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日语 “翻译工作坊” 师生合作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为了促进学生就业,高校不断探索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策略。新时代,我国对日交流逐渐增多,培养日语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社会所需,尤其是学生日语翻译素养备受关注,翻译水平亦是评价学习者日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基于此,研究“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合作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一、“翻译工作坊”浅析
通说观点认为日语翻译工作坊的定义应为与某种翻译论坛相似,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习者聚集在一起进行翻译日语的活动,该界定是美国翻译理论家Edwin Gentzler最先提出的。随着翻译工作坊在我国高校的广泛应用,国内学者结合中国翻译活动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工作坊的概念,以日语为例,即就某项翻译日语的任务,日语翻译者聚集在一处就任务展开讨论与协商,终成全体翻译成员均能够认可或者接受的译文。日语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秉持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坚持立足于翻译实践,着眼于日语类工作,教师通过合作型人物、研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翻译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日语翻译素养。我国研究者认为建构主义理论是翻译工作坊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是翻译教学活动的组织则、引导者、监管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要参与者,教师通过运用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翻译积极性、创造性,辅助学生达到基于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效果。
二、日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一)现存问题
日语翻译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固化的问题。具体来讲,在教学方式方面,目前日语翻译教学以教师单方面讲解为主,普遍应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侧重教师讲解,教学在课堂中占据大量时间向学生讲授翻译技术、知识,在课下消耗大量时间备课、批改学生作业。学生课上以听讲为主、课下以完成作业为主。在这种师生合作方法下,学生进步较慢,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资源方面,日语翻译教学使用的教材普遍是单一的日语出版物结合少量练习性的辅助教材,教辅资料整体较少,这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另外,在翻译教学中,课堂活动、技术应用较少,这些因素均不利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在教学时间方面,日语翻译课时较短,这就要求教师在少量的时间里完成翻译教学任务,因此常常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纯地向学生传输知识点,而没有创设翻译场景,不够重视学生实际应用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日语翻译实践性较强,传统教学模式课堂较为固化,学生参与空间小,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互动的能力[1]。
(二)教学发展
日语翻译教学顺应时代的要求,通过引入新教学理念,渐渐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向发展,合作教学成为了各大高校积极探索的主要翻译教学模式。首先,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翻译场景,或者给学生布置一个翻译任务,让学生根据场景或任务独立思考进行翻译;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交翻译文本;最后,教师就翻译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讲解。教师在这一翻译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布置问题与最后的讲解知识点,其余时间均由学生自主完成翻译任务,学生想要完成任务必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翻译任务的成就感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具有积极意义。合作互动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三、日语“翻译工作坊”下的师生有效合作
(一)师生合作具体方案
以大庆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学生为例,班级学生共计29人,根据学生上一年度日语成绩排名分成9组,其中7组人数为3,2组人数为4,各组均自行选出1名组长。设计翻译工作坊开展频率为两周一次,教师会提前将翻译任务上传到公共邮箱中,学生自行下载,小组成员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在翻译工作坊中需要将翻译文本制作成展示材料向学生展示。由于翻译工作坊开展时间限制,因此,每次由三组进行展示。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可以阐述翻译阻碍与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没有参与展示的小组可以通过对比展示的小组明确本组翻译效果,同时可以向展示小组提出问题或意见。每次翻译工作坊结束后,教师让各个小组组长将本组翻译文本上传到教师邮箱中,便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翻译工作坊中,教师需要进行三项工作,以实现师生有效合作,其一,对小组展示的翻译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其二,向学生展示参考译文,点明翻译关键点,解答学生的普遍困惑;其三,将汇总译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了解其他小组的翻译情况,与其他小组展开对比学习。此外,教师在还应当在翻译工作坊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目标。
(二)例谈师生合作模式
教师除了选择在工作坊开展前下达任务外,还可以直接在工作坊中与学生展开翻译合作。例如,翻译日本菜单。有四条基本要求,第一,日本菜名;第二,简洁易懂;第三,可参照菜品图翻译;第四,标记存在于维基百科的资料。另存在一些具体要求,一,若有固定译法则翻译为固定译法,例如,「おでん」直接翻译为关东煮,「たこ焼き」翻译为章鱼小丸子;不存在固定译法,则应准确直译,例如,「 」翻译为冷豆腐;若有无法翻译的,采用罗马字标记,例如,「天ざるセット」翻译为Tenzaru套餐(天婦罗和竹盘凉荞麦面套餐),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术语表,包括常见日式菜、饮料、糕点等。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与翻译层次,比如说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三个职责,进行原稿翻译;审议另外两个小组翻译成果;提出问题与意见。教师针对最后的翻译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与学生沟通明确翻译问题。例如,「刺身盛合せ」的翻译,日语术语中没有生鱼片,通常汉译为“刺身”,多数学生都能够准确翻译为“刺身拼盘”,但也存在翻译为“生鱼片拼盘”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当着重强调翻译文本的规范意识,要求学生必须根据翻译要求准确翻译,强调翻译术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以后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准确表达。针对缺少术语的翻译,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搜索,例如,参考《史上最值得收藏的日本撸串指南》、《解构金枪鱼(图)》等资料,这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检索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若存在所有学生均不能完成高品质翻译的,如「アサリと香味野菜の紹興酒炒め」,学生们将其翻译为“绍兴酒炒香菜蛤蜊”,该译文较为繁琐,不够简洁,此时可以提议学生通过探究菜名本质进行简化,有的学生提出将其译为“醉炒蛤蜊”,该翻译兼顾了原稿与翻译要求。可见,学生在合作讨论中不断提升着自身的翻译能力[2]。
(三)创新评价互审互议
学生通过翻译工作坊有了一定的翻译基础后,在教学的末期,教师应当结合翻译教学任务、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学生翻译学习现状等设计翻译练习。此时可以发现在翻译学习接近尾声时学生拿到翻译任务后,当小组成员出现明显翻译错误时,其他成员能够进行简洁的指正。但成员的指正也可能存在错误或者指正方向偏移等。如有些错误小组成员存在不明确、不清晰的情况,仅仅凭借翻译感知认为此处不当。针对这样的情况,在翻译工作坊中,教师在工作坊翻译教学阶段,应当为学生指明方向,引导学生探究并自行解决问题。例如,在组内翻译环节,教师发现小组成员存在互评现象时向学生们讲述:“发现同学翻译存在问题時,若是通过以目标为中心,查阅相关资料,譬如原版材料、相关报道等,将错误之处暴露在同学面前将会更具有说服力。”相比于直接讲解答案,通过互审互议解决问题更能够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上述方法还能够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准确,弥补知识不足之处。在翻译工作坊合作学习模式下的互审互议,因基于合作习惯,应当注意下述内容,第一,切实理解翻译原稿,明确作者意图,深刻翻译基础知识;第二,精简译文,学生自审自译突破较难,容易陷入定势思维中,但互审互议的方式能够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应当注重向学生渗透提炼修改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日语翻译观念;第三,增强原著意识,强调互审互议时多了解原著背景、功能等,翻译者只有充分了解原著才能够有效提升翻译质量;第四,注重合作的和谐融洽性,合作型的互审互议应当本着自愿的原则,表达自愿从对方身上学习的意识。另外,可以采用三人以上单位交叉互审互议的方法,以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素养[3]。
四、结语
日语翻译是一项复杂且难度较高的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情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改良,积极运用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一步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翻译体系,同时为培养翻译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陆晓鸣.日语翻译教学中同伴互评教学法的实施与效果[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06):77-85.
[2]孟冬永.基于翻译工作坊的日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8,(06):148-151.
[3]李庆保.基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日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05):25-27+31.
(基金项目:2017年大庆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翻译工作坊”式日语翻译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Y1705)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毕泽慧,讲师,硕士学位,单位: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研究方向: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