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教育缺失,到底有多可怕?

2019-08-22 04:49夕林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玲小雅小丽

夕林

病人和罪犯都不是一天养成的,为人父母者要多观察、早发现,防患于未然。

潜在的病人和“罪犯”也许就在身边

我接过一个咨询。来访者叫小丽,16岁,独生女,成绩优秀,妈妈罹患癌症刚去世。她没哭,也拒绝参加一切悼念仪式。她不希望妈妈的离开对她有丝毫的影响,比如耽误她的时间,虽然她实际上有大把的时间。她因恶劣的人际关系休学在家,每日打游戏逃避现实,并恶狠狠地说:“如果因为她影响了我的生活,挡了我的道,她就罪该万死!”即使对于见识过人性各种黑暗的咨询师来说,听到女孩对妈妈如此冷漠、没人性的表述,我在震惊之余,内心不禁泛起阵阵寒意。毫不意外,她对旁人也必定如此。所以,她看同学是“一群令人恶心的老鼠”,老师是“大笨蛋”,都专门和她作对。

这不禁让人想起2012年4月一起“13岁小学女生肢解同学”的案件。这起恶性事件发生在广西,当地某小学学生小玲因嫉妒同学小雅长得比自己好看,且更受同学欢迎,于是心生歹念,将小雅骗至家中砸晕,随后将其杀害并肢解,手段极为残忍!然而,在同学和邻居们眼中,小玲和小雅平时相处很融洽。如果真的感情好,显然做不出这样毫无人性的事情。因此,小玲和小雅玩得好,很可能只是把对方当作是陪她玩的、供她使用的、满足她需要的物体。

这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模式,小玲把对方当作非人的玩具,并没有对其投入感情。因为她尚未到能够形成法律意识思维的年龄阶段,所以,一旦她容纳不了嫉妒的怒火时,就选择毫不犹豫地消灭对方。她的核心问题是没能形成对同类,即人的情感或共情。缺乏人类基本情感的人依严重程度会表现出孤立、自我中心、自恋、自私自利、冷漠、暴力、残忍直至无人性、反社会的杀戮等。

很多人会觉得,像小玲这样的案件只是特例,和普通人没什么关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肢解同学的情况的确少见,但类似的、不致如此极端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小丽。她也呈现出和小玲同样严重的嫉妒心理,想让比她优秀的同学“原地爆炸”。她甚至跑到学校门口咒骂学校,幻想炸掉它。唯一庆幸的是,她离小玲的付诸行动还差一步。而我在少管所见到的孩子,有一些则和小玲同样冷血,一言不合就取人性命。

小丽和小玲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父母、祖辈乃至同学、朋友、老师仅当作满足自我需求的工具。要求别人都爱他,为他服务,为他所用。稍不顺心,就不满、委屈甚至愤怒,认为全世界都对不起他。大家应该都见过一些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孩,以及仍是巨婴的大人有上述表现。严重些的,会出现暴力相向,如攻击、敲诈、伤害等。而他们几乎都不会反观自身,也没意识到自己缺乏对人的基本情感,缺乏爱的基本能力。

事实上,小丽的嫉妒、冷漠、暴力和攻击性很小就出现了。幼儿园时,别的小朋友幻想当漂亮的公主,她幻想的则是成为拧掉公主脑袋的巫婆。她抢小伙伴的零食,揍他们,讨厌比她漂亮、表现好的同学。所以,她一个朋友都没有,总是孤零零地回家。而这种孤立感又进一步增加了她对同学、对现实世界的忌恨。

培养孩子爱的能力,父母责无旁贷

再举一个父母角度的例子。前不久,我的一位老个案紧急来咨询。之所以称她“老个案”,一是因为她65岁了,二是因为距她第一次来咨询已有十几年,每隔几年来一两次,每次都是被女儿(今年已36岁)揍得鼻青脸肿、惨不忍睹。

在同情这位母亲之余,想必大家想的和我在咨询中指出的一样:她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母亲怎么可以容忍、允许孩子打她?可惜,这位母亲不顾咨询师的提醒,一直未能做到约束她的孩子,反而在每次被暴打之后,又是给钱又是讨好,幻想用更多的“爱”和钱来感动或收买孩子。可结果,却变相鼓励、强化了女儿进一步的升级勒索和暴力。

溺爱不是爱,不仅害她自己挨打受伤,也害了孩子。和小丽一样,这个女儿也有人际关系差、躁郁等一系列问题,同事朋友都远离她,说她“有病”。

根据这些案例的经验、教训,我们要做的有很多:

第一,孩子既需要无条件的爱,也需要父母的权威、限制和约束,才能帮助孩子管理人性中原始的甚至狂野的力量或本能,诸如强烈的欲望、愤怒、嫉妒、暴力和攻击性等。例如孩子小时候不被满足时会拳打脚踢,父母必须坚定地(不是严厉)加以制止和约束,可以抱住他的手脚让其不得动弹(不是暴揍)。待孩子冷静下来后,要严肃、认真地跟他讲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为什么不可以,以及什么是合理的、可被接受的宣泄情绪和提出要求的方式。若再犯,必要时可配合惩戒,如面壁、取消游戏时间、劳动等。

第二,父母要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要把孩子放到孩子的位置,而不是放到皇帝的位置供著。父母既要爱孩子,也要教会孩子有爱心、懂感恩、关心父母和他人、如何与他人建立有爱和情感的人际互动关系等。例如孩子很小的时候,可以让他帮爸妈拿拿拖鞋、捶捶背,照料小动物和小朋友分享等。许多父母混淆了培养孩子关心父母和要孩子回报的概念,导致父母无怨无悔地付出却养出丝毫不懂得反馈的孩子,轻则自私啃老,重则没人性。

第三,基本上,无论是病人还是罪犯都不是一天养成的,很多青少年、成年罪犯在小时候就有虐待小动物或暴力的历史。因此,父母一定要花足够的时间和小孩子在一起(而不是只顾着赚钱),才能既和孩子培养出爱的关系,又及早观察和注意到不好的苗头。孩子的可塑性强,及时干预效果会很好。否则,一旦到了叛逆期和成年,人格固化,无论是咨询室里人格障碍的病人还是监狱里的暴力、反社会人格罪犯,改变(造)起来的难度相当大。

第四,有些父母不是溺爱,但出于自恋,他们不愿接受,从而否认自己的孩子有暴力、攻击、施虐的现象。比如小丽的父母都是高知,将她的行为美化为“可爱”,以致小丽认为自己很霸气、帅酷。等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还是小丽自己提出来咨询,而妈妈到去世还坚持认为女儿没有问题。

第五,父母不可唯成绩论。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人际满意程度,因此,孩子爱和情感的能力、性格、人际、独立这些方面至关重要。每当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只管好好学习,其他不用管”,我都只能摇头兴叹。小丽和案例二中的女儿均成绩优异,却都是相当严重的病患。

第六,父母应学习一些基础的儿童心理学,了解各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其应达成的心理任务,观察和评估自己孩子大致的心理水平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第七,除了理论学习,还要重视老师、周围其他人的反馈,及时求助。既不护短否认,也不过分紧张夸大。像幼儿园有经验的老师,很容易发现孩子的问题,我的许多小来访者就是老师们建议家长带来咨询的。

猜你喜欢
小玲小雅小丽
神秘的啼哭声
小雅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小财迷
要笑一整天
可可西里没有海
武大十大
小雅的眼睛
母爱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