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认知现状、思考与建议

2019-08-20 08:21王莉娜杨克白地动宋伯虎
教师·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思考与建议传统文化教育调查

王莉娜 杨克 白地动 宋伯虎

摘 要:文章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为例,深入分析了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认知、正向影响、意义与作用,梳理了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提出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师生全员应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为平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传承特色“京商文化”,“诚信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深入开展地域文化研究,构建以财贸文化为特色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为高职院校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调查;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7-0017-04

传统文化是由传统、文化两个概念组合而成的。所谓“传统”,从文化学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传统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源于《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意思。文化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与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相适应,由历史积淀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国学大师张岱年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列为中华传统文化四大要点。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孔府、孔子文化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为逐步了解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现状问卷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94份,回收率为99%。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学生人数为332人(占55.9%),大学二年级学生人数为185人(占31.1%),大学三年级学生人数77人(占13%)。其中,女生人数为381名(占64.1%),男生人数为213名(占35.9%)。专业覆盖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金融、会计、旅游艺术、商贸、建筑管理五大专业群所有专业,专业覆盖率100%。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

1.72.7%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有30.8%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比较和非常了解

调查数据显示:有33.3%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有兴趣,有39.3%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有兴趣,只有0.84%的学生表示对中华传统文化没兴趣。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较高,这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数据显示:有30.8%的学生表示对中华传统文化比较和非常了解。而在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认知的调查中,排名靠前的为中国茶文化424人,中国传统服饰、民族服饰414人,民俗405人,传统节日398人,书法、国画、曲艺、武术、音乐等348人,二十四节气304人。而中国古代思想262人,礼、乐、射、御、书、数190人,相对比较靠后。高职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对弱,文化认知层面相对较低,但高职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规范层面认知相对较高。

2.大多数学生希望更多了解传统文化,92.0%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重要作用和比较重要的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有46.1%的学生表示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1.5%的学生表示不太希望和不希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表明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度较高,这有利于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传播等六大功能。有46.6%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重要作用,有45.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只有7.9%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作用可有可无或没有作用。数据表明传统文化在高职大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3.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对高职大学生成长的正向影响与意义的认同为大多数

调查数据显示,有498名学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实现自我增值;有436名学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立德树人的作用;有234名同学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一种兴趣爱好;只有19名同学认为没有影响,14名同学不知道有没有影响。

而意义认同的数据显示为,有486名高职大学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文素质,有443名高职大学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意识,有342名高职大学生认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有314名高职大学生认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工匠精神养成,有306名高職大学生认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行为规范养成,有265名高职大学生认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职业素质,有126名高职大学生认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职业礼仪能力,有46名高职大学生认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职业技能,只有5人认为没有意义。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而调查数据表明,我院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意义与正向影响有比较理性的思考。

(二)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

1.83.1%的高职大学生认为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是必要与非常必要的,60.1%的高职大学生认为所在系部(院)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

调查数据显示,有41.9%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有40.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有1.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在问及所在系部(院)是否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时,60.1%的学生表示已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有39.3%的学生表示没有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第一、第二課堂的学习需求较高,但目前高职院校在第一、第二课堂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供需失衡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以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忽视了传统文化课程有利于提升的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的作用。作为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我院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门数多于其他高职院校。

2.立足高职学生特点,以“明礼”为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自2011年起,我院在开学典礼上设计了拜师礼环节,教育学生尊师重道。自2012年起,我院在北京孔庙国子监博物馆为年满18周岁的学生举办汉式成人礼仪式,教育学生有敬畏、能担当。学生在“穿越”的礼制中继承、学习、弘扬了传统文化。汉代成人礼让参礼和观礼学生均能感知社会秩序的严肃、感恩父母师长的教导、敬畏道德规范的约束、承担国家赋予的责任。我院以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月为平台,教育学生爱人、爱家、爱国,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院主办北京市高职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多年,为北京市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逐步提升做出了贡献。

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所在系部(院)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有210人表示系部(院)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有187人表示开展了国学知识竞赛,有151人表示系部(院)组织了孝亲尊师等传统文化讲座,有149人表示系部(院)组织了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开展社会关爱活动,有116人表示系部(院)设立了道德讲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87人表示系部(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有67人表示系部(院)没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调查数据表明,我院近10年来,开展了以“明礼”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这也是在调查中有83.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化功能效果的突出体现,我院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的认知较高。

3.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有373名学生认为缺少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有308名学生认为缺乏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有155名学生认为缺乏优质教师资源,有154人认为缺乏适用的教材,有118名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有209名学生认为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学习不够重视,有136名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典籍是古文,因此读懂和理解有一定难度。

4.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相结合、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世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点

调查数据显示,有426名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强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相结合。有391名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强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有335名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强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世相结合。有212名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强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有169名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强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调查数据表明,高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的认知度低,对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认知需求度高。我院十五年来深耕“感恩、爱心、诚信、责任、创新”五板块职业素养教育,在高职业界赢得了声誉,荣获教育部第七届全国高校优秀育人成果一等奖。我院荣获全国高校创业五十强,在对接企事业单位就业工作显著,在教育各个节点将职业素养教育贯彻始终,引导学生做重德、孝亲、知礼、行义的好公民,引导学生做敬业、乐群、忠义、诚信、勤俭的好员工。我院将传统文化教育深入融入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世中,为高职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奠基精神底子,为高职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筑就人生根基。

三、思考与建议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有73.4%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有立德树人的作用有价值认同,有74.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有81.8%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72.7%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有兴趣,有92.0%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大学生成长重要作用。我院应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线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文化认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由一线教师引导大学生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引导大学生拥有“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由浅入深、逐步开展人格修身、社会关爱教育。根据调查数据,开设茶文化、民族服饰文化等传统文化课程,能够满足高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需求,提升全校师生的人文素质,逐步增强一线教师、高职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为平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

我院立信会计学院自2003年起,将立信文化课程融入第一课堂,近十年来开展了以立信文化寻根、祭奠潘序伦先生铜像、参观诚信素养教育基地等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立信会计学院自2013年起开设珠算课程,组织珠算大赛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立信会计学院十五年来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会计行业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做了深入探索与实践。

(三)传承特色“京商文化”,“诚信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深入开展“运河文化”地域文化研究,构建以财贸文化为特色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复兴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红色文化的继承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发扬,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框架的优化升级。所以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加强职业技能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构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建议如下:

(1)我院一校四址,在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副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深入开展通州“运河文化”和涿州“德信、三国文化”以及“燕赵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开发“运河文化”“德信、三国文化”“燕赵文化”地域文化课程,将地域文化课程作为通识课程充实我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根”课程。并且充分统筹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学校的资源,以北京副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建设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提供支撑与保障。

(2)《实施意见》中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体育部应协同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我院探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中华美学”,探索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同时,根据《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事、修身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分层次开设选修课程;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层面、规范文化层面、认知文化层面三个层面,分层面开设选修课程;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探索开设以“论语导读”为核心课程的系列人文思想课程,开设“弟子规与行为规范”“弟子规与职业素养”等行为规范、职业素养课程,开设“国学精粹与智慧”等就业、创业课程。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高职教育规律,高职院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开发具有高职特点的国学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等,切实实现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3)传承特色“京商文化”,“诚信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以“立信文化”“京商文化”系部文化课程化为范本,金融学院、商学院、旅游艺术学院、建筑管理学院相继深入挖掘系部文化,逐步形成以骨干专业为内核的系部文化课程,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侧枝”课程。各教学系(部)院以专业核心技能为重点,提炼专业核心技能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以校企合作、产业对接为主渠道,开设大师工作室,对接对口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在创业就业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各系部(院)的创业、就业课程突出专业技能人才特质。企业文化进课堂,开设“国学启迪智慧人生”等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就业、创业课程,对接行业文化、产业文化。

(4)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育新人、兴文化”是新时代的使命与任务。我院党、工、团整体规划党群建设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各项活动中,根据《实施意见》重点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旋律,与五板块教育有机结合,各系部(院)党总支、团总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以立信会计学院“十八而志”成人礼活动为例,每个系部(院)精心设计一个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层面开展活動,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树冠”;构建具有财贸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以文化人,文化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在物质文化维度,建设传统文化代表人物塑像,校园建筑、道路以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命名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党团活动、党团共建、中华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突出师生员工全员参与、体验、实践的教育效果,以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充分挖掘统筹开发网络资源,构建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显性、隐性传播与教化功能,切实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5)根据学校愿景、“财贸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探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根据高职大学生特点与需求,探索以“读经、习礼、通史、励志、博艺、劳技”为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内容,从制度体系建设、课程体系规划与构建、培育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传统文化与产业文化融合等几个方面逐步构建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三全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6)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弘扬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人文需要”、塑造完美“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尊老孝亲,爱国忠义、诚信友爱,守法道德。塑造高职学生“工匠”职业品格、“为业、敬业、乐业”的职业品格,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人文知识浸润、人文思想渗透、人文能力工匠、人文精神影响四个维度,以实施高职院校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为重点,梳理完善现有人文素养培育体系。在E化课程背景下,以高职学生易于接受为原则优化教学设计,优化创新信息化教学组织方式、方法、模式与教育传播途径,构建立体的人文网络课堂、微课堂,构建网络评价机制。突出以文化人“化”的功能,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业融合+工匠精神高职办学模式,拓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养培育的深度、广度、高度,促进区域统筹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思考与建议传统文化教育调查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关于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