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能否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2019-08-21 01:02刘薇魏逸群
消费导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移动支付普惠金融

刘薇 魏逸群

摘要: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广泛关注和发展。而移动支付以其轻便性、低成本高效性和高普及率为普惠金融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基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情况,从金融服务效能角度,对比传统普惠金融体系剖析移动支付发挥的作用及取得的成果,并对移动支付在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 移动支付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一、西部普惠金融发展情况

(一)普惠金融提出的背景及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意在为社会各层家庭和企业提供合理,有效的金融服务。在我国,以小微企业贷款为主要服务,以城乡贫困群体为主要目标群体。

(二)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内陆地区,大多数省市由于所处偏远的地理位置,人才缺失等,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具有较明显的金融发展滞后的特点。因此,其普惠金融的带动作用相对薄弱,金融业的发展依旧难以平衡。

扩大金融服务和控制金融成本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几乎不能同时实现。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字普惠金融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但是金融科技技术应用成本、信息综合处理风险控制程度、相关政策的合理和完善程度都会影响普惠金融在偏远地区的普及。

二、农村传统银行服务现状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普惠金融体系,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的合作性金融机构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一)支付结算体系

金融机构网点缺乏是阻碍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合作性金融机构率先搭建助农脱贫流动服务站,进村入寨办理和银行柜台一样的业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小微金融服务智慧平台,开展数字化转型,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效能和便利性。但金融基础设施的覆盖性地区差异显著,针对西部十二省而言,大量的行政村庄没有银行网点,基础网络设施存在突出问题。数据显示西部十二省地区家中通电平均占比71.39%,甘肃省通网络比例为98.84%湖南省通网络41.40%。普惠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还依托在基础设施的发展之上。

(二)征信体系

由于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的需求主体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机构的抵押担保条件,普惠金融在借贷方面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政策性金融机构联合合作性金融机构率先建设农村信用工程,开展农户信用评级,建立驻外农民工服务站,发放农民工贷款和农民工反向创业贷款。商业性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搭建大数据平台,构建不同细分客群的贷前准入、贷中审批、贷后监控三层次的风险评级和控制体系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服务效率、增强风險控制水平,提升服务价值。

(三)金融监管体系和法规体系

为适应普惠金融的发展,我国金融监管机对金融机构实行弹性存贷比考核和差异化存款偏离度考核,在主要监管指标方面适度放宽对涉农贷款的风险容忍度。在鼓励金融机构有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引导各形态金融机构高度重视涉农信贷风险的防控,保障金融体系的稳中发展。

三、西部十二省普惠金融供需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户收入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相应的使其对普惠金融服务产生了更多的需求。除存储和贷款,对于支付结算、理财产品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调查显示,西部十二省地区对普惠金融的需求44.48%集中在存款业务上,37.64%集中在贷款需求,31.60%集中在转账业务,19.13%集中在理财产品服务。

存款和借贷是新时期下普惠金融需求的主体。第三方移动平台没有存款业务,这一需求由传统金融机构供给。对于贷款需求,据调查显示,有借贷经历的农户中57.46%从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40.15%从亲戚朋友私人处借贷。民间借贷比例高达42.54%,一方面是农民贷款意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的需求主体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机构的抵押担保条件。调查显示,位于前三的借款用途均为生活所需,房屋建设30.44%家庭基本消费29.41%看病就医25.39%。用于生产用途的总体占24.49%。贷款具有金额大、周期长、风险高等共同特点,移动支付提供的贷款金额小,对贷款人的信用等级要求高,不能同新时期的贷款需求相契合。

转账需求和与理财需求上看,移动支付有独特的优势。其标准化服务降低了管理成本,时间成本。从使用率上看,西部十二省地区村民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均占比为40.26%。但地区差异显著,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占比最大的是宁夏省42.25%,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2.51%:从金融产品的使用率上看,81.97%用户用于满足转账需求,65.03%选择简单理财产品。移动支付的普惠性契合农户在新时期对存取转账业务和理财产品的新需求,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移动支付业务对普惠金融的影响

(一)普惠金融在移动支付下的劣势

截至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办理移动支付业务达375亿笔,金额202万亿元。而在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以阿里巴巴公司为代表的业务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偏远地区,信贷问题仍旧难以借助移动支付加以缓解。主要有以下劣势:

(1)移动支付和监管当局政策与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由于受利率,信用评级等条件的限制,对于那些还不是支付宝会员,或者信用不够的贫困人群来说,其信贷门槛仍旧很高。

(2)用户接受能力的提高速度小于服务更新换代的发展速度。

(3)虚拟交易产生信用风险。

交易是双方或多方所构建出来的联系系统,而网上进行的移动支付是一种虚拟交易。有些金融服务虽然便利了很多人,但是虚拟交易产生的很多隐蔽信息将会对客户及关联客户造成风险和损失。信息不对称和套利行为也会阻碍普惠金融的普及。

(二)普惠金融在欠发达地区的再思考

通过对线上调研结果显示应用移动支付的群体只有30%选择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贷款,其余人主要进行转账汇款等支付功能。而对于西部十二省地区的农户而言,贷款业务才是需求主体。

对此,我们研究了欠发达地区人群不选择移动支付贷款的原因。45.1%用户表示移动支付上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贷款的金额,他们主要选择银行或其他渠道贷款;而未使用移动支付进行金融活动的人群中62.75%的人群担心遭受网上金融诈骗等安全问题。这两大原因使得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与移动支付搭配显得并不完美。

对于西部人群,移动支付下的金融服务只停留在概念层次,普惠金融在移动支付中并不能够尽善尽美。在需求和供给不对称的情况下,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在西部十二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实施有些困难。另外,更多的便利和更全面的服务意味着更复杂的理解和设施。在西部偏远地区,要想使普惠金融在移动支付下进一步发展,仍需做出更大的进步和更多的努力。

五、政策建议

(一)普及移动支付相关知识

借力传统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普惠金融需求方的宣传引导,为农户提升金融素养的同时提高第三方移动支付在西部地区的社会认可度,使人们主动接受和运用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培养移动支付习惯。

(二)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一方面,移动支付自身需制定可靠的安全技术标准和风险防控体系,减少用户对安全性的担忧。另一方面要建立与之契合的法律法规,应对数字化普惠金融形式的风险特征,对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消费者正确行使自己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提高需求方的违约成本,降低供给方的信用风险。

(三)加大普惠力度

有针对性的降低成本,加大普惠更具吸引力,降低使用的准入门槛,扩大服务范围,并以此推动第三方平台通过创新不断优化运行模式。

猜你喜欢
移动支付普惠金融
以微信红包为例分析移动支付对互联网金融的促进作用
从财务角度探讨支付宝移动支付业务对医院的挑战与对策
移动支付中NFC创意新技术
电子商务环境下移动支付模式研究
打车软件的普及对城市交通压力缓解情况研究
普惠金融下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剖析
国内P2P平台风险控制比较分析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