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慧 邓 苗 徐芙蓉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骨一科,广东省广州市 510220,电子邮箱:zhang_minghui99@163.com)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晚期髋关节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1]。据统计,每年全球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已超过100万人,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康复锻炼,以往的研究表明,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可能由于功能恢复缓慢或不良、担心预后等原因而感到焦虑,而这会影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康复[3]。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是人们普遍拥有、可以习得和发展的,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具有保护性,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创伤等事件,促进其康复[4]。以往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是人们应对创伤性事件的预测指标,而有效提高心理弹性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5-7]。但目前有关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及其与术后康复效果关系的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心理弹性及其与关节功能水平的相关性,旨在为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首次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意识清晰,能够配合研究调查;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脑、肝、肾等器官疾病者;拟接受关节置换翻修术者。
1.2 收集资料 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史,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身高、体重、同住者、疾病诊断、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时间(术后第1天至调查当天的时间间隔)、术后开始锻炼的时间等。
1.3 研究工具
1.3.1 心理弹性量表[8]:该量表包含坚韧和控制(13个条目)、力量(8个条目)和乐观(4个条目)3个维度。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评估,0~4分分别代表“从来不”“很少”“有时”“经常”“一直如此”。量表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
1.3.2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9]:该表主要对患者的疼痛、行走能力、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和畸形进行评定,其中疼痛、行走能力和生活能力3个维度为病人自评,关节活动度和畸形由医务人员进行评定。量表满分为100分,当总得分≥90分时,髋关节功能评分为优;总得分为80~89分时,髋关节功能评定为良好;总得分为70~79分时,髋关节功能评定为中;总得分<70分时,髋关节功能评定为差。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4。
1.4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引导语向患者解释研究目的、指导患者阅读问卷内容和填写注意事项。问卷由患者独立填写(患者不能独立完成时由家属帮助完成),问卷当场发放、回收。回收后由调查员检查问卷填写情况,及时处理错误、遗漏项目。之后由主管护士完成Harris髋关节评分表中医务人员评定的部分。最后由调查员根据病例资料补充患者的疾病相关信息。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进入法)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特征术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本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0.59±6.53)分。术后不同年龄、文化程度、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时间、术后开始锻炼时间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术后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x±s,分)
2.2 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 患者的心理弹性总分为(60.16±15.67)分;坚韧和控制维度总分为(29.90±9.75)分,条目均分为(2.30±0.75)分;力量维度得分为(20.00±6.16)分,条目均分为(2.50±0.77)分;乐观维度得分为(10.26±2.88)分,条目均分为(2.57±0.72)分。
2.3 术后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与髋关节功能水平的关系 以2.1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及患者的心理弹性总分为自变量,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分为因变量,纳入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变量赋值见表2。结果显示,经其他因素校正,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与髋关节功能水平呈正相关(P<0.05),见表3。
表2 变量赋值表
注:年龄、文化程度、髋关节置换术的时间、术后开始锻炼的时间均设置哑变量。
表3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注:回归方程检验:F=21.883,P<0.001;R2=0.615,调整R2=0.587。
本研究结果显示,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得分为(60.16±15.67)分,低于意外创伤者的得分[(66.22±13.49)分][10],与国内癌症患者的得分[(59.17±8.93)分][11]相近,提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在心理弹性的3个维度中,乐观维度的条目均分最高,而坚韧和控制维度的条目均分最低,与丁庆彬等[6]的研究结果相似。乐观维度的条目均分较高,可能与患者知晓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有希望重新恢复髋部功能有关;而坚韧和控制维度的条目均分最低,可能是因为康复锻炼、适应新关节的过程比较痛苦,患者较难坚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分为(70.59±6.53)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经其他因素校正后,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关节功能水平呈正相关(P<0.05),即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其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越好。在不同疾病患者中开展的同类研究结果也显示,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其康复依从性、生存质量等呈正相关[5-6,12]。说明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受试者具有较为乐观的心态和亲密安全的关系,且具有克服困难的自我要求和信心,能够清晰思考,理性且有目的地采取相应行动[4],这使得患者在术后能够更好地调整身心状态,主动寻求帮助与支持,较快地适应身体的变化,并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从而促进关节功能的康复。环境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保护因素与压力源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心理弹性理论的核心,当环境或个体的保护因素水平高于危险因素时,可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甚至向更高的心理弹性水平发展。有学者报告,通过团体心理干预、个体化认知行为干预等方式可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而促进术后恢复[13-14]。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建议临床医护人员也能够从不同的环节和途径入手,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使之积极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增强信心,促进康复。
此外,多因素分析结果还显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水平与年龄、文化程度、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时间、术后开始锻炼的时间有关,与相关研究结果[15-16]相似。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该着重关注高龄、低文化程度和术后早期患者的关节功能康复情况,并提倡术后患者及早开始关节的康复锻炼。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较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心理弹性越好,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越好,因此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有助于其关节功能的康复。但本研究的样本代表性不足,研究结论的外推有一定限制。此外,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尚不能验证心理弹性和关节功能康复的因果关系,有待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