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

2019-08-23 02:23徐梦瑶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风格特征非遗

【摘要】山西晋南地区的花鼓形式多样,种类丰富,不同区域都有其代表性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征。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将晋南花鼓看做是某种单一的花鼓表演形式。本文通过分析晋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花鼓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征,进一步探究晋南花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翼城花鼓;万荣花鼓;稷山花鼓;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山西,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将华夏文明延续至今,为我们保留了一份伟大的民族荣耀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鼓舞艺术融贯古今,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晋南,作为中华民族鼓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鼓舞已然成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种类,是山西民间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

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声中,在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倡议声中,我国及时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个批次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各省也在国家的带领下相继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6年12月成立,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翼城花鼓、万荣花鼓、稷山花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县县志中对其发展脉络、表演形式、风格特征都有着详尽的记载,是当地人民欢度佳节、生活娱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翼城花鼓作为晋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花鼓种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万荣花鼓、稷山花鼓也相继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一、“奔放沉稳”的翼城花鼓

传统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包括歌舞花鼓、杠上花鼓、多鼓表演。歌舞花鼓——载歌载舞的花鼓表演形式,人物角色包括鼓手、女苗子、小丑,女苗子和小丑负责演唱民间小曲,其表演形式在现存翼城花鼓的表演中并不常见;杠上花鼓——带有杂技技术技巧、难度较大,如今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多鼓表演——多以节奏突出、气氛热烈的群鼓和多鼓表演为主,是现存翼城花鼓的主要表现形式。

翼城花鼓热情奔放,气势磅礴,动作刚劲有力,质朴无华,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翼城花鼓讲究下身扎实沉稳,上身灵活多变。以“马步”为动作发展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繁衍出多种样式并增加难度,或双脚踏地,或踢腿扑闪,或快速移动,或跳跃,或旋转。舞步讲究脚踏实地、掷地有声,使动作看起来更加沉着稳健。再看其上半身的动作特点,以双手抓握鼓槌击打鼓面为核心。表演过程中需要对不同位置的鼓面进行敲击,速度之快,飞舞缠绕,既灵巧多变,又铿锵有力。就胸鼓而言便有基本点、拐槌、馒头槌、勾槌、双击鼓等打法,再加之两个腰鼓,打法之多样,形式之复杂。但是,无论打鼓的形式如何变化,击鼓的声音都要求圆润清脆,坚定有力,这就要求舞者要有精湛熟练的打鼓技巧,才能更好地完成动作的规定和要求。加之耸肩、晃头和腰身的配合,使翼城花鼓的动作增添了几分柔美和风趣之意。

“一点油”的整套表演可谓是翼城花鼓的点睛之笔。其中花锣与女鼓手的双人对打,技艺的相互切磋,将翼城花鼓的表演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淳朴有力之中又不失俏皮可爱。花鼓王一般在表演的后半部分出现,是翼城花鼓的又一高潮。鼓王身架七鼓,分别是头鼓、肩鼓、胸鼓、两个腰鼓、两个腿鼓,共十四个鼓面。在激烈的锣鼓伴奏声中,完成七个鼓即十四个鼓面的敲击,鼓点密而不漏,鼓声清脆响亮,动作敏捷利落,气势浩浩荡荡,可谓是技艺精湛,挥洒自如,令人眼花缭乱。

二、“灵巧活泼”的万荣花鼓

万荣花鼓在吸收借鉴翼城花鼓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旧时的万荣花鼓有酬神、求子、踩院的功能,现多在节日庆典、健身娱乐活动中出现。万荣花鼓中人物角色大多源自于戏曲,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演进,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特色和动作特征。

万荣花鼓有单鼓和多鼓之分,而单鼓又分为高鼓和低鼓。高鼓的位置在胸前,所以又称之为胸鼓;低鼓则与腰鼓的系法相似。多鼓则与翼城花鼓相同,包括头鼓、肩鼓、高鼓、低鼓以及腿鼓和脚鼓,表演时可从三鼓、五鼓增加到七鼓。表演过程中,舞台上通常由打花鼓者、打锣者、打拨者组成,有时也会出现打手锣者、打板鼓者。对于演员们的位置也有所要求。打锣者一般位于舞台的二点方向,打拨者位于舞台的八点方向,各打击乐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控制表演的节奏与气氛。南景村的“猴鼓”是万荣花鼓高鼓表演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演时鼓者模仿猴子的行为动作、风格特征。其手部动作小而精干,生动伶俐,脚下动作则以双脚跳跃为主,表现猴子上蹿下跳的特点,并配合头部的摇晃表现猴子抓耳挠腮的特点。期间不时穿插跳跃弓步单掏腿打鼓的动作,不断变换方向,增加击鼓的花样和难度。鼓手的表情更是一绝,将猴子龇牙咧嘴、挤眉弄眼和古灵精怪的样貌展现得淋漓尽致。万荣花鼓的低鼓动作讲究以腰为轴,基本打法有撇、挑、绕、甩、拉、搂、戳等十余种,并在击鼓的过程中舞姿形态千变万化,如行云流水。击鼓时,腿部动作常常带有跳跃性,头要随之晃动,节奏明快急促,表现出热闹欢快的场景氛围。

如今,万荣花鼓的表演形成了“槌儿真、动作花、表情活”风格特点。槌儿真——鼓槌击打到鼓面上要点点不空,点点不漏,鼓声清脆响亮;动作花——击鼓动作要花哨,舞姿形态要花哨;表情活——老艺人田金川对于万荣花鼓的表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总结:“面带笑、头放活,动作不难锣和钹”,“手击鼓、脚踏锣,顶脑摇的就是钹”,“内要紧、外要松,喜怒哀乐看眼睛”。

三、“技艺高超”的稷山花鼓

传统的稷山花鼓最初是在平地上进行表演,之后发展出坐在板凳上进行单鼓或对鼓表演,最后发展到在长条板凳搭建的高台上表演。表演形式的转变,使稷山花鼓立即凸显出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表演优势,充分展现了其特有的技术性和艺术欣赏性,使稷山高台花鼓探索出一条既传统又新颖的表演途径。

稷山花鼓的架鼓方式与翼城花鼓略有不同。相同之处为都绑有胸鼓和肩鼓,不同之处为稷山花鼓没有腰鼓但有腿鼓,两腿鼓一高一低分别系在大腿处和膝盖处。与翼城花鼓的表演风格不同的是,稷山花鼓更加注重表演形式的突破和创新,突出在高台上的花鼓表演,因而其平地花鼓的表现力便稍显逊色。传统稷山花鼓的表演形式是打“三番鼓”,中间穿插着即兴歌唱的民间小调,这与翼城的歌舞花鼓略有相似之处。延续至今的稷山花鼓,在舍去民间小调演唱的基础上,更加着重突显花鼓丰富的表现力,但依然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鼓娃戏春、鼓闹丰收、踏鼓登高。前两部分为平地花鼓,表现形式多以单鼓、对鼓和“走场”为主,为第三部分做铺垫。第三部分的高台花鼓则作为整个表演的看点和高潮。所谓高台,便是将长条板凳层层搭建起来形成一个椎体高台,最高可至十三层,9米左右,鼓手们分布在不同的层次,表演人数最多能达到200余人。鼓手们分别坐在板凳的两端,仅仅用脚勾住凳子腿,边打鼓边做下腰、转腰动作。遠望是山、近观似塔,鼓声激荡、呐喊激越,场面之豪迈壮阔,令人叹为观止,展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稷山高台花鼓有“高、奇、惊、险”之称。高——架子高,长条板凳搭建的台子之高;奇——鼓艺奇,演员身上绑有高鼓、低鼓、胸鼓和腿鼓,击鼓动作复杂多样,千变万化;险——形势险,百余名演员分布在各层高台上,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仅用脚和腿勾住板凳,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绝——项目绝,稷山高台花鼓独一无二的花鼓表演形式令人击节叹赏。

奔放稳健、质朴无华的翼城花鼓,灵巧活泼、表情生动的万荣花鼓,场面惊险、鼓艺奇特的稷山花鼓,不同区域的花鼓表演既彰显出自身独特的个性,各有所长,又将晋南地区热情奔放、勤劳淳朴的民风踵事增华,在我国包罗万象的鼓舞表演中形成了独具“山西味道”的花鼓表演。尽管在各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翼城花鼓、万荣花鼓、稷山花鼓已列入“非遗”的名录,但不能因此有所懈怠。我们应乘胜逐北,使“非遗”不仅仅停留在名录当中,更应该走入群众的生活,走进人民的内心。

四、结语

花鼓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民众情感,是我国千百年来民间文化凝聚的瑰宝。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不可否认,日新月异的流行文化对于安常守故的传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冲击。如何传承历经沧海桑田的民间文化精髓,使其适应时代潮流,符合当下审美共识,值得我们思考并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文化自信,彰显华夏文明。

参考文献:

[1]杨云.晋南社火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4).

[2]贺月甜.山西翼城花鼓的艺术特征研究[J].艺术评鉴,2016(11).

[3]杨云.试论万荣花鼓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旨趣[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1).

[4]庞国.稷山花鼓的渊源与传承[J].太黄河之声,2013(21).

[5]肖瑞芬.山西晋南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鼓舞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6).

作者简介:徐梦瑶(1994-),汉族,山西省翼城县,沈阳音乐学院2017级,研究方向:舞蹈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级课题“对比研究山西两代非遗舞蹈传承人之舞蹈形态”(项目编号:2018E02)。

猜你喜欢
风格特征非遗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NO.1)的演奏特点与风格特征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