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如何才能不负时代

2019-08-21 17:20储著武
民主 2019年6期
关键词:青稞社科社会科学

储著武

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年社科研究者经常被戏谑地称为“青稞”(青年科研人员),这從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群体比较尴尬(如待遇不高、职称难评、住房困难等)的生存处境。与此同时,在现有学术体制下,短期内这种情况可能很难改变。“青稞”的生存发展问题可以通过多方努力来解决,但根本上还是要取决于青年社科研究者自身努力。适逢五四100周年纪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结合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本文拟谈谈新时代青年社科研究者的主体性养成问题。

首先,青年社科研究者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社科研究者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青年群体。一方面,这个群体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思维开阔,精力充沛,具有极强创新能力,是未来学术研究与学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这个群体一般学历比较高、年龄相对偏大(通常为30岁左右),其发展成长有自己的特殊性。且不谈过去学术经历如何,青年社科研究者来到工作岗位后大都要从零开始,有些人因为专业对口与融入团队比较快,适应时间会短些;而有些人因为研究专业与工作需要不对口,加上固化思维的影响,适应时间要长些。但无论如何,青年社科研究者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中占比最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次,青年社科研究者要客观对待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从现有学术体制角度来说,青年社科研究者在掌握资源以及话语权方面确实处于劣势,处于爬坡阶段;从社会角度来说,青年社科研究者往往都已有“板凳已坐十年冷”的切身经历,进入专业研究岗位之后工资待遇普遍不高,加上生活成本较高,理想与现实鸿沟过大,无疑会影响工作积极性;从个人成长角度来说,青年社科研究者进入专业研究领域,学术资源匮乏,学术认可度不高,学术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几重因素叠加,决定着青年社科研究者进入学术研究工作后往往会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所谓“生存困境”,是指会遇到工资待遇不高,子女上学困难等现实生活问题。所谓 “发展困境”,是指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专业方向可能存在冲突,需要调整或转换方向等问题。从长远来看这些问题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来加以改变和解决的。试想古今中外学术大家,真正年少成名的是少之又少,哪一个不在青年时代遭遇过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困难。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需要青年社科研究者抱以发展眼光来客观看待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风物长宜放眼量”,要志存高远,切不可因为现实困难就自暴自弃。

最后,青年社科研究者要踏实肯干,坚定学术自信,为中国发展贡献青年力量。不容否认,青年社科研究者有一些人不甘于坐冷板凳,喜欢跟踪热点,搞跟风研究;甚至还有一些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大搞学术不端。这些行为都是对自己学术不自信的典型表现。青年社科研究者既然选择以学术为志业,就应该将学术精神与科学精神坚持到底,坚定学术自信,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新时代向广大青年社科研究者提出了很多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为青年社科研究者创造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为此,青年社科研究者要承担起新时代赋予青年社科研究者的职责与使命,主动地参与到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去,既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又要做“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既要“立志做大事”,又要踏实肯干,知行合一;既要在新时代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与境界,又要充分利用专业研究的巨大优势为中国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坚定学术自信,贡献青年力量,是新时代青年社科研究者主体性养成的关键所在。面对现实困难,抱怨必定无益,只有奋起努力,从自身做起,苦修内功,建功新时代,这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青稞社科社会科学
社科成果展示
青稞地里的母亲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藏青2000”青稞新品种示范推广的成效与做法
人文社科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