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人流如织车来车往,新能源汽车的绿色号牌宛若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流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最新数字显示,尽管是限购城市,但北京有43万人在轮候新能源汽车摇号,个人指标已经排到了2027年,购车热情可见一斑。
因为零排放、更环保,新能源汽车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昧。据测算,一辆纯电动汽车每年的平均减排量为2800千克(按照行驶2万公里,每公里排放二氧化碳140克计算),而一棵成年树木平均每年能吸收18.3千克二氧化碳。通俗地说,开一年纯电动汽车相当于种树153棵。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得益于政策扶持和覆盖全产业链的财政补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兴起,从2009年的不到一万辆发展到2018年的125.6万辆,连续六年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引擎。在世界新能源车销量前十的车企中,就有四家中国企业——比亚迪、北汽新能源、荣威和知豆。
虽然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眼下仍称不上普及,但部分城市不限牌、不限行等諸多优惠政策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比例有望达到20%。
有一个颇为触目的数字,过去五年全球汽车增加了1亿辆,显然其已对能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通过减排来保护环境,新能源汽车责无旁贷。如果不能很好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就不会有汽车的未来。
“我国将在2020年取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补贴退坡并不是扼杀,而是增加行业自身造血能力的必要路径。从短期看,此举将为行业带来考验,但也是行业健康发展必须要走出的一步——扔掉拐杖。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的当下,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如何用实际行动履行一个成熟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如何让在政府扶持下繁荣起来的市场脱胎换骨,变成一个能够自主成长的市场,这是需要不懈探索的战略课题。
新的事物发展逻辑上需要一个合适的土壤。在即将到来的退补时代,完成新能源汽车品牌升级是有机会的,企业必须深刻理解用户痛点、增强提高用户体验的能力,在动力电池等相关产业的安全性、可靠性、成本和资源等方面寻找新突破,开发出市场真正需要、有个性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吸引用户向新能源汽车靠拢,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