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风格钢琴曲”刍论
——梁茂春教授讲学记录(二)

2019-08-24 03:28整理郑韵帷
钢琴艺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钢琴曲岭南

整理/郑韵帷

音乐家萧友梅在中国钢琴曲产生时期的贡献

萧友梅(1884—1940),1913年入德国莱比锡音乐院学习钢琴和作曲,1916年又到柏林入斯特恩音乐院学习指挥和作曲。正是这时他练习谱写了钢琴曲和管弦乐曲等多首作品,有钢琴曲《夜曲》(作品19,作于1916年11月)、《在暴风雪中前进》(作品23,另有同名的铜管乐队总谱)和《哀悼引》(作品24,另有管弦乐队总谱,改名为《哀悼进行曲》,作于1916年12月)。他回国之后在北京创作的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作品39号),于1923年6月在北京出版了石印的单行本乐谱,因此这是我国第一首单独出版的钢琴曲。

前三首作品均谱写于德国柏林,都是纯欧洲音乐风格,唯《新霓裳羽衣舞》是萧友梅回国后的作品。“以用五声音阶为主,表示追想唐代之音乐也。”②这是他对“中国音乐风格”最初的追求和尝试,而萧友梅的钢琴作品一共就这几首。

我有点儿为萧友梅抱不平。中国钢琴曲创作是从1915年算起的,这一年1月,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赵元任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掀开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新纪元。这件事曾被众人提及。但是萧友梅于1916年在德国谱写了三首钢琴曲,却几乎被历史忽略,无人提到,无人演奏,更无人分析。

我们在前面多次讲到了萧友梅的《哀悼引》,这是1916年底萧友梅为悼念黄兴和蔡锷这两位辛亥革命的先驱者而谱写的哀乐。在这里,我想把他的其他几首钢琴曲也给大家演奏一下,就是《夜曲》、《在暴风雪中前进》和《新霓裳羽衣舞》这三首钢琴曲。我先作一点说明:《夜曲》和《在暴风雪中前进》这两首作品的曲式都是带再现的复三部结构;《新霓裳羽衣舞》是由12段音乐组成的自由变奏曲式。我相信在座的绝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听到萧友梅的这三首作品。

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明确听到:《夜曲》是在模仿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模仿肖邦的风格;《在暴风雪中前进》这首曲子是带有铜管乐器音色的雄壮进行曲。《新霓裳羽衣舞》则有五声性旋律。

萧友梅在德国是真正学习了作曲专业的。他的音乐、他的曲风、他的性格,应该说是岭南风格和德国风格的交融。岭南人敢于吸纳、敢于包容的精神,已经溶入了萧友梅的血液之中。萧友梅的钢琴作品,虽无广东音乐风格,却有岭南文化风骨。

“‘广东风格钢琴曲’第一人”夏里柯是何许人?

谱写具有“广东风格钢琴曲”的第一人,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西方作曲家夏里柯!这件事看似奇怪,但本身就带着鲜明的“岭南文化特点”。

从“岭南风格钢琴曲”发展历史的角度看,对拉脱维亚钢琴家、作曲家夏里柯,我们要感恩!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居然还非常热爱广东音乐,并且认真学习广东音乐,这些广东音乐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他把它们改编成了钢琴曲。我们要感谢这位外国钢琴家,为广东风格钢琴曲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夏里柯(1885—1972,英文名Harry Ore,俄文名Oре Гарри Яковлевич),曾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夏里柯就侨居东方,以教授钢琴、作曲为生,先后到过哈尔滨、上海等地,20世纪20年代初就到了香港,在“粤港澳”一带教授私人学生,并往来三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演奏会。当时他是这一带水平最高的钢琴家,他的学生中有一些人后来成为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学家,如李素心、陈健华、蔡崇力、荣鸿增等。这次蔡崇力老师还专程从香港来广州举办专题讲座介绍夏里柯,我也深深感谢蔡崇力老师在二十年前就为我提供了夏里柯的钢琴乐谱和生平资料。晚年的夏里柯定居香港,直到1972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7岁。当时全靠他在香港的学生照管他的起居和治疗,最后亦由学生帮他办理了后事。

夏里柯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粤调》,1931年由上海“东方出版社”出版。英文标题是South China Fantasy(即《中国南方幻想曲》),它还有一个更加具体和形象的副标题:The Lady and Flowerseller(即《淑女与卖花郎》)。这是一首幻想性乐曲,由传统广东音乐《大八板》《梳妆台》《卖杂货》《水仙花》改编而成。今晚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还有一场“闭幕音乐会—岭南风格钢琴曲选粹”,在这场音乐会上我们会听到冼劲松老师演奏这首《粤调》,大家都是第一次聆听到这首作品。夏里柯曾说:“在中国期间我对中国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将许多中国传统曲调移植到钢琴上,其中主要的有《柳摇金》《双声恨》《汉宫秋月》《饿马摇铃》《雨打芭蕉》。”以上引文引自《夏里柯的传记素材》,这篇传记材料写于1932年,可见这些作品都改编于1932年之前。《两首中国南方曲调》于1935年出版,包括两首广东音乐改编曲:一首是《双飞蝴蝶》,另一首是《旱天雷》。

使我感到惊奇的不仅有钢琴对民族乐器音色的刻意模仿,更主要的是夏里柯对和声中国化的着意追求。在改编的钢琴曲《旱天雷》中,夏里柯广泛使用了四度、五度、八度叠置的和弦,采用了后来中国称之为“琵琶和弦”和小七和弦等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和声语言。

n为向量可写成一行,也可写成一列,分别称为行向量和列向量,也就是行矩阵和列矩阵。规定行向量与列向量都按矩阵的运算规则进行运算。

这次我来广州之后,得到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金莱副教授赠给我的夏里柯的《五首中国南方民歌》《柳摇金》《旱天雷》等曲谱。《五首中国南方民歌》包括了:《僧人的祈祷》(The Monk's Prayer)《汉宫秋月》《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双声恨》。这些作品是1948年在美国正式出版的,但是在1932年之前都已经完成了。正式出版的时候,夏里柯还非常慎重地在乐谱上写下了“纪念孙逸仙博士”的题献,看来他对孙中山先生是非常敬重的。

昨天我回去后粗粗看了下这一本夏里柯的作品集,他在《五首中国南方民歌》的乐谱前还写了一段引文,说明了他改编和出版这些作品的原因,他说道:“还没有为音乐会演奏用的中国南方民歌改编钢琴曲。”他很自信地写道:“我的尝试大概是首次。”③夏里柯没有说假话,他的改编确实是真正的“首次”,这就是我们称他为“广东风格钢琴曲创作第一人”的原因。夏里柯的改编曲是具有专业作曲水平的。

夏里柯在香港时,还采用拉脱维亚的音乐素材谱写了两首狂想曲,即纪念李斯特的《第一狂想曲》(作品6,1921)和题献给保罗·舒伯特的《第二狂想曲》(作品7,1923),这是夏里柯三十多岁青年时期的作品,表现了他“身在香港,心系祖国”的情态,也代表了夏里柯的创作风格,具有专业的钢琴水平,很值得引起重视。

音乐家李树化、陈洪在“岭南风格钢琴曲”早期发展中的贡献

李树化(1901—1991),泰国华侨,祖籍广东梅县。191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后入里昂国立音乐院学习钢琴、指挥。1926年毕业后回国,在“北京艺专”和北京师范学校艺术科教授钢琴,是老志诚的钢琴老师。1928年到杭州参与组建“国立”杭州艺术院,1930年艺术院改为杭州艺术专门学校,李树化任教授和音乐系主任。这时他曾教过洪士銈、张权、莫桂新等人。

本次研讨会的第一天,我简单介绍过:李树化1956年去法国的时候,将他的手稿、资料全部带到法国里昂去了。李树化1991年在里昂去世之后,他的女儿就将李树化的资料捐给了里昂图书馆收藏。直到前两年,李树化的亲属自费从里昂图书馆复印回来一批资料,其中包括了李树化的钢琴曲手稿,又把这些手稿转交给了我,他们说:“请梁教授来看看这些五线谱是什么?”我仔细一看,不得了!其中有李树化的12首钢琴曲的手稿,还包括小提琴曲和艺术歌曲,都是从来没有发表过的原始手稿!

他创作的《劳动舞曲》的音乐结构非常完整,李树化在法国时学过一点儿作曲,他进里昂音乐院学钢琴时已经20岁了,年龄偏大所以就学点儿作曲、指挥,也学习钢琴。《劳动舞曲》的特点是作曲家把夯歌(打夯号子)的音调编在钢琴曲中,用钢琴曲来表现劳动的形象,这在中国钢琴发展中是一个创造。

李树化比萧友梅小17岁,他的钢琴作品承继了萧友梅的传统,其音乐大部分都是西方风格的,他把他在法国学到的一套作曲技法大胆地运用到创作中。他的作品中有一些五声性的音调,也是他对中国民族特性的一种探索。李树化曾说:“如同绘画方面用同一的工具而表现中国的民族特性一样,音乐方面也是用同一的工具(指钢琴)而表现中国的民族特性和个性,这就是调和中西艺术的一种方法了。”④从李树化的这段话中,可以品味到“岭南艺术”的博大胸怀。在中外音乐调和的道路上,李树化采用的是“听从自心,无问西东”的做法。中西音乐是能够相融相会、互动互补的。

陈洪(1907—2002)广东海丰人,1927年留学法国,在朗西音乐院学习作曲与小提琴。1930年回国,1932年和马思聪在广州合办了私立广州音乐院,创办了校刊《广州音乐》。在1934至1936年的《广州音乐》上相继发表了《没字歌》《幽默曲》《摇船歌》《玉美人》四首钢琴小曲。前面三首钢琴小曲都发表于1934年,都是典型的西方音乐风格,大小调的旋律,浪漫主义风格的功能和声。1936年陈洪发表了一首与上述三首风格迥异的钢琴曲—《玉美人》,这是根据广东小曲《玉美人》改编的。旋律是广东特色的徵调式的民间曲调,但是陈洪用大调式的功能和声来配置。因此旋律与和声拼不拢,有点儿“不搭调”,在结合方面总显得有些“错位”。但是,《玉美人》这首钢琴小曲,显示了作曲家对广东风格钢琴作品的努力追求。钢琴小曲《玉美人》反映出来的问题对中国早期钢琴曲创作具有特别意义:典型的中国调式旋律,和典型的西方功能和声硬凑在一起的时候,两者不配套、不搭调,甚至相互掣肘,产生一定的矛盾。

吴伯超(1903—1949),1935年根据广东流传的小调《思春》改编为同名钢琴曲,这首小曲探索了民族和声的特点,采用了一些变化音和不协和和声,来表现古代妇女在思念亲人时“凄凉抑郁的情怀”。⑤表达了当时民众深深的痛苦和忧伤。

吴伯超的《思春》和陈洪的《玉美人》,是现在我们见到的最早采用广东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都略晚于夏里柯改编的广东音乐钢琴曲。它们是中国作曲家谱写“岭南风格钢琴曲”的滥觞。

“岭南风格钢琴曲”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是哪些?

“岭南风格钢琴曲”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即进入了成熟时期,以马思聪创作的《三首舞曲》(1950)和改编的《粤曲三首》(1953),陈培勋改编的《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四首》(1953—1954),以及黄容赞创作的钢琴曲《狮舞第一号》(1955)等为成熟的标志。

马思聪(1912—1987)的《三首舞曲》是一部很特别的钢琴作品,它由《鼓舞》《巾舞》《杯舞》三首乐曲组成。马思聪采用了很多不协和的和声和泛调性音乐,大胆地借鉴了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巴托克的多重风格,接受了他们的现代音乐的影响,谱写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最为“现代”的、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一部中国钢琴作品。《鼓舞》是《三首舞曲》中最为精彩的一首,这是一首粗犷、狂野的钢琴“托卡塔”,钢琴是在模仿民间打击乐和吹鼓乐。《鼓舞》的技术非常困难、不顺手,一般女性演奏家很难以胜任,它需要一双“铁手”,一双李斯特式的“魔鬼之手”来弹奏。马思聪在《舞曲三首》中进行着勇敢而大胆的艺术创造。这是马思聪的民族风格最鲜明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技法最突出的作品之一。文风武韵兼顾,东音西律交融;洋腔土调交织,自然人工天成。他在向现代钢琴勇猛开掘,意识绝对超前。《三首舞曲》中体现出20世纪50年代初最大胆的艺术创新精神,也是当时最能体现出“钢琴化”的作品。而最吸引我的,或者说乐曲最突出的,就是《三首舞曲》所兼有的武韵文风。《三首舞曲》将岭南人勇猛精进的创新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中国钢琴的一部标志性作品。马思聪改编的《粤曲三首》,由《羽衣舞》《走马》《狮子滚球》三首乐曲组成。它们在音调上都和广东音乐有直接的联系。

陈培勋(1921—2007)出生于香港,祖籍广西合浦。他的《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四首》的标题分别是:《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这四首小曲获得了极广泛的流传,它们甚至可以叫作通俗钢琴音乐了,因为“广东音乐”全部都是通俗音乐,老百姓一听就懂,这一类体裁的钢琴曲非常值得今天来借鉴和发展。关于陈培勋的钢琴作品,我们在之前已经讨论得不少了,这里不赘述。

黄容赞(1920—2017),广东省中山人。1955年在武汉创作了钢琴曲《狮舞第一号》。1965年黄容赞回广州工作,后任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直到1985年离休。“狮舞”指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舞狮的热闹场面。《狮舞第一号》音乐为A—B—A式三段体结构,舞蹈的节奏贯穿始终。第一段为热烈的快板,采用了广东音乐《娱乐升平》的音调。中段速度放慢,是优美抒情的舞蹈,曲调用了粤曲的“乙反调”,更富有广东音乐的特殊韵味。第三段则是再现。

以下三位推动“岭南风格钢琴曲”创作走向成熟的作曲家,都是广东籍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们不约而同地为“岭南风格钢琴曲”创作做出了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探索。

“岭南风格钢琴曲”在“文革”时期(1966—1976)有什么发展?

“文革”后期,从1972年开始,出现了一些根据中国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如广泛流传的《夕阳箫鼓》《梅花三弄》等。这时,陈培勋根据同名广东音乐改编了钢琴曲《平湖秋月》(1975);黄容赞谱写了《狮舞第二号》(1975),采用了粤剧风格的音调;杜鸣心改编了钢琴曲《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三首》(1975),包括《军民一家亲》《快乐的女战士》《奋勇前进》。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文革”中的八部“样板戏”之一,杜鸣心参与了它的音乐的创作。舞剧《红色娘子军》表现的是海南题材,采用了一些黎族音乐素材,从内容到音调特点,都可以说是一部带有“岭南风格”特点的艺术作品。

此外,储望华谱写了钢琴独奏曲《南海渔童》和《织渔网》,音乐语言都带有南国“渔歌”色彩。其中《南海渔童》(1974)成为广大琴童喜爱演奏的钢琴曲,至今仍广为流传。赵晓生的钢琴曲《渔歌》(1975),刻画的是渔民和大海风浪搏斗情景,采用了海丰渔歌的素材。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一部岭南风格的钢琴协奏曲,即储望华和朱工一合作的《南海儿女》(1975),包括《春汛出海》《船头忆苦》(这一乐章吸收了海丰渔歌《摇艇歌》的音调)和《保卫海疆》三个乐章。为此储望华曾两次到广东惠阳、海丰等地渔村体验生活、收集民歌。昨天我在和储望华老师聊天时曾问到他钢琴协奏曲《南海儿女》的情况,他说:“这部协奏曲的乐队总谱现在找不到了,但是我保存了改编的为两架钢琴所作的乐谱。这部作品还曾在美国加州演奏过,获得报纸好评。”从历史上来看,《南海儿女》是我国第一部“岭南风格”的钢琴协奏曲。

“文革”期间产生的钢琴曲,多少都会带有一些时代的烙印。如此说来,这个特殊时期还出现了“岭南风格钢琴曲”发展的一个高点。作曲家陈培勋、黄容赞在“岭南风格钢琴曲”第一高潮期已经有杰出的表现,到这时仍在坚持谱写广东风格的乐曲,而杜鸣心、储望华这些非岭南籍作曲家,也投身于“岭南风格钢琴曲”的创作,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十年间,有影响的“岭南风格钢琴曲”大多产生在1975年,我所说的“岭南风格钢琴曲”的“一个高点”就是出现在这一年,在这一年中就涌现出了这么多首的优秀的作品,这真是历史的巧合。联系到1975年前后还涌现了《十面埋伏》《百鸟朝凤》等优秀的钢琴改编曲,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就可以理解一些了。(待续)

注 释:

②萧友梅著,《新霓裳羽衣舞·序》(1923年8月),转引自《萧友梅全集》第二卷(音乐作品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280页。

③夏里柯著,《〈五首中国南方民歌〉·序》,载1948年由美国W·帕克斯顿有限公司出版的乐谱,蔡良玉中译。

④缪天瑞文,《调和中西艺术中的中国音乐》,《阿波罗》(杭州“国立”艺术院院刊),1929年第8期。

⑤吴伯超文,《国乐和声法之研究》,上海《新夜报》,1935年12月8日。

⑥这三首钢琴曲的乐谱,详见《杜鸣心钢琴作品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出版。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钢琴曲岭南
新时期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论广东音乐的发展和与中国钢琴音乐的交融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雨岭南
学校管乐团对传承广东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不辞长作岭南人
夜的钢琴曲(六)
广东音乐中的拉弦类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