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娴 陈亚琦 王曦兰
摘要:城市公共微景观是对城市碎片化公共空间设计利用,现今国内外在这一方向的发展仍不平衡,文章对其发展的历史及其特征与价值给予归纳,希望其积极因素可以对中国当下的环境设计,尤其是微景观设计有所帮助与启示。
关键词:城市公共微景观 城市空间 城市景观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公共形象的载体,城市公共微景观是在这一载体上的比例细微且不均匀分布的“花纹”,其空间实质是城市景观规划中遗漏的零散地块或闲置区域,其内容指向是城市人们公共社交模式有着多样化的需求,收集分析这些零散地块及人群需求的关系,设计与之相符的特色城市公共微景观,凝结在一起即新时代的地域文化展示,能够反过来给城市的公共空间提供选项,改善千城一面的现状。
一、现代城市公共微景观的定义与发展
从宏观层面来看,城市公共景观是城市的脉络与枢纽,起着连接功能、内容补充的实质作用,从中观层面来看,城市公共景观是细致划分内容依附于周边区域服务于特定人群的公共开放型空间,那么从微观层面,城市公共景观中还存在相较于前两者而言,碎片化地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小型公共空间,对其加以公共景观设计和利用就可以被称为城市的公共微景观。
1856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Olmsted)和卡尔夫·沃克斯(Calbert Vaux)联手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center Park)建成,标志着现代城市公共景观时代的到来。但此类宏观尺度的“城市公园”对整个城市居民而言,在空间上和尺度上都存在着距离感,于是中观尺度的以适应城市体块的“配套公园”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然而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城市细部规划的不足,粗暴地将城市以块状划分后,还留下连接各个区块的交通线路与分散碎片化地小型地块。这类小型地块大多闲置或被私人占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社会广泛的重视,直到1967年,Paley Park佩雷公园(图1)的建成,一个面积相对341hm2的中央公园只有390m2的袖珍公园,成为了城市公共微景观的开端。设计师与使用者对这些荒废地面态度转变,使得城市公共微景观面对不同人群需求和不同地域条件发展出了多种形态,但其内在结构组合形式主要包括承载交通流线、辅助相应区块功能、设置公共设施以及扩大绿化面积等硬件内容和观赏休憩、活动聚会、文化宣传等硬件内容的单一或组合呈现。
西方社会的在微景观方向的各种设计形式屡屡受到关注和支持,如口袋公园,流动公园,带状公园,街角公园等等。直至今日热度还在继续,2010年始于美国旧金山的停parklet车位公园(图2)因其创造性地对停车位和街道临时征用,探索城市街道碎片空间的再利用,获得了市民以及设计学院的广泛好评,在当地演变成为年度的大学设计实践活动,其影响力也相继传达到了澳大利亚、英国和日本。而相对而言我国的微景观兴起的较晚,2006年意大利建筑师天柯先生(Francesco Gatti)于上海创智坊入口(图3)惊讶发现一块三角形城市空地赫然在目,于是设计了Kik公园衔接地铁入口,人流动线以及创造休憩空间。之后掀起了关于城市碎片化空间的设计利用的浪潮:2011年杭州首次在延安路打造口袋公园,2013年北京首次拆违改建微型公园等,至此政府和市民对微景观的认识与了解正在加深,设计师对于微景观的设计与实践活动也在各大城市相继展开。
二、现代城市公共微景观的特征与价值
(一)城市公共微景观与“城市公园”相对比,具备的的特征有:
1.针对性,主要可以从空间设计和目标人群都具有其相对针对性。从空间设计角度,微景观从一开始就是被闲置或占用的空间再次利用,其周围空间大多早已落成,这明确了大多数微景观的功能方向和空间氛围基调。从目标人群角度,微景观空间有限,无需像大型景观空间一样做到面面俱到,只需要从空间或时间上解决小范围人群的某方面需求即可。
2.灵活性,主要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去理解。空间层面,由于自身空间尺寸的局限又大多有着不同功能的需求,就要求空间功能有着灵活变通的余地,例如从休闲的城市公共座椅空间变为社区集体会议的场所。时间层面,有些微景观空间甚至整体就是临时性的,例如停车位公园,先租赁部分停车位做散点实验,之后保留反响最好的几个其余的拆除或流动使用。
3.创造性,主要可以从技术和方案的创造性实践角度去理解。微景观场地自身条件的劣势很多时候也其滞留未开发的原因,如不规则地块,高低差地形,阳光照射时间不足,土壤已受污染等各种原因,但这些极端不利的条件恰恰成为设计师们面对极端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技术试验田和方案试验地。
4.参与性,微景观的兴建与保留往往是由与使用者的反馈息息相关的,信息的反馈也会及时地被吸收再设计反应在下一次的微景观设计中。再者,微景观给予了很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从设计到实现的珍贵学习过程,因为微景观相对其它尺度的公共空间同样的类型公园,总造价方面相对低廉,所以很多微景观设计是由学校发起的,由学生去设计,也能在现实中实验其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5.精致性,微景观成功的关键往往在于其对空间设计的细节处理和受众情感的照顾。相对于宏观和中观尺度的公共空间,微景观的设计尺度往往精细至近乎室内设计,其观赏的视角也从城市的天际线拉回到人群的或站或坐的视平线。其室外设施的空间摆放也越发重视人与人之前的舒适距离和活动距离,整体的氛围营造也为不同的受众所左右。
6.互动性,微景观虽然在空間距离上具备优势,触手可及。可如果仅仅依赖这一优势,而不具备多种的互动方式,微景观在实践轴上对于受众的吸引力往往就不会有所延续,所以很多微景观实际案例中加入了运动设施和儿童设施这样的硬件互动,也有些导入了文化或自然探索的不同主题,有了相应的软件互动。
(二)城市公共微景观的价值总结
1.从社会问题的解决价值角度,人口城镇化,密集化,人群构成复杂化后带来的相应的城市公共设施的不健全,是促使微景观产生和迅速发展的内因。城市居民工作生活中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得不到便捷化地满足,而微景观的对闲置空间的改造利用,针对性地人群设计以及其实施便利的特征使其成为了城市社会问题的探索途径之一。
2.从环境设计的学科价值角度,环境设计的室内与景观两个大方向的研究一直以来有着从范围到设计手法的明显差距,而微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在城市公共景观方向更加微观的探索与发展,是室内外空间设计在设计精密度以及设计手法上比较适合共同研究的空间类型。同时,微景观的规模较小,形式多样,从设计到实施到反馈周期较短,从其已有的大学生项目来看,是设计教育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良好开端。
3.从环境设计的发展价值角度,宏观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所受的影响因素较多,往往是以城市的功能区块及文化承载做出宏大的规划方案,表现的方式往往体现在城市整体肌理以及城市文化形象,对于生活在城市中某一点的市民来说,空间上距离的不便和细微情感的照顾不周,使得像纽约中央公园这样的“城市公园”与佩雷公园这样的“袖珍公园”对比后,每平方米每年的访客人数还不及其四十一分之一。像纽约泪珠公园、巴黎第一区的太子广场、波士顿邮政广场公园等城市公共微景观相继获得设计大奖,市民年度喜爱公园等荣誉,正是证明环境设计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的佐证。
4.从设计产业的完善价值角度,城市公园的方案往往面向地是满足最多的人群的基本需求,整个方案的实施周期较长,多数需要分阶段完成,每一阶段的头与尾的衔接阶段可以说是方案的调整契机,可大多数使用者的反馈并不能在阶段间得以考虑采纳,使用者大多只能被动接受和适应。而城市公共微景观的方案针对的人群较集中,资料整理阶段对某类使用人群的需求有了集中的了解,方案设计时对解决问题的主次关系早已熟悉,实施中对使用人群的反馈更能短时间内做出调整及运用。而对于使用者来说对某些微景观的去留有了最直观的选择权,参与感加强同时也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带入。
三、结语
我国的城市公共微景观刚刚兴起,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例如在类型发展方面仍然停留在以小面积休憩与公共设施结合形式的小型公园改造街道景观的模式存在,内容上没有展现对应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并没有发展出像国外微景观开创的例如小型音乐公园,互动媒体公园等其他活动类型景观。近些年国家鼓励建设的社区文化中心以及乡村活动中心,其实是与城市公共微景观在不同的室内外空间界定下,不同服务人群的范围下,被设计的封闭式空间环境,但其利用率据悉却不尽如人意,如果能借鉴城市公共微景观的积极特征和创新设计手法,再結合大环境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小范围的时代人文特色,加以设计研究发展,相信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城市公共形象和城市公共文化单一现象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