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正勋
《一条大河波浪宽:1949-2019中国治淮全纪实》(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一条大河波浪宽》)是一部以新中国治淮历程为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者从实地采访获取的海量史实出发,以饱含深情、充满诗意又不失理性的文笔,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几代治淮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歌颂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改革意志和奋斗精神。作品题材重大,主题突出,人物鲜明,语言优美,具有丰富的文本价值和重大的現实意义,是新时代中国报告文学写作的重要创获。
《一条大河波浪宽》浓墨重彩描述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历经70年艰苦奋斗,不仅治理了危害深重的水患,治理了长期困扰的污染,而且实现了人水和谐,实现了行洪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宏伟壮举。书中不仅记载了水利战线上的鲜活个体人物,还以大量篇幅描绘了人民群众支持治淮、投身治淮、献身治淮的真实群像。他们中间,有成为贯穿全书主线的治淮英模李秀英,有忍辱负重的一线指挥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赵子厚、陈惺,有攻克“马肝土”的刘美山,有“我就是倒了,水尺也得立着”的基层水文观测员李泽銮,还有那些牺牲在治淮一线的无名英雄。他们的故事,足以唤起几代人的家国记忆,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一条大河波浪宽》不仅呈现了新中国70年的治淮过程,还洞穿历史,把自1194年黄河夺淮以来的800多年都糅和进去,显示出历史的厚重感和纵深感。淮河治理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一个缩影。面对周期性上演的淮河水患及其带来的灾难,面对治淮过程中曾经犯下的错误,面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淮河污染和生态危机,中华民族显示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火热的年代,“满眼都是力量,满眼都是希望”,水利建设者们喊着“长城是人修的,总渠是人挑的!我们如今翻了身,也要让淮河翻个身”的口号,建成新中国第一座也是当时世界第一高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改革开放后,“19项骨干工程,重塑淮河人水关系”。即使在混乱动荡的年代,总有一群知识分子、一群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精神不动摇。正是这样一种执着坚守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文学的生命力来源于对现实的深度关照。在面对重大社会现象和重要时间节点时,报告文学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条大河波浪宽》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70年来领导人民治理淮河的过程。这既有时代的高度,也有政治的高度。善治国者,必善治水。再现治水的过程,也是再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模式。全书始终贯穿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主线,贯穿着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深情。
作品熔铸实践品格,在践行“四力”中彰显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也是创作文艺精品的前提和基础。《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创作团队在三年多实地采访中,三觅三江营、三访三河尖,七渡淮水、五涉颍水,两至北汝河、四出正阳关、两寻长台关,行程近15000公里,走访了沿淮四省15个地市60多个县区,采访了800多人次,查阅了2700多万字各种资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为了一个数据、一段史实、一个工程、一个人物,一次次到现场与当事人和知情人商讨核实,一遍遍从卷帙浩繁的故纸堆里进行爬梳分析,走烂了脚、磨破了嘴、耗透了神,许多珍贵的史料、鲜为人知的细节得以披露,新中国治淮的历史记忆得以完整再现。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这部作品深刻证明了:凡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
《一条大河波浪宽》是一部有政治高度、有时代热度、有视野广度、有历史厚度、有人物温度、有艺术纯度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部作品的创作出版为我们深情回望70年风雨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打开了一扇窗口。
(作者单位系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