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昶 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 主任医师
夏季酷热,人体脏腑功能受气候的影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有人稍微活动就浑身出汗,虽无重体力劳动,仍觉肢体酸懒无力,还容易心慌气短,做起事来力不从心。大量汗出,导致体液丢失。“气随津脱”,而“汗为心之液”,终致心气不足。故进入夏季,常见心慌、气短、胸闷、精神不振等症状。尤其是体弱多病、年迈体虚之人,气阴两虚的表现更为明显。
夏季降雨,空气湿度增大;素体脾胃虚弱,湿邪内停,或过食生冷冰镇食物,都会郁遏脾阳,寒湿内困。内外因导致暑湿邪气侵犯人体,很多人即使静处室内,不动也会出汗,而且汗是黏黏的,出汗后也不解热。任凭厨师做的色香味俱全,就是一点食欲也没有。还有的人,大便也是黏黏糊糊的,甚者刚如厕后,又觉得有大便,但真去厕所,却排不出来。
伏天进补,除应重视个人不同的体质外,更要依据时令特点,益气生津是伏补的主旋律,故需要适当多饮水,药茶就十分适宜夏季。
做法:西洋参5~10片,杭菊花5~10朵,沏水,代茶饮,不拘时。
适应人群:适于气阴两虚证,症见心慌气短、乏力汗出、精神不振者。
做法:藿香5克或菊花5克,沏水,代茶饮,连饮2~3天。
适应人群:适于暑湿困脾证,症见周身困倦、纳差、腹胀、便溏者。
做法:鲜荷叶50克(干品20克)、金银花10 克、扁豆花10 克、西瓜翠衣(西瓜皮去掉红瓤和绿皮后的部分)30 克洗净,加水煎煮约15 分钟,去渣取汁,加入适量冰糖调味,代茶饮用。
适应人群:此方为晚清时代治疗暑热病症的名方“清络饮”,能清除人体经脉血络中的热邪,故而得名。适于暑热伤肺之轻症,症见身热口渴、头昏眩微涨者。
此外,夏季适宜喝绿茶。中医认为,绿茶有清热利尿、生津止渴的作用。西洋参等药品也有较好生津止渴、补气扶正等作用,为伏补佳品。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创制的“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更是补气生津清暑的名方,现在已经制成生脉口服液、生脉胶囊,疗效确切,很方便大众使用。
药粥也非常适宜夏季,既能发挥粥类生津止渴的作用,还能发挥药材的功效。可采用鲜荷叶、白茯苓、生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绿豆等,与白米熬粥。鲜荷叶为时令药材,能清热解暑,而且清香宜人,老少咸宜。
宜多吃酸甜味食物,如乌梅、山楂、木瓜、五味子等,能生津止渴。
宜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生薏苡仁等,这些食物性平,味淡,能清利湿热。
宜多吃生姜,生姜能开胃口,暖肠胃。进入夏季后,生冷冰镇食物逐渐走上饭桌,扮演消暑的重要角色,但同时也损耗了脾胃阳气。因此,适当吃些姜,对肠胃有益。这对于素体脾胃功能较差者,尤为重要。
此外,宜多吃五类蔬菜。
含水量多的蔬菜:首选冬瓜,它的含水量高达96%。
清热祛湿的蔬菜:首选丝瓜、黄瓜。解火败毒的蔬菜:首选苦瓜。
抗炎杀菌的蔬菜:首选大蒜、洋葱。
多吃红色的蔬菜:首选西红柿、红辣椒。
夏季易中暑,很多家庭会提前准备防暑药,可防暑药该如何选择呢?
中医将中暑分为“阴暑”和“阳暑”两类。夏季感受寒湿,导致头痛、恶寒、发热、恶心、纳差、腹胀、腹泻者,称作“阴暑”;夏季感受暑热,导致头痛、发热、咽干、 口渴者,称作“阳暑”。
阴暑病人,可服用藿香正气水;阳暑病人,需服龙虎人丹或双黄连口服液。所以,一定要先辨别中暑的类型,再选用正确的防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