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格局下的中国金融高层次开放

2019-08-20 06:17廖宜建
证券市场周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金融业金融机构

廖宜建

近几年来,中国加快推出金融业开放政策:2017年年底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统一;2018年宣布取消银行业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再到2019年银行业12条对外开放新措施以及近期出台的“国11条”。 一系列密集的金融业开放举措,体现出中国金融业正在加快步伐,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体系。

外资机构积极融入中国金融开放

随着中国金融开放有序推进,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和节奏也更加积极。

中国资本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股市及债市,正在逐步融入全球主流金融体系。备受关注的“沪伦通”于2019年6月正式启动,成为继沪港通、深港通之后,境内外交易所互联互通模式的又一创新;此前在4月,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MSCI也于3月宣布将中国A股在其全球基准指数中的纳入因子提升至20%。

国际主流指数对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认可,意味着这一规模巨大、潜力巨大的资本市场在国际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中正日益受到更多关注。

中国加快金融业与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各项举措不仅为国际投资者和发行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体现出中国深化金融改革和加大市场开放的坚定决心。建立一个更为开放、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的蓝图足以令境内外市场参与者感到振奋。

以近期“国11条”为例,一些领域对外资银行明确进一步放开,促其在更深更广领域发展。这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深化金融改革、推进市场开放的承诺。

以双向开放促进中外金融体系融合

在金融扩大开放的同时,中国的金融机构也正在加快自身国际化的步伐,大力建设自身能力,扩展国际视野,来支持客户更好地走向海外扩展业务。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可以发挥更大的角色作用,支持贸易和资本的流动,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笔者所供职的汇丰与很多中资金融机构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作为在全球开展业务的国际性金融机构,我们都在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受到中国金融业开放举措鼓舞的同时,日益感受到新的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下,多种复杂因素相互叠加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宏观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导致的总体不确定性增加,全球化和贸易多边主义在诸多层面上遭遇挑战。压力之下,许多国家在政策和规则层面都开始更倾向于保护本国和自身的利益。由此,我们也看到当前全球贸易摩擦多发,汇率波动加大,市场长期走势难以看清。

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多变的:我们不断面临着国与国关系的演变、各国准入政策、监管环境、税收政策的演变,等等。这些客观上的变化,都对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国际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迅速的演变当中在所有市场合规运营,真实地回应政府和监管的要求,在不同司法管辖地区的复杂环境下竭尽所能地服务客户。这些都是在全球营运的金融机构的角色和责任,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全球不同市场开展业务的国际性金融机构都有义务遵守所在经营地的司法和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反洗钱法规为例:在澳大利亚经营的所有银行或金融机构不管是本地还是国际银行,都必须遵守当地监管AUSTRAC的规定,而不是只是根据来自本国或FATF(国际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Wolfsberg(沃尔夫斯堡组织)等国际机构的要求来运营。同样,在中国经营的所有金融机构都应遵守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主要的反洗钱监管机构所制定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法律和法规。

在当前的环境下,世界各地的金融犯罪监管机构继续对不遵守金融犯罪法律的金融机构实行强有力的监管和执法行动。所有的国际银行,包括“走出去”的中资银行,都必须遵守所在经营地司法和监管的法律法规。

中国在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与开放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完善金融业开放的制度规则,并加快相关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不断完善配套制度,让规则更加简约清晰,更好地与国际金融体系相融合,按照国际通行认可的标准,以审慎透明的规则和管理方式去运作金融。

笔者相信,在持续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的金融体系将持续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并继续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通过制度完善,使监管能力与开放程度相匹配,这无论对于中资机构走出去在世界金融舞台上竞争比拼,还是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进入中国,双向的适应和融入过程都会更加通畅。

完善法律基本制度,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作为植根中国的领先国际性银行,汇丰一直在与各方共同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完善和发展。很高兴看到,近年来,中国的决策者们稳定、持续地推进经济转型和深化金融改革,致力于发展多层次金融体系,建立更加透明的资本市场。无论是在外汇、利率还是对包括评级体系在内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提升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突破。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与世界更深入地融合,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是关键之一。

不可否认,金融业开放过程中必然会触及到金融监管范围之外的一些问题,需要时间演变或改革。从全球金融市场的经验来看,金融体系的建设和法律制度建设密切相关,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因此,在中国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法律基本制度建设,使各项金融业务开展有更为明确的法律制度支持。

在中国,现有的一些制度设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在岸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中国在岸衍生品市场仍以交易类型为主,针对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金融产品发展相对滞后。

举例来说,中国尚未正式在立法层面认可终止净额结算,这是衍生品市场最重要的基本法律制度之一,并对衍生品市场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终止净额结算的优点包括:1)通过缩减信贷额度和资本占用来进一步扩大衍生品市场;2)通过降低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资本市场遇到的不确定性,来进一步促进外资进入中国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3)通过激励市场参与者进行中央清算,或者就未中央清算的衍生品交换保证金来减小系统性信用风险;4)促进中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作为减小信用风险的有效工具并给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笔者期待立法、司法和监管机构的协调来解决这一类型的金融问题,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提高金融资本的效率。

中国需争取全球金融话语权

金融体系的核心和根本使命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理想的现代金融体系下,资源会被以最合适的价格配置给最有效的市场主体。从中国国情出发,现代金融体系应该是稳定、稳健的;应当是高技術含量的;也应当是开放的。

这种开放应该超越过去以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为主要目的的模式,上升至更好地利用全球金融资源,与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共同发展的层面。

在全球的地缘政治新格局下,全球金融治理正处在关键的变革期。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金融体系,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实现从经济大国到金融强国的转变。

巨大的经济体量促使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从一个专注自身发展的内向经济体转变成一个在全球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开放的经济体。中国经济既要完成自身必须的结构性转型,在金融领域,也需要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本和价值储藏工具。这些都依赖于一个高度发达、富于流动性、开放的资本市场,以及一个开放、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

中国的金融业开放既要符合中国自身的整体发展需要,对中国有利;也应当推动创造出真正意义上国际性的金融活动平台,让投资者更加积极地来到中国的股市、债市做交易。

当然 ,开放是双向的: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提升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不仅要了解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规则,还要参与规则的调整,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这才是更高层次上的成功。

未来我们的目标也是将继续支持客户把握市场进一步开放所带来的诸多机遇,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落实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及绿色金融等业务战略的实施,发挥作为一家国际性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

作者为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本文根据作者在2019年CF40伊春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金融业金融机构
新形势下国内如何进一步开放金融业
The Great Unbanked
五部门发布“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论金融体系等级化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PYRAMID P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