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域下预算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

2019-08-21 03:15刘洋
商情 2019年37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绩效评价信息

【摘要】十九大提出“建立全面透明、科学规范、约束有力的预算体系,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近年来,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高了各级政府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强化了政府绩效理念与责任意识。然而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制建设得不到保障、制度安排无法实现“结果导向”,仍是信息不对称背景下,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信息化视域 预算绩效管理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预算绩效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投入产出和最终结果的比例关系,预算绩效管理旨在建立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问责”和“问效”相平衡的制度,更倾向于经济视角看待问题。其二,预算绩效通过预算权的配置格局加以反映,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目标。本文认为预算绩效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结果应用、信息公开五位一体的综合体现,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完善公共财政管理,提升公众满意度 。

二、基于信息化背景下传统预算绩效管理的突出问题

预算编制效率低

传统预算面临“信息孤岛”难题,预算编制绩效大打折扣。制定预算时,业财人员需要根据各个部门呈递的多张报表整合分析。各部门配合不足,难以实现有效沟通,即使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仍重复统计,降低预算编制效率;编制预算时,企业上下部门缺乏配合,很多部门对预算编制不够重视,提供的基础数据不够精准,致使预算编制的科学依据不足。

(二)预算执行偏离目标

实际行为与既定目标偏离,制度安排无法实现“结果导向”初衷。一方面表现为制度监督缺位。缺少相应的制度约束以及规范,财务预算执行缺少严肃性与约束力。另一方面表现为监督滞后。传统预算模式缺少对实际经营环境的灵活反应,各项数据无法及时更新,只能在月报、季报、半年报制定与披露时,才发现后果的严重程度。

(三)预算评价不全面

绩效评价主体不全面,降低了报告的质量。当前预算评价主要在体制内部进行,系统成员的观念一定程度上受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不够客观。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绩效评价体系只针对某一部门或某一项目进行局面评价。同时评价指标不细,类似推进度、申报率、覆盖率等能够比较客观反映现象的指标鲜有提及。

(四)结果应用不到位

结果应用方式单一,未将评价结果与应用关聯起来。审计机关将审计结果交予主管部门,由于部门内部的利益关系,问责和整改监督不到位,对相关责任人员缺乏约束力。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与应用脱节。绩效评价结果与下期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未有效挂钩,激励机制不够,无法促成预算执行单位自觉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信息“保护”难公开

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应该为社会公众所获取和知晓。但由于多种因素限制,阻碍公众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政府信息,不利于公众对政府的监督。预算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载体,公开预算可以提高政务透明度,促进阳光财政。社会公众本身受制于自身素质等因素,大部分群众监督意识薄弱,主观降低了公开绩效。

三、产生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预算管理作为委托代理关系的反映,博弈双方——预算部门和业务部门,以及执行部门和社会公众之间均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双方效用函数不一致,理性经济人在自利动机下,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偷懒、腐败等代理问题,预算卸责即是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产物。信息不对称体现在“软件”——信息沟通缺乏和“硬件”——大数据共享平台应用不普遍两个方面(见图1)。

四、促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举措

(一)建立大数据信息共享应用平台

政府部门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大数据信息共享应用平台,助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部门加强沟通意识,带动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工作交流事先“通气”,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协同建立绩效评价报告通报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提供准确数据。当上传当期预算执行数据时,系统能够利用数据分析对比功能,结合历史数据,自动识别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二)完善制度安排保障

一方面,以制度为中轴,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政府预算绩效编制、执行、评价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加强配套体制的建设,改善转移支付分配方式,促进财政资金及时使用并发挥应有的效用。另一方面,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完善和落实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机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项目整合,优化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完善体制内部控制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具有和谐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提高信息质量和预算报告的可靠性。为此,完善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控制,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预算欺骗”发生的概率。通过授权审批制度、预算控制、业务活动控制等设立权力清单,抑制因谋取私利导致预算卸责的动机。

(四)树立绩效管理理念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首先要将绩效管理的理念嵌入预算管理全过程,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引导重大项目负责人树立正确政绩观,落实主体责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依法严格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紧紧围绕资金因何用、如何用、用到哪、效果如何,倒逼整个财政管理系统上下联动,不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陈俊,丁力.预算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18(23):47-52.

[2]陈治.国家治理视阈下预算权配置的反思与转型[J].中国法律评论,2018(06):45-51.

[3]蒋悟真,李其成,郭创拓.绩效预算:基于善治的预算治理[J].当代财经,2017(11):26-35.

[4]孙皇城.政府预算松弛的成因及治理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A].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2014:1.

[5]李金龙.“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8(11):76-77.

作者简介:刘洋(1995-)女,民族:汉,籍贯:黑龙江省泰来县,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绩效评价信息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试论国企全面预算编制问题及改进措施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的问题与对策
论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订阅信息
浅析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