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勤,王建强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730060)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政策的调整,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单独招生、自主招生等非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比例逐年提升,原有的普通高考统招生源的比例下降。生源结构发生变化之后,学生的学情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源结构的多元化现状,对课程教学进行不断探索和改革[1]。
《化工原理》[2-3]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强,集工程理论,过程计算与实验技术为一体的技术基础学科,也是化工类及化工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从理论到工程,从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目前,我校《化工原理》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仿真实训课程和操作实训课程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独立设置,和普通高等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一致。理论课和实训课独立设置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授课过程中凸显出以下问题:一是由于理论课程涉及诸多理论模型,课程内容抽象,计算量较大,晦涩难懂,加之单招学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导致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不佳;二是实训教学过程中,单招学生虽然动手能力较强,但由于所学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利用单元操作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没有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应运而生,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急剧增大[4]。课堂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为适应生源结构的多元化现状,进一步提高《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校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各部分内容相互融合渗透的“理—虚—实”模块化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不仅强化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化工原理》课程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适应多元化生源结构的特点,我们打破了现有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步走的模式,以课程中的核心单元操作为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拆分再组合,让每个单元操作的理论、仿真和操作实训组合在一起,形成“理—虚—实”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每个模块中,以理论知识点为核心,配套相应的实训项目。具体构建的《化工原理》模块化课程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化工原理》模块化课程体系
虽然该教学方式称为“理—虚—实”模块化教学模式,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并不完全是先讲解理论,再仿真实训,最后操作实训,而是理论与实践交替结合或同步开展的混合式教学,即根据每个知识点的特点,在线灵活安排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先后顺序,要求借助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资源,理论讲解中渗透实训操作要点,仿真和操作实训中始终联系理论。以流体输送单元操作模块中的离心泵项目为例说明教学实施过程。具体实施过程如表2 所示。
表2 离心泵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1)借助信息化手段,教师利用课后作业和课前测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可以完成线上线下的相互点评及互动交流;借助信息化资源,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够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一目了然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轻松易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理—虚—实”模块化教学模式,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均大幅提升。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以分析解决实训中的问题为导向,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自觉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思考,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完成实践操作和事故处理,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和学习动力。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交替结合,相互融合渗透,互相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3)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化运用能力;教学硬件设备、无限网络和教学场地要达标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过程能够顺利实施。
面对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多元化的现状,通过构建《化工原理》模块化课程体系,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采用“理—虚—实”模块化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过程,有效解决了理论和实践分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强化了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