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志 付超 吴振松
【摘要】我国经济文化在快速稳步发展,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首要目标。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型人才进行分析。
【关键词】创新型 培养 现状 实践
一、对于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存在哪些问题
1.是否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制度
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制度是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虽然很久以前就已经对应用型高校提出了创新教育的要求,但是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教育办学观念并没有把创新教育落到现实教育工作中。创新教育观侧重于创新实践,而传统的教育观则更侧重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2.教学方式传统,培养方式简单
就目前来看,我国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讲究规整笼统,存在着评价方式不合理、课程环节设计笼统、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造成了社会人才稀缺,还严重的影响了学校自身特色的发展。所以应用型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就要考虑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根据学生的特征制定什么样的教学方案,怎样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等问题。
3.注重传统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实践能力
现在的大学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第一,在课堂上,教师机械的讲课,学生机械的记笔。学校教理论知识,社会提供职业岗位,把学校和社会分割成两个个体,学校与社会缺少互动。第二,只是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学校没有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实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平台。第四,课程教育体系千篇一律,內容枯燥乏味,没有特色,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的鼓励。
4.创新人才培养受到高校教师素质影响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受到教师素质影响主要表现:第一,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就存在不足。第二,教师机械的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导地位。
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对策
应用型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才可以达到实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目标,促进现代教育思想观念转换。
1.树立创新教育意识,更新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意识,创新性是人才质量培养的指标。传统的考量指标是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判定教学质量,创新型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进行综合判断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为学生构建“多样化”平台,使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学方法与教育制度上应该树立更全面,多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
2.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创建一支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培养师资创新能力的方法有:第一,安排年轻教师到科研生产基地培训锻炼。第二,与企业或者是其他学校进行技术、师资培训。第三,对在职深造的教师进行奖励等,这些都可以提高整体师资队伍质量。
3.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学重要方法有: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将原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向引导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比如可以设置学生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国内外相关知识进行拓展,注意教学内容的创新,为学生日后进行创新性活动奠定基础。第三,在设计教材方面,国内外知名教材相互融合,还可以邀请学生共同编制教材,尊重学生建议,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还提高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训创新能力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应用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校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第一,加大实验室专业人员的培训;第二,对实训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实验模块;第三,扩大对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
5.学校与企业合作,创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方式
应用型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学校为中心,创建以学习、锻炼、生产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一方面,企业为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提供职位,企业及时跟新创新人才的需求,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培养方向,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
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扎实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因此,应用型高校不仅要把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也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改善。要真实理解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实际的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时明,石正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5.
[2]肖云龙.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
[3]张田林.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先导作用[J].化工高等教育,2015.
作者简介:周兴志,男,陕西西安人,西安航空学院人事处,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和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