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赵
陈竹隐的名字大概是取自宋代韩淲的一首《点绛唇·竹隐高深》:竹隐高深,夏凉日有清风度。苎衣绳屦。鹤发空相顾。翠扑流烟,又向溪翁去。青山路。要当同住。长古无尘处。
这首《点绛唇·竹隐高深》确是一首很有意味的好词。陈竹隐一辈子都在困苦流离中度过,总是缺钱少粮愁生计。但她依然一身安然,恬淡自在,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从容。
陈竹隐出身在成都一个书香世家,但她小时候家境就已经败落了。一家人的生活靠父亲陈正新在估衣铺做工维持。穷人偏生丁旺,陈正新生了儿女12个,自然家中日子极为清苦,陈竹隐排行最小。窘迫的儿时生活,才只是陈竹隐苦难人生的开端。
陈竹隐十六岁那年,先是母亲不幸病逝,随后父亲忧伤过度离世。这个家就这么散了。史无备细,不知道她的11个哥哥姐姐的命运怎样。历史知道的是陈竹隐从此就独自走上了坎坷人生路。
陈竹隐8岁时曾陆续读过一段时间的私塾。就凭这点底子,她居然考入了四川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这个毫无任何背景的16岁川妹子,就此跨出闺门,背上行囊,独自走天涯。
陈竹隐18岁時于师范学校毕业后,居然跑到四千多里外的青岛打工,在青岛电话局做了一年多的女接线生,存了点钱,她又到北平考入了北平艺术学院;在北平艺术学院,她专攻工笔画,凭自己的天生艺术素质脱颖而出,师从于齐白石、萧子泉、寿石公等民国大师。
从北平艺术学院毕业后,陈竹隐并不肯安守本行,又跑到了北平第二救济院去做公益;在北平第二救济院工作了没多久,发现院长克扣孤儿口粮,就和院长闹翻辞职了;然后当了一段时间的家庭教师。
陈竹隐在京中才名渐显。后来投入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门下学昆曲。溥侗字西园,又称熙元,是“民国四公子”之一。至此陈竹隐上演了一出逆袭励志片,成了民国间又一个倾世名媛。这时陈竹隐已经28岁了。
溥侗交友甚多,有很多文人大师好友。有时也会带陈竹隐等女学员去和大学教授联谊。有一次,溥侗带着陈竹隐和几个女学生到西单大陆春饭店,与清华大学的叶公超和“清华双清”朱自清、浦江清等教授聚会。这是一场有预谋的约会。
朱自清之前已经有过一个结发妻子武仲谦,并留下五个孩子。
陈竹隐是一个典型的川妹子,吃苦耐劳顾家。内心还有点小浪漫,打定主意要立足现实过日子。她觉得朱自清实在、文雅,完全符合她的择偶观。就爽爽快快接受了朱自清。哪知朱自清“文雅正气”的背后,居然还有那么多其他的东西。
朱自清和陈竹隐认识了2个月不到,6月份就订婚了。不久朱自清就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直到1932年7月回国两人结了婚。婚后朱自清当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陈竹隐嫁了朱自清,只有完全接受朱自清这个人。可惜朱自清给不了她好的生活。
首先物质上捉襟见肘就不说了。家里孩子众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朱自清不知道该怎样好好养家,结婚后两人又连着生了3个孩子。8个孩子的清苦人家,这种日子怎么过,为了给孩子们上学,陈竹隐甚至偷偷跑去医院卖过几次血。
之后,抗战爆发,朱自清转载于成都、北平、昆明等几个城市,日子更加窘迫,常常三餐不继,也没多余的钱买衣服。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买到一件赶马车人穿的马皮旧披风,怪怪地披在身上御寒。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三袋面粉,全家吃都不够,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更无钱治病。
1948年朱自清临终前嘱咐陈竹隐:“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能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这一节,被毛主席大赞很有民族气节。朱自清去世后,陈竹隐悲痛欲绝,作挽联曰:十七年患难夫妻,何期中道崩颓,撒手人寰成永诀;八九岁可怜儿女,岂意髫龄失怙,伤心此日恨长流。
陈竹隐婚前从困苦家庭中苦苦挣扎,靠自己的力量成长,渐入佳境,进入京华上层文化圈子。但是和朱自清结婚后,就完全活在了朱自清的影子里,洗尽铅华素手持家。扮演了世上最难的角色——续弦和继母,并成了世上最为完美的贤妻良母。
朱自清去世后,她独自操持着清贫之家,硬撑着把一个缺了顶梁柱的家维持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陈竹隐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一个月能挣60元,带着几个较小的孩子,日子才过得稍微从容了一点。
陈竹隐的后半生与世无争。到晚年时分白首穷于文案,一有闲余的日子,她全部用来整理朱自清的书稿。后来她把朱自清生前的手稿、文章、实物全部捐献出来,只给每个孩子分得一封朱自清的信作为纪念。
1990年6月29日,陈竹隐静静离世,享年87岁。她的一生是由独立和新潮始,以相夫教子继,最后以归隐恬淡终。她默默忘却少年时的诗和远方,也放下心中的昆曲、国画,把原本传奇的一生过得悄无声息、静静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