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倩
【摘 要】山歌是民歌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其创作与演唱者一般都是普通劳动者或者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没有特别绚丽的演唱方式,也没有独特的表演行为,其传播一般是口头传唱、口头讲述,对于演唱场地更是随意,有在田间劳动中,有在生活生产中。听众也没有特定的,都是一群共同劳动的人,内容与形式没有限定性,主要是演唱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生活中的灵感,音乐风格不多,以高亢为主,节奏十分自由与多变。但是时代在进步,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客家山歌的形式已经不太适应新社会,要想对其传承下去,首要任务是紧跟时代脚步,在艺术的基础上对山歌进行创新。本文就客家山歌为研究对象,對其提出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客家山歌;创新;形式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84-01
山歌是民歌的一个分支,多数指田间、山野、牧场的劳动人民在劳作时自我抒发情感地歌唱。即兴创作是山歌的主要创作形式,以歌颂美好生活与爱情为歌曲主要内容。但当今社会,客家山歌面临着停滞不前的问题。针对此问题,人们开始进行反思并展开了对山歌的讨论。从艺术本身出发,以传统为根据点,对客家山歌艺术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传统的客家山歌大多数比较单一,仅仅是依靠“唱”,没有华丽的舞台设计,也没有华丽的表演形式,这会让观众产生疲劳感。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大多数是清唱或者是对唱,即使有伴奏,也是很简单的,乐器仅限于两三种。在表演形式上,没有什么舞台动作,也不存在有伴舞的现象,只是单纯站着唱。在舞台设计上,没有华丽的背景,贴切的妆容,只有朴素的行头。我们不可否认客家山歌的艺术水平,但要符合时代发展,贴近年轻人的世界,提高表演形式。
一、客家山歌表演形式创新对策
(一)增添音乐色彩,丰富演唱形式
客家山歌的形式很多,其中有以清唱为主的七言体,歌曲中间会使用到很多的语气词,它不仅起到了装饰语气的作用,也可以对歌曲演唱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但是,在音乐方面,没有情感起伏,大部分是一调到底,没有体现出歌曲中故事的变化、转折与高潮的点,让人听起来像是在拖长腔念字,全是依靠语气词的衬托[1]。当然,这是一种特别传统的客家山歌形式,其可以直接反映出当时劳动者的农耕生活。在旧时代里,可以使劳动人民得到娱乐放松,给艰辛的劳作生活添加乐趣。但在新时代社会里,第一遍听,可能会被歌声所吸引,图个新鲜劲,但如果是长期作为陪伴日常生活、娱乐中的歌曲,没有多少人可以接受。反之,大家都会敬而远之。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音乐太单调,歌词太平凡,娱乐效果差,内容共鸣点少等。所以,为了客家山歌的发展,必须对原生态客家山歌进行创新。对于歌曲的音乐,在保持其原有纯净、美好的艺术效果下,增加必要的背景音乐伴奏,可采取中西乐器的结合,配合山歌故事情感的渲染,将歌曲的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使歌唱更加地打动人,让人听完后余音绕梁,提高了演唱效果,引起观众情感共鸣。
(二)调整歌曲结构,丰富表演形式
客家山歌有的时长特别的长,歌词非常的繁琐,过度地感叹,冗长反复地回环,会让人产生疲劳感、厌恶感、不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在表演形式上,缺乏舞台展现力,歌曲与动作不相匹配。就好像你吃饭时没有工具一样,观众不会被歌曲的情感所打动,只会觉得单调,没有吸引点。首先要改变歌曲的结构,可以将一首歌曲调整为三首,分为不同的场景,中间加入合适的伴奏与独白[2]。将歌曲调整为三个场景后,要设计贴切的舞台,可将之前单纯地唱加上情景化,将其变成小型的情景剧,以表演者饱满的情绪为出发点,以载歌载舞的舞台形式展开,以精美的舞台设计为辅助,给观众展现出一个小型的情景山歌舞台剧。这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下,增添了现代化的舞台,以歌曲中的情绪去渲染观众,给观众置身于现场的感觉,既留住了老观众,又吸引了年轻的观众。
(三)人物形象抽象化,虚实结合
山歌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其内容不仅仅是对美好生活的称赞,也有的是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或者是对政治人物的讽刺。在歌唱此类故事时,太具体地描绘起不到娱乐观众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反感。我们不妨使用人物夸张化,用夸张的手法缓解观众对艺术的排斥,使观众忽略作品的批判,转而关注艺术本身,投入艺术审美中[3]。利用化实为虚的舞台设计,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行为抽象化,也可以避免在真实生活中被人模仿。以慢动作的形式,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的内涵,以人物扮演小丑的形式,不仅将其与现实生活拉开,又起到了喜剧化的作用,增添笑点,吸引观众。
二、结论
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创新客家山歌表演形式,博采众长,结合其他传统艺术上的创新点,探索如何让客家山歌由单纯的演唱阶段向歌唱表演舞台转变。本文提出在保持客家山歌的传统艺术下,要对歌曲本身的音乐进行丰富化,调整歌曲本身的结构,改变表演形式,灵活运用,将歌曲展现为舞台情景剧,利用虚实结合的表演形式,增添戏剧效果,以此吸引观众,提高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邓青.略论客家山歌的表演形式创新[J].北方音乐,2015,35(03):15-16.
[2]曾冬霞. 梅州客家山歌歌词修辞研究[D].南昌大学,2012.
[3]揭英丽.客家山歌研究综述[J].民间文化论坛,2006(04):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