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祺
【摘 要】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苏武传》一直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并被很多人熟知,它是出自《汉书》中的经典文章,苏武人物形象中的“仁义”特征从古到今感染了很多人,中华民族经典的英雄品质在苏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什么年龄、身份地位的人都应该去学习他身上的优秀品质。除此之外,苏武人物形象中的“仁义”对建设良好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仔细分析苏武人物形象中的“仁义”特征,了解苏武人物形象的“仁义”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苏武;人物形象;仁义特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36-01
在中国历史上,苏武的形象在华夏民族当中可谓是“仁义”的代名词,是华夏儿女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其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苏武出使匈奴,步步艰辛坎坷。单于与律卫掌控着他的生杀大权,他的身边又有贪生怕死的张胜要投降,苏武在北海牧羊更是险些丧命。种种艰难险阻都没有磨灭他身上崇高的品质。在如今的现代化社会,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向人们展示苏武的优秀品质,使苏武的人格魅力感染更多的人,我们可以通过欣赏《牧羊记·望乡》来深度地感受苏武的仁义。
一、苏武人物形象中的"仁义"特征分析
首先苏武有着坚贞不屈的品质。张胜本来就是个不分是非的人,张胜在被虞常出卖之后,受不住卫律的恐吓,便主动提出投降,出行的副使因为胆小怕事主动提出投降,这让匈奴小瞧了大汉使者的骨气,要是能成功地让出使的苏武也屈服投降,匈奴便可以找借口发动战争,从中可以向大汉提出更多的要求,苏武在此事之后曾有两次自杀,第一次被大家拦住,苏武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由此可以看出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宁可自杀殉国也不想被匈奴人侮辱。作为大汉的使者苏武第一考虑的就是国家的利益,把自己的生死看淡,这样坚贞不屈的气节甚至都触动了作为敌人的单于,可能是天意如此,苏武第二次自杀的时候被匈奴的医者神奇地治好了,这两次自杀的经历也使得苏武的人生道路变得异常曲折,命运也是波澜起伏、坎坷不断。尽管面对如此困境,苏武仍是在敌人面前不屈服。在卫律杀死虞常的时候,张胜早都吓得魂飞魄散,但是苏武仍然不为所动,在卫律和张胜这帮小人嘴脸的对比之下,更加突出了苏武坚贞不屈的人物形象,苏武在与敌人争辩的时候言语激昂,大义凛然,让敌人为之一振,卫律瞬间就没有了嚣张的气焰。连卫律这种黑暗的小人都被苏武的浩然正气给镇住了,直到最后因为苏武的坚贞不屈,匈奴人都没有达成他们的意图。
其次是苏武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的意志。卫律的阴谋诡计没有達成之后,更加突出了他的小人嘴脸,卫律出卖了良心换来了富贵生活,还用此来威逼利诱苏武投降,但是被苏武的浩然正气震慑住了,卫律被苏武骂成背信弃义、卖主求荣的小人,苏武也骂出了自古以来小人的丑陋嘴脸。苏武在如此的困境中仍能坚定自己的意志,其高贵品质也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他的高贵品质。
当今社会也存在一些不良的奢华和拜金的风气,对高尚的人格和个人尊严的推崇越来越少,芸芸众生的眼里只有金钱和利益,人们可以为了这些放下尊严,无底线出卖自己的内心,即使在今天,也有各种因为金钱和利益出卖自己良心的小人,而苏武就和这些卑鄙小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无论是荣华富贵的诱惑还是性命受到威胁,苏武都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的利益放在最后。
最后是苏武无论贫贱都能坚定意志。为了让苏武屈服,卫律采用了很多残忍的方法,他断了苏武的粮食,把苏武关在牢窖中,以此来消磨他的意志,他觉得他能成功地使苏武主动投降,但是苏武坚守住了他的信仰,什么金钱、地位、饥饿都不足以打倒苏武,卫律气急败坏后为了折磨苏武让他去牧羊,在那样艰难境中,苏武甚至到了吃雪和羊毛来饱腹的地步,都没有磨灭他的意志,甚至在经历这些苦难后苏武被匈奴人称之为神。
二、从昆曲中感受苏武的“仁义”
在昆曲《牧羊记·望乡》中,老生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苏武大义凛然的人物形象,表演和唱段中的很多地方都能体现苏武的性格、气节,以及始终如一的爱国精神。随着曲牌【江儿水】中小生与老生对唱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每个字都清晰地表明苏武对单于劝降的态度与决心。在冰天雪地之中,更是唱出“若要我折节延年,我拼一命死在眼前”的决心,面对单于的种种诱惑却不为所动,这些都能突出苏武的高尚品格。
三、结语
苏武这一典型的英雄形象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敬,苏武身上所具有的“仁义”品质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我们应该用各种方式去宣传苏武高尚的精神,使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的形象再一次呈现于人们的眼前。
参考文献:
[1]徐琼芳.人教版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刘光元.你读懂《苏武传》的细节了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3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