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 宁
2018年12月25日上午,在“第二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中,周薇教授以“钢琴基础教学的观念与实践”为题作了一场专家讲座。周老师以多年钢琴教学的经验与感悟,针对目前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在钢琴基础教学中树立整体教学观念,避免过度的演奏化与概念化;同时提出应以“内心听觉训练”“内心节奏训练”“视谱读谱训练”“技术基本功训练”四个方面为抓手,在注重眼、耳、手、脑的协调、融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为一体的正确观念引导下,不仅指出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更应给出到达目标的方法与途径,最终实现观念与实践的统一。
周老师从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钢琴演奏法与钢琴教学法的区别》谈起,讲到目前钢琴基础教学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即过多地用钢琴演奏法代替了钢琴教学法。实际教学中,钢琴演奏法与钢琴教学法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两个方面。譬如,高抬指的训练从钢琴演奏法的角度是不被接受的,但从钢琴教学法的角度看,在基础训练阶段,高抬指就必须作为基本功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能将其完全排除在外。因为我们的手指需要一定的独立性,需要瞬间的爆发力,而这个爆发力必须通过一些工具性的训练,高抬指就是这样一种工具性的训练,这是为将来的演奏法服务的。到了演奏法阶段时,手指动作幅度都很小,但却能够用最小的动作爆发出最大的声音。再比如,平时的训练通常都要求严格精确地数拍子,但在钢琴演奏法中有时却需要一些自由的速度。所以,钢琴教学法与钢琴演奏法,作为钢琴音乐专业中的两个方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钢琴教学中,一部分教师认为可以通过示范演奏来启发学生,但周老师认为这并非较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示范领悟到一些演奏的道理,而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说是“雾里看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度采用演奏法。周老师并非反对示范,因为会示范的老师比不会示范的老师有较多的优越性,只是不能过多地采用这种方式。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避免教学用语笼统的概念化。譬如,教师会说学生的节奏不好、声音不好,这会使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作为钢琴教师,要说清楚具体的演奏问题,并给出精准定位后的解决方案。钢琴教师其实就相当于看病的医生,不仅要学会诊断学生的毛病,更要开处方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周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她的教学观念,即如何树立钢琴教学的整体观。
面对听觉、节奏、识谱视奏、声部、和声、乐句结构、表情、技术、教材曲目、谱面分析、声音、风格等诸多问题,周老师认为要从一个宏观的大框架中来看,树立钢琴教学的整体观,她将自己多年钢琴教学的感悟通过“多层同心圆”的系统来表述,并对此问题作出深入地阐述。
在这个系统中,每个训练点都有从小到大的同心圆中的不同层次,从最开始初级阶段的小圈,直到高级演奏阶段的大圈,钢琴教学的每个阶段,需要关注到各个方面的整体学习和推进。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钢琴教师存有这样一种观念误区,认为在学生小的时候,可以只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对于听觉、节奏、表情、风格等问题可以等学生年龄大一些再说。周老师对此观点并不认同,她认为,在钢琴教学的起步阶段,尽管并非要把所有的内容都列入教学过程来训练,但作为老师,必须关注到宏观的方方面面。否则,学生在此基础上慢慢前行,在步入一定的高深程度时,某些方面的短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总体发展,而那时已经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在当下的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中,就有类似的问题存在。譬如,某些学生弹曲子初听起来感觉还不错,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某些方面的短板就会日益暴露,如弹曲子视奏吃力、进度很慢,或是缺乏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力,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起步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很多问题没有关注和训练到位。所以,面对钢琴教学中诸多问题,应该在初级阶段就要综合长远地考虑到。总而言之,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要注重眼耳手脑的协调,构建融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为一体的整体教学理念。
钢琴教学的形态不是点状,也不是线状,而是网状的,在基础教学中要尤为注意这一点。此外,业余教学和专业教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便是陶冶性情,也需要深入到作品的演奏和内涵等很多方面,并非只是随便学学、动动手指那么简单,还要学会听辨何为好的声音,音乐中究竟蕴含着什么含义。业余教学弹奏的曲目数量可以少些、程度可以浅些,但也要有规范性。很多作品的意涵都深藏在和声、声部等细节中,所以要真正了解、学会、懂得音乐,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业余教学和专业教学可以在程度上有所差别,在所学曲目数量上有所差别,但是在对待这门乐器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钢琴教学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阶段整体推移的系统工程。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多层同心圆中的任一母圆部分又可分出它的子圆分支,层层细化。
在最初的钢琴教学阶段中,构建这个庞大的多层同心圆系统,需要重点关注几个抓手。
周老师认为,钢琴基础训练阶段中“内心听觉训练”“识谱视奏训练”“内心节奏训练”“基础技术训练”是最为重要的四个抓手,把这四个抓手解决后,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钢琴教学中,解决问题要精准定位,不能泛泛而谈。譬如,只是单纯说学生读谱不好,往往无济于事,很多学生听到这类意见一般都会一脸茫然。
内心听觉训练需要用耳朵听音高、音色、旋律、音程、节拍、和声、踏板、伴奏。
内心听觉训练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要具备外耳听与内耳听的能力。外耳听是生理感官活动,内耳听是精神思维活动(等同于演说中的思维活动)。学生弹奏的声音是由心而生,是经过大脑对声音想象后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单纯手指的动作的产物。
具体来说,听觉过程分为预听和后听。所谓预听,就是内心听见,看见音符的符号后,内心的“大脑”就能听见。钢琴启蒙的初级阶段,尤为强调看到谱子先会唱,要培养学生看到音符后大声唱谱,之后再弹的习惯,甚至可以边弹边唱。然后是后听,用外耳器官来检验实际音响与内心声音是否相符。到了钢琴的中、高级阶段,就要对音色、音量、造型、音乐运动的方向,在内耳先有一定的预见性,看见符号,内心就会有音乐的声音形象。总之,内心听觉要为外耳监听提供标准和参照物。钢琴弹奏出来的声音是否好听、是否与内心听觉的意象相符,是钢琴演奏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最为重要的是,听觉训练要做到把符号变成声音,避免从视觉到动作。面对当前我们所处的视觉导向的时代,意识到这一点很关键,无论是电脑、手机等媒介设备,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符号,很容易产生直接从符号到键盘手指的动作,习惯于打游戏的“符号到手指”的过程后,就不容易看见符号后先“进”耳朵。所以,幼儿钢琴初学阶段的识谱、唱谱极为重要。现在,很多学生钢琴程度也不低,但是只会弹却不会唱谱,就是这方面初期训练不足的原因。这一现象目前仍相当普遍,十分值得关注并加以改善。因此,我们应该尽早使音乐听觉训练进入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使内心的声音预见到外部的音乐表现尽快打通一个良性的发展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醒学生看着谱子想象声音,不要一味地在钢琴上练习,而要多看谱子,通过脱离钢琴去默听、默唱、默背的方式,最后达到看到谱子就能想象出声音,就能听见自己演奏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演奏的声音是从内心听觉中出来的,也就是经过大脑思考后的输出。
要增强内心听觉的能力,具体要通过什么练习来训练呢?周老师分享了两个方法。一是移调练习。例如,学生可用左、右手交替弹奏音阶(见例1),老师用相应的和弦配以伴奏,从C大调开始,之后可以在G、F 、D等调性作移调练习。把学生最熟悉的音阶在不同的调上练习,完全凭听觉来引导手在键盘的弹奏。移调练习对于听觉能力的提升,很有益处。二是让学生靠听觉来改错音。一个共识是,如果头脑中对某个旋律轮廓有了印象,弹奏时就很少会出现错音,即便弹错也会很快得到纠正。以往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音,会在谱面上重点画圈提醒,但收效甚微。例如,曲子中的降E音学生总是不降,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强化正确听觉印象的方式。老师可以在高八度的区域跟学生一起弹,强调正确的音高,经过几次不和谐的声音碰撞后,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通过听觉纠正声音的方式引导,能够有效改善错音的问题。这时,学生的行为就是以听觉为先导,而非视觉(画圈)化的被动接受。从教学的长远目标来看,听觉引导的方式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例1 移调音阶练习
学生靠听觉改错音,脱离钢琴用内心听觉读谱或背谱,听觉训练带来的益处,在强化背谱、强化视奏、乐由心生、弹奏流畅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反应。(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