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 苏亚男
【摘要】毗卢寺壁画是杰出的宗教艺术创作,时代特征突出,艺术特色鲜明,尤其是壁画的赋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运用对比手法,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兼具装饰性作用。从色彩特点以及相关艺术特征可以看出,毗卢寺壁画是古代寺观壁画之精品,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毗卢寺;壁画;色彩
【中圖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毗卢寺壁画通过对传统文人画笔墨的借鉴,紧扣宗教主题,依托艺术的烘托和超现实的现象,以壁画的形式,呈现当时社会的真实,凸显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人格情怀,为后世留下了研究明代社会的有力依据。毗卢寺壁画汇集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依托明确的人文思想,依托简单明了、各个社会阶层均可认同的鲜明艺术世界,使人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极具本土特色的文化语境,实现了对民智的启迪、世情的陶冶[1]。毗卢寺壁画凭借多元的联想,搭建起传统观念与人生理想的桥梁,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心驰神往的天堂,彰显出艺术、教化、人伦等的独特光彩。
一、毗卢寺壁画概况
北京法海寺、甘肃敦煌莫高窟以及山西永乐宫基本是佛教或道教中一个教派的艺术代表作,作为中国“四大壁画”之一,毗卢寺壁画同时融汇儒、释、道三教于一堂,不论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还是先贤圣人,均被神化成人们信仰的对象。毗卢寺中,东南、西南两壁内容主要为儒家题材,东南绘制有73人,共分成13组排列,其中尤以引路王菩萨最为突出;西南绘制有53人,同样分成13组排列,且主要绘制有城隍五道土地众、往古后妃等众、五湖百川等众等画面。毗卢寺毗卢殿水陆壁画东壁内容主要为道教题材,共绘制125人,分成30组排列,且主要绘制有清源妙道真君、玄天上帝、四海龙王等众、地藏王菩萨等画面。西壁主要为道教题材,共绘制133人,分成30组排列,不论是数量组合,还是内容构图大致与东壁相呼应,且主要绘制有崇宁护国真君、旷野大将等众、巨龙神等众、四渎龙神等众等画面。东北、西北两壁内容主要为佛教题材,绘制有二十诸天为主的护法神像,其中,东北壁绘制有70人,分成19组排列;西北壁绘制有54人,分成17组排列。毗卢寺壁画整体画面通过构图表现出不同主次,在四壁间的转合下犹如缓缓前行,牵引亡灵通往极乐世界,同时也为信徒带来庄严神圣的心理与视觉上的双重体验[2]。
二、毗卢寺壁画的色彩
毗卢寺壁画构建起了鲜明的色彩体系,表达了真切的理想和内心的豪情壮志。与色彩的历史发展存在紧密联系,在唐代宋代时期社会开放程度虽然达到一定高度,然而,传统思想、等级观念依旧禁锢着人们,因而壁画绘制时画工创作往往是保守的,艺术层面受到了不小的制约。宋元两代壁画色彩主要为冷色调蓝色、绿色。进入明代,形成了包括赤、黄、青、白、黑在内的暖色调体系,这一时期社会开放程度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视野迎来前所未有的自由。百姓穿着打扮上可供选择的色彩显著增多。基于此,在绘制毗卢寺壁画时画工在用色上也变得更为开放,引入绚丽多姿的色彩来描绘仙释意境。毗卢寺壁画中的色彩整齐划一又各自独立,各种含义的色彩实现了和谐共存。毗卢寺壁画的一系列色彩是以宗教为服务对象的。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画面色彩纷繁瑰丽。这些色彩的运用表面上看是多姿多彩的颜色,实则是对艺术、信仰的瞻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理想信念。
(一)毗卢寺壁画色彩的对比运用
毗卢寺壁画色彩的对比运用,表现为一系列色彩的组合,诸如红绿、黄绿、红黄等。这些色彩表面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实际上可实现相互映衬,进而合理共存。不同人物服饰色彩均进行了节奏性设计,不仅相互衬托又和谐统一。壁画中还引入了色彩纯度的对比,以反映人物的不同主次关系。例如,红绿的对比运用,是毗卢寺壁画中较为多见的色彩组合。壁画中出现的红色广泛运用石绿予以搭配,使画面形成了强有力的视觉张力。壁画中的“南斗六星”是道教神衹,六人形象大同小异,眉宇间透露着清秀面庞,同时又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姿态。六人中有五人身穿红色道袍,为了衬托红色的亮丽程度,周围运用了大量的石绿色,由此建立起了鲜明的红绿对比,并且没有让人产生艳俗扎眼的感觉,反而显得夺目灵巧。画工通过对色彩明暗度的合理运用,使绿色祥云与红色道袍在相近明度下实现共存,再引入白色对道袍袖口进行装饰,淡淡的白色与红色、绿色交相呼应,营造出生动雅致的画面。毗卢寺壁画人物形象大多如出一辙,然而各组人物的色彩则不尽相同。画工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色彩对人物进行区分,反映神衹的不同主次关系。色彩对比运用还表现于璎珞项饰组合、衣物绦带搭配等方面,不仅调节好了整体色彩相互间的关系,还体现了不同色彩相互间的差异,由此彰显了画工们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创造力[3]。
(二)毗卢寺壁画色彩的象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针对色彩的运用构建起了独特的体系,这一体系也一直左右着人们的色彩观念。在实际运用上,古人有效运用色彩对人们心理影响的特点,推进了多样色彩与质朴社会生活的充分结合,由此使大量色彩被赋予了制度的外衣,表现出神秘的意蕴。例如,通过色彩体现社会地位、不同时代背景下色彩含义会发生相应转变以及人事的变更也会对应有色彩的反映等,色彩象征功能得到了充分运用。毗卢寺壁画对色彩的该种功能进行了沿用,表现出了更现实的象征意义。毗卢寺壁画中人物形象拥有着多样的配色,而色彩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画工对神衹美好、高贵的向往。这些色彩运用主要源自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常态,以及人们对神衹的臆想。各式各样的色彩象征着神衹各不相同的职能,并通过对现实审美观念的迎合,以实现其现实意义的形成。毗卢寺壁画依托色彩使人物形成美好的象征意义,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执掌人间寿福的“地藏王菩萨”,头戴偃月冠,手执如意,面目祥和,温文尔雅。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下,红色象征吉祥、喜庆,为了使这一人物形象可更好地感化人间,画工们特别为他穿戴上了红色的道袍,并运用灵巧的图案对道袍衣摆进行了装饰。神衹身旁的随从则运用较暗的三绿用色,以表现出人物的不同主次关系,色彩的象征意义得以充分的表达。毗卢寺壁画凭借其所构建起的独特色彩体系,使人们的审美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这一色彩体系不仅简单淳朴,同时又多样丰富。其中,简单淳朴主要表现于其是为了赋予仙释世界美好的色彩,这些色彩彰显了明代绘画的独特艺术风格;多样丰富主要表现于各式各样的色彩均源自社会生活中的色彩体系,涉及人们对色彩的美好向往、人文情怀、理想特征等一系列意义。其对特定时期民间艺术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也从侧面反映了民间色彩体系不断为人们所接受并得到广泛推广。
(三)毗卢寺壁画色彩的装饰性
壁画中装饰运用最多的便是神衹们穿着的服装。在神衹服饰上搭配了多样丰富的配饰、挂饰,使画笔所塑造的神衹形象不仅高贵庄重,同时又灵动飘逸。毗卢寺壁画色彩装饰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服饰、边饰、动植物等。画工们通过对一系列装饰图案的合理运用,形成了诸如寶相纹、莲花图案、水纹、连珠纹等大量装饰纹样,其中尤以宝相纹运用最为普遍,通常情况下是以花卉形象为主体,然后于花芯、花瓣基座部位设置有各种大小、各种形状的花叶,并通过进行圆珠规则的排列,最终形成的形象犹如光彩夺目的宝珠,因而通常将其称作“宝相花”[4]。又如,莲花图案在毗卢寺壁画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莲花”象征着纯洁、高雅、清净,在阿弥陀净土中莲花往往被作为居室,通常情况下莲会被用作佛陀、菩萨的床座。莲花凭借其在佛陀世界中强烈的象征意义,因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各式各样的装饰穿插在毗卢寺壁画中,显得十分精美。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石家庄毗卢寺壁画是明代初期中国宗教画的杰出代表,其出自民间画工之手,作用于毗卢寺举行水陆法会。其上绘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诸如诸佛菩萨、各方神道等,涉及儒、释、道三教内容。毗卢寺壁画气势宏伟、纷繁华丽,不论是其色彩、规划还是其赋色、工艺,均体现了明代民间宗教绘画的高超艺术水准,可谓中国古代寺观壁画之精品。
参考文献:
[1]王志庭.简要分析毗卢寺壁画色彩的装饰性[J].青年时代,2017,27(1):32.
[2]黄政.论毗卢寺壁画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楔合[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4):106-107.
[3]吴建功.中国壁画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毗卢寺壁画——《毗卢寺壁画》导读[J].中国美术,2011,9(1):128-133.
[4]张树真,黄卓民.浅析毗卢寺壁画的艺术风格及其特点[J].时代文学(上半月),2008,12(3):108-109.
作者简介:张茜(1993-),女,汉族,山西高平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专业2017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油画、毗卢寺壁画;苏亚男(1993-),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专业2017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油画、美术教育。
基金项目:2019年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石家庄市毗卢寺壁画研究”(项目编号:CXZZSS201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