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缘
【摘 要】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前期以忧郁的诗风和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立足于诗坛。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艾青诗歌创作理念有了一次较为明显的转变。20世纪40年代由于解放区的文化语境趋于政治化,解放区主要文艺读者群转变为工农兵群众,因而艾青主动向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文艺方向靠拢,诗歌呈现民族化、意象淡化和口语化的特点。
【关键词】艾青;《讲话》;“延安”时期;诗歌风格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210-02
纵观艾青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可以说他作为诗坛大师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艾青在中国诗坛的出现,不仅上承二十年代五四新诗的文化精神,而且下启四、五十年代中国新诗自由诗的艺术大众化。”①由此可见,艾青诗歌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新诗发展的普遍轨迹。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新诗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艾青创作轨迹上出现第一次明显的转变时期。
一、艾青20世纪30年代诗歌之风
艾青出生在辛亥革命前一年,他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受到五四时期各种西方思潮的浸染。艾青最早学习的是绘画,在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读书时得到校长林风眠的赏识,遂留学法国巴黎学习艺术,受到后期印象派的影响。1932年艾青回国之后,力扬建议艾青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且一同创办了“春地美术研究所”。不曾想遭到举报,“画会”成员于1932年7月被捕入狱。狱中生活艰苦枯燥,作为画家的艾青不再绘画转而拿起纸笔,开始诗歌创作。“我思考得更多、回忆得更多、议论得更多。诗比起绘画,是它的容量更大。绘画只能描绘一个固定的东西;诗歌却可以写一些流动的、变化着的事物。”②1932年到1940年左右,艾青诗歌创作处于探索阶段。这段时间他经历牢狱之灾,也曾在生死边缘徘徊,同时亲眼目睹了国家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惨状,创作诗歌的主题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一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感知和表达,呈现出忧郁的感伤主义;二是对过去经验的追忆和回顾,既包括对乡土经验的追怀,同时也包含留法时光的追念;三是对惨淡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注入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
艾青在监狱中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了严酷的摧残,监狱方面只允许犯人读一些无关政治的书,于是艾青的妹夫张祖良给他寄了一本《兰波诗选》③。兰波是法国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也是艾青最喜爱的诗人之一,因而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文学中的生命观给了艾青很大的启示。《病监》就是艾青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绷纱布为芙蓉花。而蕴有罪人的气息;死神震翼的逡巡着你,蜜蜂般嗡嗡的是牧姆的弥撒……我肺结核的暖花房呀;那里在150°C的温度上,从紫丁香般的肺叶,我吐出了凄艳的红花。”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认为,为了达到化丑为美的效果,利用形式美进行过滤十分重要。波德莱尔在《腐尸》《恶之花》等多篇诗歌中均运用了化丑为美的表现手法,这与艾青将感染病菌的肺部表述为“美丽暖花房”的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既打破读者的接受定势,同时又将苦难和精致唯美的诗歌形式互相熔铸,产生出独特的艺术之美。同一时期《监房的夜》《聆听》《叫喊》这几首诗歌,一方面控诉监狱生活的黑暗,表達生存的焦虑和困苦;另一方面也在诗歌里倾注对自由和希望的诚挚期盼。可以说,艾青这一时期有关生命体验的诗歌是以现实的忧郁来书写光明理想的追求。
除此之外,艾青30年代诗歌主题还集中在对过往经验的追怀,这取决于艾青坎坷的人生经历。艾青的忧郁来自于身份认同的困惑,从血缘的角度来看艾青是地主的儿子,但是从真实的成长经历来说,艾青是不折不扣的农民的儿子,他的心和农民是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回忆乡土时,艾青创作了《透明的夜》《大堰河——我的保姆》《复活的土地》等一批以土地意象为核心的诗歌。这类诗歌的“土地”意象逐渐泛化,从“土地”即“大堰河”扩展到整个中国的农村,包含了特定时代背景下整个中国的农村想象。其次,艾青在法国学习的三年时光则成为他诗歌创作另一个视点的启发,《芦笛》《巴黎》《马赛》《画者的行吟》等几篇诗歌立足于此,以放射状的视角辩证的看待现代都市光鲜靓丽的外表下潜藏的丑陋和黑暗。
“我所受的文艺教育,几乎完全是五四以来的中国文艺和外国文艺。对于过去的我来说,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是比李白、杜甫、白居易要稍稍熟识一些的。”④从艾青的自我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前期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思想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艾青30年代诗歌的主题是多元化的,艺术上通过散文化的诗歌语言,象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对诗歌意象的精心选择,突出诗歌中的绘画感、色彩感。
二、延安“讲话”后诗风之变
艾青40年代诗歌风格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发生转变。考察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诗人的经历和作品,归纳总结诗人“讲话”期间诗歌创作的变化,有利于整体把握艾青诗歌发展的脉络及原因。
(一)诗歌的“民族化”趋向。1940年6月9日 “文协”在一心花园召开“民族形式座谈会”。出席的作家有以群、蓬子、白薇、黑丁、沙汀、葛一虹等人,艾青曾在会上作两次发言。其中,第二次发言谈道:“通俗化的工作应该做,但不一定叫作家来做,五言七言诗,大家也是不懂的,新诗,叫大家都懂也是很困难的,我觉得叫知识分子都懂就够了,我们不能因为不懂而来写‘大狗跳两跳,小狗叫两叫。”⑤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讲话”前夕的艾青在诗歌民族形式方面的观点是带有主观认识的。实际上,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所谓的“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农民化”等几个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混淆模糊,大大缩减了文学“民族化”应该具有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而这一现象实际上是依据农民的政治地位而决定的。战时特殊的背景下,要求革命需要依靠农民,而文艺创作也要主动的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诗人直到1941年《我怎样写诗的》这篇文章中,提到“我常常努力着使我的诗里尽量地采取口语。”“我以为诗始终应该是诗。无论用文言写也好,用国语写也好,用大众语和地方语写也好,总必须写出来是诗。”他认为诗歌语言应当遵守最高规律是“淳朴,自然。和谐,简约而明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确定了诗歌“大众化”和诗歌“民族化”的创作思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有着明显的矛盾性。一方面,艾青强调个体直觉和个人的主观经验,另一方面,诗人在主流意识形态下自觉地转变诗歌创作思想,重视写实而忽略抒情,重视通俗而忽视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法。
(二)诗歌意象的淡化。“讲话”之前艾青诗歌创作的视角是“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思想,反映社会现实并且大胆地表露心声。而“讲话”之后,艾青的文学思想有了急遽的转变,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诗歌意象的淡化和退隐。重读艾青的《狂欢的夜晚》《向世界宣布吧》《吴满有》《悼罗曼·罗兰》等一批40年代的作品,会发现诗歌意象与前期相比更侧重淡化象系统。
综合分析艾青的《诗论》及相关论述时,他曾多次明确表示十分重视诗歌内在涵义和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他强调诗歌的意象功能,认为“意象是感觉到感觉的一些蜕化”。⑥艺术感受在思维中脱离原有的具体表象,再抽象为一种主观上的艺术意象,可以达到结构意象系统的效果。艾青前期的诗歌意象大多以感觉为中心体验世界形成独特的意象系统,既关注到瞬间的感受也注意融合提炼感受,这就形成以“通感型意象”“比喻型意象”“象征型意象”和“原型型意象”为中心的前期意象系统。⑦而到了40年代,艾青主动站在工农兵的角度来创作具有民族形式的诗歌时,不自觉地更倾向于淡化意象系统。这种有意为之的淡化意象手法,造成了艾青40年代诗歌中口号式诗歌或者说理议论类的大量呈现。例如,“把文学和艺术交还给民众;科学也要做行动的从仆;一切都为了人民的幸福。”(《悼罗曼·罗兰》)40年代延安特殊的文化语境下,诗人的创作发生了严重的裂变,造成艾青“延安”时期诗歌意象的隐退。
(三)诗歌语言口语化。诗歌要比其他文体更加注重语言的凝练性、丰富性、情感性和多义性。艾青注意到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诗论》中主张“语言是有民族性的,同时也有时代感的。最好的语言是从生活里产生的。离开了生活就没有语言。生动的语言是确切地表现了生活的语言。”⑧艾青留学归来初期的诗歌创作,受到欧化影响比较严重,在用词和句法上均有迹可循。随着抗日战争的来袭,艾青主动自觉的将这种欧化语言消解,转而向民间口语化发展。艾青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倾向在四十年代延安“讲话”之后达到顶点。
艾青到达延安之后深入农村和部队,通过1945年1月召开的“边区群英大会”英雄表彰评语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艾青在“延安”时期广泛关注工农兵生活的相关事迹。其论文《轮秧歌剧的形式》和《论秧歌剧的创作和演出》两篇文章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由此可见,艾青这一时期的活动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这为他坚定转变诗歌语言及体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艾青至此把诗歌从雅致的世界带到日常化、大众化的世界,尽管诗歌空间张力縮小,形象具体可感,内涵较为单薄,但是他把社会革命和现实日常所涉及到的事物投入诗歌语言当中,使得艾青的诗歌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注释:
①谢应光.艾青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4.
②艾青.母鸡为什么下鸭蛋[J].人物,1980(3).
③周红兴.艾青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63.
④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2.
⑤周红兴.艾青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240.
⑥艾青.诗论[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5.
⑦谢应光.艾青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95.
⑧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54.
参考文献:
[1]艾青.艾青全集(五卷本)[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2]艾青.艾青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3]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