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英,何逢标
(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吸引了一批大学生开展网络创业。无论是借助PC终端还是手机APP,甚至进行微商运营,目前依托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运营的各种电子商务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不仅为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普遍接受甚至也激发起部分大学生的互联网创业行为。一些高校也助力大学生创业,开展了包括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等内容的互联网创业教育。学者们普遍认为通过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由于创业教育所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包括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还包括创业讲座、社团活动等诸多因素,还有高校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举办的各类创业培训,但是目前有关各种具体的创业教育形式与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特别是互联网创业能力的内在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这也正是该文所关注和探讨的内容。
要评估学校创业教育形式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的影响,需要分别选取有效的观测指标以形成量表,来进行调查和测度。
(1)创业教育的共识性指标。国内外高校广泛开展创业教育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已成为一种潮流。Noll(1993)认为创业教育应首先培养创业型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应使创业者学会自我评价、制订商业计划、了解创业与环境、政策的关系等[1]。Kourilsky(1995)认为创业教育课程应该由识别市场机会、整合各方资源和建立操作型商业组织等三部分组成[2]。向东春(2003)刘林青等(2009)等提出创业教育教学、创业实践和学生社团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推动创业生态系统不断演化的主要动力[3-4]。李璐(2014)认为创业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掌握创业流程的基本知识和创业活动所需的技能,帮助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5]。高桂娟等(2014)通过研究发现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不显著,但社团活动和专业教育等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有密切关系[6];高凯(2015)等通过对大学生电商创业案例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应构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创业竞赛、创业论坛与社团等,提出将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相融合、强化电商创业实践能力等建议[7]。
因此,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并结合互联网创业的特点,经过征询4位创业教育专家意见,该文提取创业教育形式的测量维度主要包括创业指导公共课程、计算机课程、经管类课程等、互联网创业培训如电商创业培训等以及创业教育相关活动如学校社团、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
(2)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的共识性指标。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曼谷会议正式提出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为:创造精神以及创造能力、学习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快速决断能力、洞察力及前瞻性等;Chandler和 Hanks4(1993)提出了创业能力的概念并指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识别市场机会、掌控机会的能力。这种创业能力有助于创业成功[8]。在探讨创业能力构成方面Jeffery A.Timmons(1999)认为创业者应该具有把握机会能力、承诺及决断力、创造力与环境适应力、领导能力、卓越动机、承担风险与承受挫折能力等六种核心能力[9];国内学者王辉、张辉华(2014)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创业能力结构包含创业原动力、机会识别与掌控能力、关系维系能力、抗压力、创新创造力、学习实践力、整合资源能力等7种能力[10]。吕书然(2016)认为应从市场机会掌控力、专业技术能力、组织领导力、大学生综合能力等四个方面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11]。
综上所述,结合4位创业教育专家和3位创业者的意见,该文抽取的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机会识别和把握能力、创业心理承受力等四个维度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体的观测指标。
根据文献研究,选取上述共识性指标,构建了高校创业教育学生形式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影响的分析模型 (如图1所示),依照模型进一步设计具体的观测指标。
为了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验证观测指标,该文选取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领域专家4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者3人,共7人对问卷中细化的观测指标进行两轮评估和检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互联网创业能力调查问卷。
该次调查对象为江苏省淮安市内6所高校 (3所本科,3所高职)大二到大四的大学生(注:该调查是9月初~10月初,大一新生尚未开课,更未涉及创业教育)。这些高校中有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电商创业培训课。
该问卷经过第一轮对30名同学试调查后,对量表作了修正后,按性别、专业和年级分层抽样对淮安地区6所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该次调查回收问卷710份,其中有效问卷680份,问卷有效率为95.78%。该次调查样本的特征如表1所示。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测方面,该文设计的创业能力量表和创业教育量表信度的Cronbach ɑ值分别为0.896和0.919,均大于 0.7,证明各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
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进行效度检验。首先,对创业教育量表进行相关分析检验。发现各个因素之间基本有中等程度的相关(0.30≤r<0.70)说明问卷的效度较好(因“是否电商培训”指标是类别变量,不适于做相关分析,故这里略去);其次,对创业能力的22个具体观测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绝大部分绝大部分介于0.3~0.7之间且 P<0.01,表明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量表也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该文根据文献查阅法和专家意见法,经过两轮意见反馈,构建一个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大学生互联网创业(以下简称“网创”)能力的观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学习新知识(X1)、创新实践 (X2)、采用新方法(X3)、改进现有产品(X4)、新技术偏好(X5)、营销敏感(X6)、超前思维(X7)、预见性(X8)、关注经济动态(X9)、社交能力(X10)、识人能力(X11)、协调能力(X12)、表达能力(X13);网创熟悉度(X14)、全局意识(X15)、资源整合能力(X16)、果断决策能力(X17)、个人影响力(X18)、风险偏好能力(X19)、风险承受力(X20)、情绪稳定性(X21)、积极乐观心理(X22)等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的22个观测指标。
图1 高校创业教育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的分析模型
表1 调查样本人口统计特征与创业背景
该文根据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因子分析法。首先,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问卷的具体观测指标进行KMO和Bartlett’s检验,结果显示KMO=0.935大于0.7,P=0.000<0.001,故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其次,通过旋转因子矩阵 (表略),发现由社交能力(X10)、表达能力(X13);网创熟悉度(X14)、资源整合能力(X16)、个人影响力(X18)等因子构成的领导能力维度;由学习新知识(X1)、创新实践 (X2)、采用新方法(X3)、改进现有产品(X4)等构成的创新能力维度;由营销敏感(X6)、超前思维(X7)、预见性(X8)、关注经济动态(X9)等构成的机会识别和把握能力维度;由全局意识(X15)、风险承受力(X20)、情绪稳定性(X21)、积极乐观心理(x22)等构成的创业心理承受力维度。
第三,根据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表略)。发现抽取的前4个公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了58.90%,已较足够描述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的构成 (由于该文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的测量,涉及人的主观性因素较多,变量测度的精度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
按各维度(即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整体能力:
由公式1可以计算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整体能力得分,便于进行下面的分析
该文以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整体能力为被解释变量,以创业教育的观测指标,包括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计算机类课程、经管类课程、创业教育讲座、创业大赛、创业或社团等为解释变量,研究创业教育的各种具体形式,特别是电商创业培训课的开设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的影响,考察创业教育的具体形式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的影响,因为开设电子商务创业类培训课程的选项是二分类变量,所以在多元回归模型中将其设为哑变量,接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各指标对大学生网创能力的多元回归中,回归模型整体显著(P=0.00<0.05)说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有显著影响,复相关系数R=0.427,亦符合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R>0.4的要求[张晓彤。董伟.SPSS高级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7.],且德宾—沃森值=1.621>1.5且<2.5,无自相关;VIF<5,自变量无共线性。在回归分析中,发现创业教育中的学校社团、经管课程与电商培训等变量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的影响是显著的。同时研究显示,创业指导课、计算机课程、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变量对大学生网创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该文根据一般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分为三种:渗透式(即在各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理念、创业知识和技能等,选项“1”)、普及式(在学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的创业指导公共课程,普及创业知识,选项“2”)以及专门式创业教育 (即针对专门的班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选项“3”)。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开设较多也较普遍的是普及式创业基础教育课 (如创业指导课等),基本各高校都开设此类课程;其次是渗透式创业教育,如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理念和培养相关创业能力;较少的是专门式创业教育,但是目前一些学校也在陆续开设。因此,该文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了创业教育的不同形式对大学生各维度互联网创业能力的影响(表略)。发现渗透式创业教育比普及式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维度的影响更显著;渗透式创业教育比普及式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心理承受能力维度的影响更显著;渗透式创业教育比普及式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领导能力维度的影响更显著;第四,渗透式创业教育比普及式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整体互联网创业能力的影响更显著。
表2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影响的回归分析
通过该文研究发现在三类典型的创业教育形式中,在专业课中渗透创业教育理念和创业知识技能对培养大学生互联网整体创业能力以及各维度网创能力等方面都要优于普及式的创业指导课,而且有显著差异;另外,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学校社团、经管类课程、电商创业培训等具体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网创能力的影响是显著的,创业指导课、计算机类课程、创业讲座、创业大赛对大学生网创业能力影响不显著。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从提高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视角,该文提出以下建议:
(1)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充分重视对大学生互联网在线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新生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而当互联网和创业结合起来,特别是较低的互联网创业成本,使他们拥有较好的创业起点,即使创业不成功他们也能承受经济上的损失,以获得宝贵的创业经验。实际上创业意识、互联网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才是带给他们真正的精神财富,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创新创业时代,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2)从培养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的四个维度作为切入点,使创业教育取得切实成效。
要提高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高校创业教育首先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互联网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体验,在专业课中渗透创业理念、创业意识、创业技能,让大学生去寻找新的创业切入点,有意识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其次,在创业教育可以通过一些专业课程如经管类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对市场机会的把握,使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资源和社会实际、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为互联网创业起步和成功打下坚实基础。第三,通过学校社团、各级学生组织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对于塑造他们领导者素质是极为必要的。最后,创业教育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创业风险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心理,特别是目光长远,从全局看问题的意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的。
(3)重视渗透式创业教育,不断更新在线创业培训课程,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
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形式还是以普及型创业指导课成为主。这种创业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的作用不太明显,而针对专门的创业班开设的创业课程在大多数高校里由于师资、办学条件等种种因素限制未能实施。目前来看渗透式创业教育模式最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在培养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方面的作用也最突出。因此,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一定激励措施,鼓励专业课教师将创业包括互联网创业的相关知识和原理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将在线创业培训课程作为选修课和创业技能课开设,并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以更好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此外,聘请企业专家和互联网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为大学生互联网模拟创业和实际创业提供指导和咨询,让学生的互联网创业能力获得切实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