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中段中国象棋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2019-08-24 06:00贾会巧张志霞
关键词:中国象棋校本课程实践

贾会巧 张志霞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象棋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通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设课程,明确象棋课程的现实意义,开展特色象棋活动,可以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构建系统、完整、规范的小学中国象棋课程教育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校本课程;中国象棋;核心素养;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6-0004-04

中国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周恩来总理也曾说到:“琴棋书画都要会一点,要成为通才。”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国内外教育专家已经通过项目研究逐渐地达成了共识。林崇德教授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不难发现,象棋教学可助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小学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需要”的教育理念,积极研究中国象棋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探索构建系统、完整、规范的小学中国象棋课程教学方案。

教育部体育卫生司与艺术教育司、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关于在学校开展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教体艺司 [2001]7号):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和各学校的实际,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文体活动的一项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三项棋类活动。“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三项棋类活动具有教育、竞技、文化交流和娱乐的功能,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美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国象棋是中国传统棋类益智游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已有记载,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象棋的发展分为七个时期,即孕育期、童年期、争鸣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稳步期。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象棋比赛。196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成立,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下象棋的目的不在于赢棋,而在于享受下棋中的乐趣,关键是看哪一步可以力挽狂澜,胜负并不重要,这是下棋的境界,象棋就是要体现一个“和”字,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平”,中国象棋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的仁、义、智、礼、信、忠。中国象棋,不止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其本身更具有文化特征和教育功能。象棋是极严密的逻辑思维,每动一子都可能影响全盘局势,充满了思维辩证哲学。如一味进攻往往收效甚微,防守反击却能收获奇效,这一点在《梅花谱》中尤为明显。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设课程,是象棋课程实践探索的必要条件

小学生的性格发展水平是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的,但其发展速度具有不平衡、不等速的特点。小学中年级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理解问题时能够抓住一些主要东西,但不够全面深刻,在理解抽象问题时,往往喜欢用形象化事物来做支持;注意力逐渐稳定集中,能够较长时间去做某种事情,但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增长,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因而,其性格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和严重的不平衡状态中。教育得法对促进小学生性格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棋类课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在这个年龄开设棋类课程正好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思维活跃、知识面宽、好学上进是现在学生的主流特点。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自媒体网络的出现,由多元经济结构生成的多元价值取向和生活形态,给学生尚不成熟的心灵带来了强烈冲击。就具体而言,部分学生身上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独立性差,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有的非常自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有的意志力薄弱,缺乏面对挫折的承受力等等。棋如人生,下棋中动一子而牵动全局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全局意识,对弈過程中的输赢锻炼了学生的受挫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年级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性逐渐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持久,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而学生在对弈过程中思考如何落子,正好能锻炼他们注意力的耐久性。

四年级学生学业课程相对轻松,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爱好投入到棋类课程中去。这种操作技能的养成,不会轻易淡忘。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学生的棋艺会不断增长,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开拓和发展、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意志力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在挖掘各学科的德育资源进行有机渗透的同时,如何围绕“提升学习品质”,在反复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不竭的学习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的决心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等等,而中国象棋正好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基于以上研究,自2013年秋季,我校在学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设了中国象棋课程。

二、明确象棋课程的现实意义,是象棋课程实践探索的基础

我校从2013年秋季,在学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在四年级段开设中国象棋课程,重点研究如何在小学四年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象棋课程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年来,学校的棋类课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是中国象棋课程的开展,给校园带来了一派“棋”乐融融的景象。棋类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在我校中年级广泛开设,以棋育智、以棋强心、以棋养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棋可启智——对弈之间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取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有创造力的思维,它具有求异性和发散性。求异性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或表现在对一个问题能从多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形象思维,是通过对外部形象的想象去构造心理想象,布棋对弈正好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象棋被誉为“培养智慧的体操,开拓大脑的钥匙”。

首先,高度的注意力搭建了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支点。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它在观察、回忆、思维等过程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其次,求胜的高动机成为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着力点。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活动的念头或想法,是激励人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当学生对能满足自己特定需要的物体、情景或事件产生明确的向往和追求,就会引发内驱力,就会促使有机体释放出一定的能量或产生某种冲动。对于坐在棋盘两侧的学生来说,最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就是棋盘上的千变万化,常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要步步为营、运筹帷幄、举一反三……不断输出的新鲜的、多变的、具有挑战性的信息,让学生丝毫不敢懈怠,时刻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强烈的求胜愿望又能让学生的大脑高速运转,从而时时迸发灵感的火花。

(二)棋可强心——得失之间培养担当精神

心理素质是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体。它包括受自身发展制约的低级心理机能以及通过活动和交往所形成的高级心理机能。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就尤为重要。象棋课程可以产生很好的助力,对弈间占上风时的兴奋感、处下风时的紧张感、赢棋后的成就感、输棋后的失落感、优势局面下由赢变输的懊丧感、棋局不断变化的焦虑感……时时冲击着他们,得失之间的反复锤炼就会慢慢让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沉着冷静、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攻与守、进与退、悲与喜、舍与得的不断考量也会慢慢让学生养成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的抗挫能力。棋局的胶着还能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对时间的控制,对对手的控制,对对手不怀好意的挑衅行为的自我调适和排解等。所以说,象棋不仅是智慧的比赛,还是双方心理上的较量,更是心理品质的培养、担当精神的积淀。

(三)棋可养德——规则之间习得人文素养

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以高雅的文化品味和精彩的竞技过程散发着强烈的艺术魅力。棋盘虽小,大千世界;鏖战无形,变化万千。棋子上面标上不同的符号,便有了不同的身份,需要遵循不同的规则。规则之下,互相配合、精诚合作,方能取得胜利。信守规则就能端正学生的品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棋初,教师介绍“棋人棋事”,就能让学生从前辈象棋大师及棋友的棋品人品中悟得棋风、棋德。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先生为《棋友》杂志审定的办刊宗旨就强调要“以棋会友”。历史上也曾有“朱德彭德怀相持不下,小平同志观战不语”的弈棋轶事。学棋与育人融通相促,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棋中,认子、走子、吃子、摸子动子、落子无悔、观棋不语……对弈有规要循、观棋有矩要守。帮助他们养成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尊重对手的良好品质。走子之间更能让学生悟得人生态度。对弈时被绊了马腿、塞了象眼,或被双马盘坐、炮打双车……学生在一次一次的破解之后就会明白:不能一味懊丧、一味抱怨,退一步、让一子,便可海阔天空;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稳住阵脚,就会找到化解之策。规则的掣肘也让学生逐渐悟得:“棋如人生,人生如棋”。人生睿智者不在乎一时一事的阻塞,用智慧铺路、用坚韧搭桥、终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唯有把自己的角色表演得出类拔萃,才能彰显生命的壮美。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实施象棋特色课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开展中国象棋课程活动,是丰富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有力载体。同时,对继承与发展中国象棋运动的优良传统,推广中国象棋文化知识,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开展特色象棋活动,是象棋课程开发实践的核心

学校把棋类课程教学与竞赛活动结合起来,每年定期举行棋类课程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棋艺与实战能力。每到“六·一”期间,各班级举行“棋文化”节。学生们一一捉对厮杀,从班级一直杀到年级,从中产生新一届的“棋士”。

学校利用寒暑假亲子活动开辟专栏——“与学生同下棋”,形式不仅局限于中国象棋,还延伸到五子棋、围棋、國际象棋等形式;家长与学生对弈,在对弈中培养学生良好下棋习惯,增进亲子关系。

每年还定期举行棋手等级赛、家庭亲子赛、班级对抗赛等各种象棋比赛和活动。各类中国象棋竞赛活动邀请家长做志愿者,现场参与学生的竞赛活动。

每班都成立了棋类课程兴趣小组,建立了校级棋类特色项目代表队。选拔出品行良好、喜欢下棋、性格稳重、作风顽强、思维严谨、有一定下棋基础的学生进入校队,让他们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校代表队每周安排三节训练课,每次训练一小时左右。双休日、节假日,鼓励学生上网下棋。

学校还利用家长会、班主任家访等一些形式,宣传和动员学生家长参与棋类课程教学之中。全校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能参与到子女的棋类课程活动中来,共铸特色,形成基地。

五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开辟出一条小学中年级段象棋课程特色教育之路。小象棋,大学问;小课程,大意义。象棋课程与核心素养的相生相促,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的变化和成长。“走好每一步”的棋理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丰满羽翼、助力高飞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棋”要走。

参考文献:

[1]辛   涛,姜   宇,林崇德.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2]连   凯.中国象棋的文化特征及教育功能[J].华夏文化,1995,(04).

猜你喜欢
中国象棋校本课程实践
马踏连营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大博士回答
为业余棋手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