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熠,刘艳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辽宁 沈阳 110001)
病例 女,54岁,以“突发晕厥17月”为主诉入院。患者于2017年1月首次出现活动后突发晕厥,未明确诊断。2018年3月再次活动后出现下肢无力、晕厥伴意识不清,数分钟后缓解。询问病史:患者10年前因月经异常于外院诊断为子宫肌瘤,大小不详,后未定期复查,5年前绝经,无阴道异常排液。孕1产1,否认手术史。查体:子宫体新生儿头大,界限清,表面不平,有一定活动度。心脏彩超示:右房内肿物,大小约6.8 cm×1.2 cm,随心动周期运动,舒张期可达右心室,肿物从下腔静脉延续(图1)。妇科超声示:子宫肌层可见几个低回声,大者位于宫体中心部,大小约7.8 cm×7.2 cm×7.6 cm,子宫颈峡部左侧向前上达脐上及两侧腹见囊实混合性回声,范围约20.0 cm×6.9 cm×18.3 cm,以低回声为主,轮廓清,形态不规则,融合状,内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大者范围约6.1 cm×2.4 cm,病灶内可见点条状彩色血流,可测及动脉频谱。向上与左卵巢静脉相连,内见等回声,范围约4.9 cm×1.0 cm,不清晰,局部彩色血流充盈不良,延续至左肾静脉。超声提示:子宫多发肌瘤;盆腹腔囊实混合性占位性病变,与子宫颈峡部左侧壁相连,左卵巢静脉、左肾静脉栓子(图2)。下腔静脉CTV示:右房、下腔静脉、左肾静脉、左卵巢静脉内充盈缺损,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图3a,3b)。患者于全麻下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盆腔肿物切除、下腔静脉瘤栓切除、右房占位切除。左卵巢静脉断端内见瘤栓,向远心方向牵拉出全部瘤栓,近心端完整,全长约20 cm(图4)。术中经食道超声观察右房及下腔静脉未见肿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理:子宫肿瘤:瘤细胞束状、旋涡状密集排列,胞浆丰富红染,核染色质细颗粒状,细胞生长活跃,诊断: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左卵巢血管肿物、左宫旁肿物、左宫旁变性肿瘤、生殖静脉肿物、左卵巢旁:瘤细胞呈束状、旋涡状排列,胞浆丰富红染,核染色质细颗粒状,诊断:平滑肌瘤(图 5)。 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SMA 均为阳性,CK、S-100、CD34、beta-Catenin、PHH3 均为阴性,Ki-67(1%+)。
讨论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of the uterus,IVL)临床罕见,是子宫肌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即子宫平滑肌瘤合并静脉内平滑肌瘤,本病可发生于20~80岁的女性,平均45岁,肿瘤的组织学为良性,但在临床上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本例子宫肌瘤为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临床上更为罕见。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Celluar uterine leiomyoma,CUL)约占子宫平滑肌瘤的 5%以下,多数学者认为其在组织学上属交界性肿瘤,但生长过程趋向于良性,极少出现转移[1]。大体所见与普通子宫平滑肌瘤相似,边界清晰,切面呈灰白色旋涡状,镜下所见有较多瘤细胞,细胞排列紧密,核分裂象和异型性少见[2]。
IVL组织来源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部分学者将IVL归入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范畴,也有部分学者认为BML主要为肺内多发转移,而IVL不同于BML,其仅生长于静脉腔或淋巴管内,故又称脉管内平滑肌瘤病(Intravascular leiomyomatosis)。关于其组织来源目前有以下几种假说:①子宫平滑肌瘤医源性种植;②子宫肌瘤细胞侵入脉管内;③起源于子宫或卵巢静脉内平滑肌细胞[3-4]。瘤栓的生长途径主要有:①沿子宫静脉、髂内静脉生长,约占47.1%;②沿卵巢静脉、肾静脉生长,约占25%;③以上两种同时发生,约占7.3%[5]。
图1 超声:右心房内栓子(箭头所示)。 图2 超声:左肾静脉内栓子(箭头所示)。 图3a,3b 下腔静脉CTV:左卵巢静脉、左肾静脉、下腔静脉内栓子(箭头所示)。 图4 沿左肾静脉牵拉出结节样肿物。 图5 病理:平滑肌瘤(HE染色)。
IVL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由瘤栓的累及范围决定:当瘤栓较小时,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或仅主诉为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如月经改变、腹部包块、下腹疼痛等;当瘤栓生长至下腔静脉时,患者可表现出下肢肿胀、无力等表现;当病情严重时平滑肌瘤可蔓延到心脏甚至肺动脉,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晕厥,甚至猝死[6]。本例患者曾于10年前诊断子宫肌瘤,但未定期复查,病情逐渐加重,本次就诊时瘤栓已累及右心,出现下肢无力、晕厥症状。由此可见,IVL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漏诊。
IVL的大体特征为子宫静脉、卵巢静脉或下腔静脉腔内灰白色结节状或蠕虫样平滑肌瘤,沿静脉生长,漂浮于静脉腔内,质韧、易分离[7]。本例术中切开左卵巢静脉后,顺利牵拉出瘤栓,呈灰白色蠕虫样,符合以上特点。
本例IVL的超声的特点:①合并子宫多发肌瘤;②子宫峡部的低回声区向宫旁生长,与左卵巢静脉相连;③卵巢静脉内栓子:静脉增宽,内可见条索状低回声,彩色血流充盈缺损,低回声延续至左肾静脉;④下腔静脉内栓子:下腔静脉内低回声,下腔静脉无明显扩张,血流未见明显加快;⑤右心房内栓子:右心房内低回声条状不规则肿物,漂浮于心房内,随心动周期运动,舒张期可达右心室,对三尖瓣口血流未造成影响。全腹CTA的特点:①子宫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增强后呈不均匀弱强化;②子宫上方不规则囊实性病变,增强后边缘强化,上缘血管影与左卵巢静脉相通;③左卵巢静脉内充盈缺损。下腔静脉CTV的特点:下腔静脉内条索状充盈缺损,向上延续至右心房,向下经左肾静脉延续至左卵巢静脉。
本病为罕见病,且发病早期和中期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均不典型,多数检查者缺乏相关经验,术前不易明确诊断,有部分患者在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发现血管内平滑肌瘤。因此,当超声检查发现子宫肌瘤及子宫肌瘤术后的患者主诉有下肢肿胀、头晕气促、呼吸困难、晕厥等表现时,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同时注意对阔韧带和盆腔静脉、下腔静脉的扫查,以明确病灶来源和走行特点。超声检查为首选筛查手段,对血管内和右心房内瘤栓具有较高敏感性,能显示出平滑肌瘤的走行方向,为临床医生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帮助和依据。但在疾病早期,瘤栓局限于盆腔内,下腔静脉CTV较超声能更清晰显示出病灶的位置。
在治疗上,目前均以手术治疗为主,本病具有雌激素依赖性,术后易在其他脉管内复发,据相关文献报道,本病复发率高达30%[8],因此,对无生育要求的女性行全子宫、附件切除术,术中还需高位结扎卵巢静脉或子宫静脉,减少因瘤栓残留导致复发,改善预后,对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切除子宫肌瘤和脉管内平滑肌瘤,术后辅助雌激素治疗[9]。当瘤栓较长,累及右心时,经静脉牵拉出瘤栓后,术中还需经食道超声检查,明确右心房和下腔静脉内有无残留,必要时开胸经心房取栓。术后患者应严格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