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鑫 卢丽波 嵇承栋 付强强 刘宇
(1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093;2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科教科;3上海市杨浦区延吉社区服务中心)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多数研究认为其发病率达30%~50%,近年也有报道发病率在25%~70%〔1~4〕。PSD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情绪悲观、低落、不稳定,严重者有自杀倾向,为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5,6〕。西酞普兰是现今使用较广的一线抗抑郁药物之一,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7,8〕。但西酞普兰应用于PSD的效果评价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最终纳入7篇相关文献,通过主要结局指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次要结局指标——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在多个时间点获取的评分值系统评价了西酞普兰对PSD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1.1 研究对象 纳入公开发表的西酞普兰对PSD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临床对照研究。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 and Central)、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维普、知网(CNKI)数据库,根据摘要筛选并检索全文。并搜索相关制药业报告、未发表的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及专著中的相关章节。未能直接从全文数据库中获取的,与作者和生产厂家联系索取全文和未发表的文献,对已获全文的追查相关参考文献。检索词包括“卒中后抑郁、中风后抑郁、梗死后抑郁、西酞普兰、随机对照试验、SSRI、post-stroke depression、PSD、Citalopram、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语种为英语和中文。检索起止时间为从数据库建库到2017年8月31日。
1.3 文献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原始文献为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统计方法恰当,数据完整可靠,评价指标明确,原始文献涉及西酞普兰用于PSD患者,试验组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西酞普兰进行抗抑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或安慰剂治疗,评价指标为:①主要结局指标为HAMD评分;②次要结局指标为BI。排除标准:①除人以外的其他动物的研究;②实验室研究;③个案报道;④综述;⑤无法获取有用数据或数据无法利用的文献;⑥重复发表或Meta分析等。
1.4 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上述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而后交叉核对,并对有异议部分进行讨论或由第3位研究者确定。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质量评价标准,对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盲法、数据缺失、选择性报告结果及其他偏倚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及其95%CI表示,分类变量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CI表示。对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如不存在异质性或异质性较小(I2<50%,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效应量;反之,若异质性较大(I2>50%,P<0.1),分析异质性产生的来源和原因,如仅有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否则仅行描述性分析。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经筛选最终纳入文献7篇,筛选流程见图1,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见表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①治疗后4 w HAMD;②治疗后12 w HAMD;③治疗后8 w NIHSS;④治疗后4 w BI;⑤治疗后8 w BI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对于7篇纳入文献的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盲法、数据缺失及选择性报告结果及其他偏倚进行了质量评价,见表2。
2.3 HAMD的Meta分析 5个研究〔9~12,14〕分别报告了西酞普兰对PSD进行治疗前及治疗4 w、12 w后的HAMD评分(图2~4)。治疗前,5个研究的异质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90,I2=0),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HAMD评分无统计学意义(MD=0.20,95%CI:-0.33~0.81,P=0.46);治疗后4 w,根据剂量不同,10 mg/d亚组的治疗组和对照组HAMD无统计学差异(MD=0.03,95%CI:-1.76~1.82,P=0.97),但20 mg/d亚组的2个研究〔11,12〕显示有统计学意义(MD=-5.39,95%CI:-6.17~4.61,P<0.000 01),两大亚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10 mg/d:P=0.22,I2=33%;20 mg/d:P=0.95,I2=0);3个研究〔10,12,14〕显示在西酞普兰或安慰剂治疗12 w后HAMD有统计学意义(MD=-6.57,95%CI:-7.39~-5.74,P<0.000 01)。提示在基线相近的情况下使用西酞普兰对脑PSD患者HAMD评分有明显降低效果。
表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图2 PSD患者服用西酞普兰或安慰剂前 HAMD的 Meta 分析
图3 PSD患者服用西酞普兰4 w后 HAMD的 Meta 分析
图4 PSD患者服用西酞普兰12 w后 HAMD的 Meta 分析
2.4 NIHSS的Meta分析 2个研究〔14,15〕分别报告了西酞普兰对PSD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 w后的NIHSS评分(图5,6)。治疗前,2个研究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P=0.44,I2=0),NIHSS评分的总体效应也无统计学意义(MD=0.08,95%CI:-0.93~1.08,P=0.88);治疗8 w后2个研究的异质性仍无统计学意义(P=0.21,I2=36%),而NIHSS评分显示有统计学意义(MD=-5.07,95%CI:-5.99~-4.15,P<0.000 01)。提示在基线相近的情况下西酞普兰治疗8 w对PSD患者NIHSS评分有明显降低效果。
2.5 BI的Meta分析 4个研究〔9,11,14,15〕分别报告了西酞普兰对PSD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 w、8 w后的BI评分(图7~9)。治疗前,4个研究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P=0.93,I2=0),BI评分的总体效应无统计学意义(MD=0.14,95%CI:-1.61~1.89,P=0.93);治疗4 w后2个研究〔9,11〕中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异质性仍无统计学意义(P=0.74,I2=0<50%),而BI评分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总体效应明显升高(MD=10.88,95%CI:7.39~14.37,P<0.000 01);另2个研究〔14,15〕在治疗8 w后异质性也无统计学意义(P=0.69,I2=0<50%),而BI评分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总体效应明显升高(MD=21.19,95%CI:18.83~23.56,P<0.000 01)。提示在基线相近的情况下西酞普兰治疗8 w对PSD患者BI评分有明显升高效果。
图5 PSD患者服用西酞普兰前NIHSS的 Meta 分析
图6 PSD患者服用西酞普兰8 w后NIHSS的 Meta 分析
图7 PSD患者服用西酞普兰前BI的 Meta 分析
图8 PSD患者服用西酞普兰或安慰剂4 w后BI的 Meta 分析
图9 PSD患者服用西酞普兰8 w后BI的 Meta 分析
目前,抑郁症的全球发病率正持续升高,其典型症状是持续2 w以上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钝为主,常伴失眠、食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和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有自杀意念及行为等。PSD属于继发性抑郁症,PSD会加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及残疾程度,PSD还可能加重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提高自杀观念及长短期的致死率。其可能的机制与遗传、脑内生物学机制、社会心理学、年龄性别等综合性因素有关。
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诱发中脑及脑干的相关神经化学递质及受体的参与,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HT等递质的失衡等,这种长期的化学失衡可导致精神上的焦虑、愤怒、恐惧等症状。5-HT及其受体被认为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体内5-HT水平非常低,使用重摄取抑制剂可以封闭神经末梢对5-HT的重摄取和再利用,使突触间隙中的5-HT水平升高,从而改善抑郁症状〔16〕。西酞普兰是当今一线的抗抑郁药物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由于PSD患者除要用抗抑郁症药物外,尚要服用针对脑梗死二级预防及对症治疗药物,因此对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尤为关注,西酞普兰有高度选择性,作用于突触前模5-HT神经末梢从而特异性抑制5-HT再摄取,而对其他中枢神经递质亲和力极低,并对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低,因此理论上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小,且中枢系统副作用小,非常适合PSD患者。已有一些研究认为西酞普兰可以应用于预防PSD患者〔17~19〕,但由于针对PSD人群的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开展得较少,故仍无法形成指导临床的有利证据〔20〕。
本文表明西酞普兰对于PSD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提示治疗效果可能呈剂量相关性。西酞普兰除对于PSD患者有明显的抗抑郁效果外,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能力的提高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1〕。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在于部分文献的质量评价不清楚,如随机序列的产生及分配隐藏方法,存在中等风险偏倚,1篇文献〔11〕存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但做出了原因解释,以上偏倚对纳入文献的分析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其确切疗效有待于更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