产区游到底对学习有没有帮助?有多大帮助?”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个中原因,每个人产区游的经历不同,自有对此认知上的差异。
从业13年,从刚开始在企业做Marketing和葡萄酒文化,到后面管理企业,再到3年前成为一个专职的葡萄酒记者,我的产区游经历的周期拉得比较长,次数也还可以,关键是我也参与了WSET的一些考试,或许还算得上有资格就此话题来跟大家探讨和交流一番。
葡萄酒的世界,术语和各种专业名称之繁多,或许是大家在学酒的路上最苦恼的事情之一了。
记得2005年年底第一次到葡萄酒公司面试,当时的总经理随手拿过一本Wine Spectator(《葡萄酒观察家》),翻开其中的一页让我翻译。我虽非外语专业出身,但好歹彼时也过了英语六级,在广交会和工作中也历练过几年,原以为小事一桩,结果直接被考倒了!后来才知道那些绊住我的,大多是行业的公司名、一些葡萄品种和术语。
拿到Offer入行后,才发现葡萄酒的世界,不管是培训,还是销售和零售等日常服务的过程中,念得出这些外文真的是越来越重要。虽说葡萄酒知识的深浅和高低跟你的外语程度无关,但无可否认的是ÿ英文好,甚至多掌握几门外语真的非常有优势。现如今,随着国内行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对葡萄酒认知的快速提升,能否流利地说出外文酒名和产地,甚至相关的信息,似乎跟一个人对葡萄酒认知的深浅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比如说WSET考试这事,自从3级开始出汉化版后,大中华区的考生人数激增,因为对很多母语为中文的考生来说,学习的难度和壁垒都大幅下降了,市场日益高涨的需求便一下子释放了。而再晋一级到WSET Diploma,由于一直缺少汉化版,对于很多中文考生来说,难度系数呈几何级升高,以至于2015年通过考试的学生,还有机会挤进中国大陆前十,一度成为圈中颇受敬仰的香饽饽。然而,真的参加考试,你会发现,就算英文还不错,面对全球十几个主流葡萄酒产国,数种不同语系和语言,还有对应的多元原生葡萄品种和产地,甚至还有这繁多的村名、葡萄园的名字都要记的时候,真的有种崩溃抓瞎的节奏。
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就像很多中国学霸的英语一样,很多人学的是哑巴英语ÿ会看不会说,考起试来真是无敌,但一张嘴,却支支吾吾不知从何说起。就像我们很多葡萄酒记者,常常赶赴一个又一个品酒会和Grand Tasting(大品鉴),笔记做了一大堆,文章写得妙笔生花,看到酒标绝对认得出来,但有时候聊起酒来,常常话到嘴边酒名就是说不出来,内心的无力感真是无从说起。就如同考试的时候,主流产区总是没问题,那些不太熟悉的产地和品种,别说看过的记不住,就算记忆里有印象,但那些不太主流的词汇,常常因为不熟悉读法,有时想拼写都拼写不出来。
所以,语言这种障碍,对于学葡萄酒来说,有些看着像横亘在眼前一道浅浅的天河,有些觉得是难以逾越的沟壑。
今年5月以前,考试考到法国主流产区,或者聊天聊到法国酒的时候,我还算应付自如,一转到意大利我就开始慢半拍,一提起西班牙我就差不多是半个哑巴,别说在那之前,西班牙十大最贵葡萄酒我都还没认全,就算谈起里奥哈这样的主流产区,让我当即数出最喜爱的十款葡萄酒,我恐怕也未必能张嘴数全,更别说喝得更少的Priorat产区,甚至西班牙那些你在书上看过后,因为缺少接触而完全叫不上名字的产区,比如卡拉塔尤德(Calatayud)和索蒙塔诺(Somontano),更别说那些你可能完全听都没听说过的子产区圣马丁(San Martín)。连产区都不曾知道,更何谈说得出几个酒名?
然而,刚刚过去的5月,我们跟着西班牙领事馆经济商务处IXCE的Wine from Spain (西班牙美酒,简称WFS)一起走完西班牙东部到中北部8个DO(法定产区)之后,我突然发现,原来书本上和网上那些陌生的名字和地方,全都变得具象起来,而且一路下来,每天听讲解、聊天、品酒,围绕的全都是这些地名、品种和酒名,几天下来很多信息信息仿佛已经刻盘存入脑海里,三维立体的成像,感官味蕾的提示,音律在耳边的回响,构成了一种全方位的立体记忆,比你在来之前看多少遍书,喝多少支酒都要更管用,更深刻!你可以认真地感受板岩和片岩在硬度和储水性上的差别,你可以迎面感受风吹来的方向和力度,你可以朝向阳光,感受那样暴晒的日照,而在这样强烈的阳光之下,因为地处高海拔,却觉得凉爽得宜。听说,夏季的时候,白天太阳底下的气温可以高达40℃,但晚上却降到十多摄氏度,温差高达二十多摄氏度。这样独特的气候条件下,造就了葡萄酒饱满成熟中,却拥有非常漂亮的酸度。一切都变得合理、易记,突然之间,学习仿佛走了捷径,不管是张嘴大声将葡萄品种和酒名说出来,还是对于葡萄酒风格的理解,都变得简单了。
别以为拿个WSET Diploma的文凭就已经很懂酒了,就算是国内很多专业圈的人,包括那些考过Diploma的一些所谓牛人,似乎都并不怎么明白Proirat的酒何以卖得那么贵?然而,当你真正历经几个小时的盘山路,摇摇晃晃得七荤八素后才抵达Gratallops小村的山顶,站在不设梯田的陡坡上,脚踩在黄黑相间的Licorella贫瘠岩石土壤上,看着眼前的骡子慢悠悠地耕作,看着面前一片小小2.4公顷的葡萄园,却需要近十个劳工挥动手中的锄头和耙子手工劳作,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里的酒值这个价钱!
你可能会说,很多年前也是这样的山、这样的土壤,但酒却很便宜啊!是啊,在那个还没有英雄辈出的年代,正因为村民们觉得种葡萄酿酒赚不了钱,年轻的壮劳力全都进城打工去了,留下漫山很多荒废了的葡萄田,还有可惜了的许多无价的老藤。后来因为René Barbier和Álvaro Palacios带领走出的复兴之路,“Priorat五大Clos”的成功,还有Álvaro Palacios后来的顶级葡萄园L'Ermita创造的神话,才引来了众多的外来资本,让这个产区的土地成本涨到甚至连当地的很多杰出酿酒人都无法承受继续在原地扩张,所以开始走向它的邻居Montsant。
你也许还没听说过Montsant这个产区吧?或许更不知道Montsant就出产了不少并不逊色于Proirat产区的美酒。甚至,你是否知道这个产区所在的Falset小镇,就是通往大名鼎鼎的Proirat产区的门户之地。
除了Proirat有高海拔陡峭的葡萄园,知名度相对没那么高的阿拉贡(Aragon)地区也有很多高海拔的葡萄园,种植了大量的歌海娜老藤,其中的一些入门款,就有着足以超出你意外的惊喜。比如近十多年飞速发展的卡拉塔尤德(Calatayud)和博尔哈(Campo de Borja),甚至连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这个政治中心也隐藏了一些让人非常意外的优雅如勃艮第般风格的歌海娜红酒和原生小众葡萄品种Abillo白葡萄酒。这个叫San Martín的产区真是让你瞬间秒懂歌海娜为什么会被比作“地中海上的黑皮诺”,原来它不但被称为“炎热气候之下黑皮诺的表兄弟”(The hot weather cousin of Pinot Noir),因为这样炎热的气候,竟然可以酿造出如此轻盈细致,非常勃艮第风格的淡色歌海娜红葡萄酒。
还有世人所知,习惯用重桶酿酒的西班牙人,既可以在博尔哈酿造出犹如新世界澳大利亚浓郁多汁,却不失果香和甜美的红酒,也能在Calatayud用老藤酿造出非常易饮,充满新鲜果香的入门级红酒。从年轻易饮到复杂耐陈年,从轻盈细致到浓厚饱满……这个国度风格的多元化,超出了我们对西班牙的认知和想象。如果没有实地走一次,亲身试一遍,你断然无法想象,更别说很多书上对西班牙葡萄酒的记载和描述,早已显得有点不够与时俱进了。
我们只知道西班牙是个地中海国家,地处南欧的这里是欧洲著名的美食天堂。加利西亚的海鲜,超级美味的顶级西班牙火腿,眼睛看着就食欲大开的西班牙海鲜饭Paella,最新鲜纯正的橄榄油,还有馋人的各种各样开胃又适合下酒的Tapas……总而言之,我们知道这样的美食之国,美酒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但却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跟西班牙美食一样精致和多元的美酒。人们常说的Local food with local wine(本地菜配本地酒),其实葡萄酒都是国外为当地配餐而诞生的饮料。除了自诞生之初的宗教原因之外,它们扮演的角色更多是餐桌上的日常饮品。
离开马德里的前夜,我们相约要好好选一家餐厅来结束我们8天的西班牙葡萄酒之旅。我们选在马德里一家叫BIBO,主打安达卢西亚菜的餐厅。虽然我们一行三人对安达卢西亚菜其实并不太了解,但翻开酒单,白葡萄酒像Albarino和Godello的杯卖酒分别都只有一款,但雪利酒却有从Fino到甜死人不偿命的PX(Pedro Ximénez),光杯卖酒就已经有非常多的选择。我跟Jack说:“你准备点什么?如果你想点干白,那么我就点一杯Fino和一杯Manzanilla。但我想分享一口你的干白可以吗?”Jack傻眼了:“你为什么要点雪利酒,还要点两杯?”我说,我发现他们有很多杯卖的选择,这样我们试一试,好喝可以继续点下一杯,这样就可以试更多在国内喝不到的雪利酒了。”后来,Jack用他的实际行动支持了我的想法,并且他喝完了一杯之后又再点了一杯!
是的,这就是西班牙的美食和美酒,主打安达卢西亚菜的餐厅,就该有更丰富的雪利酒的选择。所以,如果你从当地的饮食和人文去理解这个地方的美酒,一切都变得亲和而又简单起来。比如,如果你能理解西班牙菜永远重盐,让菜品吃起来的口感和风味更加充满张力,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西班牙葡萄酒常常非常重桶而失去了许多新鲜果香,却显得饱满、复杂又充满力量。至少在远古的过去,美食和美酒之间的相依相生是这样纯粹的,直到现代商业的崛起,因为营销或国际贸易的多元需求,才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但万变不离其宗,葡萄酒的酿造是因地而生,因人而成就,因为要佐以美食,所以上了餐桌成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
所以,到产区去吧,在看遍各地风景的同时,去体验各地的美食,然后你不仅会记得那些复杂难记的葡萄酒的名字,也将能理解为什么西班牙这么炎热的地中海国度,环绕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中的内陆,Metesa高原的存在,造就了如此多元的葡萄酒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