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蓉,张秉宜,张 坤,李 爽
(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湖北 宜昌 443000)
病例 男,27岁,因左手包块伴活动障碍2年余入院。体格检查:左手休息位中指过伸畸形,皮肤无破损,软组织肿胀,皮温可,左手掌部见一包块,范围由中指近侧指间关节至掌根部,第2掌骨内侧至第4掌骨,大小约10 cm×4 cm,质软,压痛(-),活动度小,无波动感,手背侧第3掌骨远端尺侧见大小约3 cm×4 cm相同性质包块,左中指曲活动障碍,伸指活动可,左手指末梢循环、感觉可。否认有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超声检查:患者左手中指掌面掌鞘膜周围可见多发无回声区,透声差,其内见多发团絮状低回声区,较大一处范围约2.7 cm×1.0 cm,边界清,似由多个斑片状低回声堆积而成,CDFI:按压无回声区内见彩色多普勒信号,未采集到动静脉频谱。超声提示:左手中指掌鞘膜周围可见多发无回声区及团絮状低回声,结合临床考虑:滑膜结核?
患者在臂丛阻滞麻醉下行左腕部肿物切除术,肿物为囊性病变,包裹屈指肌腱,内部为多个白色颗粒状物质,大小约为0.6 cm×0.6 cm,彻底清创完全取出颗粒状物。术中将白色颗粒状物全部送病理检查,病理镜下囊壁组织见多核巨细胞及干酪样坏死,米粒体切片见软组织肉芽肿性炎伴纤维变性及坏死,TB-DNA检测(+)。病理诊断:(左手中指)滑膜上皮样细胞结节性肉芽肿性病变并纤维素样坏死,考虑结核。
图1 超声检查肿物呈梭形液性暗区伴多发团絮状低回声。 图2 术中见肿物米粒体大体外观。 图3 滑膜病理切片镜下见软组织肉芽肿性炎,大量纤维样变性及坏死(HE)。
讨论 掌指关节滑膜结核临床非常少见,好发于中青年,以20~49岁最为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结核性滑膜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有两种:其一是外伤感染结核杆菌所致[2]。其二是由原发灶的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入侵腱鞘滑膜所致,原发病灶多在肺部[3]。本患者其他部位未有证据显示结核病灶。腱鞘组织因结核肉芽肿侵犯而肿胀肥大,腱鞘内有大量淡黄色渗出液及黄白色米粒体结构。1895年Riese首次在关节结核中首次提出米粒体概念[4]。当前对米粒体的形成机制及过程仍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当滑膜发生微梗死后导致其变性坏死,滑液中的的纤维蛋白包裹坏死物形成[5]。另一些学者认为米粒体形成的早期与滑液无明显关系,而是由一种新生物质被纤维蛋白或纤连蛋白在其周围聚集构成。米粒体表面光滑,直径在2~7 mm间,较多见于类风湿性滑膜炎,结核性滑膜炎并发者较少见,米粒体的出现对于诊断结核性滑膜炎无特异性价值。
结核性滑膜炎应与腱鞘囊肿相鉴别,高频超声因无辐射,价格低廉,成像清晰等优点可用于诊断。超声显示结核性滑膜炎形成肿块多呈条索状或梭形,呈蔓状匍匐性生长。如伴有米粒体,则肿物囊腔内透声可受影响,可见到囊内无回声液性暗区背景下呈多发芝麻状低回声分布,此征象具有特异性改变。而腱鞘囊肿超声表现为囊腔呈半圆形或椭圆形,内部透声好,无低回声分布,加之肿物张力较高,且按压无压痛及牵拉痛[6]。
本例患者手掌指关节肿物对肌腱、神经等组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其可以向滑膜周围蔓延,甚至到达手指指端。对该病的诊断需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彩超、MRI等影像学结果。术前高频超声检查不仅可以了解病变的范围及所受累肌腱区域,还能及时观察病变周围的神经、血管及肌腱的问题,若存在肌健损伤,能在术前早期作出诊断,对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手掌指关节结核的治疗方法应采取手术扩大切除病变组织,术后给予相应的抗结核治疗至少6月。本例患者病变随访至今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