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庄
◆摘 要: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应当以提升其就业能力与创新创业素质为导向,充分明确思想政治教学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就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焦虑情况进行介绍,进而就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一致性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大学生就业;就业焦虑
一、前言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一致性关联,通过科学有效的思想课教学,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就业焦虑情况。为此,应当充分明确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焦虑情况的影响因素,从而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水平。
二、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焦虑情况分析
(一)社会与市场因素
就目前而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行业生产率得以提升,也导致了行业内部存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着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这就导致了普通劳动力冗余现象,但同时面临知识技术型劳动力匮乏问题。高校扩招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市场人才供给过量,且大学生专业培养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以上这些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就业市场的人才竞争日益激化,许多大学生不具备足够就业能力的情况下,很难获得就业机会,影响市场人才就业水平,市场人才供给过量,会影响供求平衡,造成就业困难。大学生面临就业焦虑的情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就业焦虑情况越严重就会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职业预期是学生就业求职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合理的职业预期是大学生基于当前职业市场需求与个人能力的具体情况进行的职业理想定位,合理的职业预期可以实现对于就业焦虑情况的弱化,保持职业预期的适度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个人意愿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缓解就业焦虑现象。这就要求学生对于社会环境与人才需求有充分的认识与明确的理解,但目前不乏许多学生对于社会与市场需求不够了解的问题,因而导致学生产生过高或过低的职业预期,影响学生正常就业。
(二)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会导致其就业焦虑水平受到影响,这也是在进行就业焦虑研究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考量。许多大学生自身学习基础较差,且学习品质不好,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影响其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通常来说,这部分学生往往放弃对口就业的想法,而是定位为普通劳动力。这部分学生的焦虑情况比较弱。
部分学生喜欢学习,但自身专业成绩并不理想,这部分学生想要寻求对口就业,但由于自身成绩不够理想,学生意识到就业竞争压力或者在求职就业中碰壁,从而导致学生产生较高的就业焦虑问题。
部分学生本身喜欢学习,且专业成绩优秀,这部分学生本身会产生较高的自信心,可以对求职就业所产生的压力进行冲抵,因而其就业焦虑问题较小。同时,通常只要这部分学生不会将自己的就业目标与职业意向定位过高,其就业焦虑情况就不会过于严重。
除了专业学习情况以外,学生本身的就业意愿以及学生对于社会及未来的想象与憧憬,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焦虑情况。许多学生即将走上社会,面对自己未经历过的领域,难免会产生畏难与不安的情绪,从而导致学生产生较为严重的就业焦虑问题。
三、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就业一致性分析
(一)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市场信息
高校思想政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科学的就业理念,并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与就业水平。同时,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当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国际市场环境与国内经济政策,了解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制定的鼓励政策,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对自身能力与水平进行科学评价。高校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看待社会并看待人生,做好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通过了解外部信息与市场需求,自觉调整职业定位,从而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与心理压力。思政教学课程活动的开展,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并在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自身创业能力与就业水平,形成科学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有效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鼓励大学生兼职与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鼓励学生开展勤工俭学,从而在增加学生经济收入的同时,增加学生社会知识底蕴,帮助学生在勤工俭学与兼职工作中接触社会需求与社会实践,在接触人民群众与各阶层群体中,提升与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增广见闻,形成对于社会就业与社会活动更加真实与科学的认知,积累知识与经验,为学生就业与创业奠定良好基础。通过这些兼职与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其就业压力与焦虑情绪。
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就目前来说,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考录与考核中,人才的就业经验与社会实践水平也是其中重要的考量指标,为此通过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促进学生就业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感性知识
高校需要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训练工作,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训,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转化。对于当代大学而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形成勤学苦练与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与坚定意志。
高校可以积极谋求校企合作体系的建立,组织大学生到合作企业内部参观,观摩生产、加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使学生形成感性认知。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学校可以邀请行业内经验丰富的校友来校演讲或分享经验,包括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从而对在校学生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对学生进行引领与示范,从而使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情况有所缓解,避免学生多走弯路。
(四)依托常规专业依托开展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为了缓解学生对于未来就业的焦虑心理,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导向,对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与调整,结合思想政治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从而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吸引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程当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人才引进方面进行讨论,高校可以积极引进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人才,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思想政治教学团队。为了优化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社会产业人才。为此,高校应当做好对于思想政治教学人才的岗位培训与专业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所培养的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胜任社会岗位需求。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高校也应当帮助思想政治教学团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步提升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高校要想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以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增加软件及硬件资源的投入,打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素质。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学生就业焦虑的有效策略,可以提高學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培养发展型人才。为此高校应当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市场信息,鼓励大学生兼职与实践活动,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感性知识,依托常规专业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潇.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04):14-15.
[2]王明江,高齐天.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及其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2):66-69.
[3]祁辉.高职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渗透[J].农家参谋,2017(21):187.
[4]李丽丹,毕岸.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创新导向作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8).
[5]蒋利平,刘韧,聂建晖.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