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重庆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刍议

2019-08-20 00:00唐鸿铃汤茹薇
祖国 2019年14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唐鸿铃 汤茹薇

关键词: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缅怀革命英烈,号召我们传承革命精神,“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因子,成为中国当代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培育我国的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重庆红色文化

重庆,一座充满血性的红色城市,蕴藏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孕育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抗战精神和共产党人在斗争岁月中形成的红岩精神,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与艰苦奋斗精髓的三线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

(一)抗战文化:重庆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重庆自1938年底成为国民政府陪都,反法西斯远东指挥中心后,全国各地的爱国学生、知识分子、民主党派、工商界人士等都汇集于此,工厂、学校、机关也都迁往重庆,与抗战有关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物质文化主要以长期的革命活动发生地、革命事件直接发生地和革命人物纪念地或纪念物为主。据2007年重庆市第3次文物普查初步统计,陪都遗址至少有700余处,零散地分布在重庆市域范围内。从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联合对重庆进行了长达六年多的狂轰滥炸,史称“重庆大轰炸”,重庆巍然屹立;全面抗战爆发后,川军奋起抗日,应征赴前线的达300万人,其中重庆籍官兵达96万名,约占三分之一。

(二)红岩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重庆二十多年,特别是南方局的八年,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核心就是红岩精神。20世纪30年代后期,为了进一步推动全面抗战,党在重庆红岩村设立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一直到1946年南方局结束历史使命。据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这一部分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仅主城区就分布有几十处,形成“一红二白”两个中心。一红指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驻地红岩村;二白包括红岩魂陈列馆、烈士墓、白公馆、渣滓洞等地;另外还有老一辈革命家工作、战斗、牺牲的地方。

(三)三线精神: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防备大规模战争的爆发,中共中央做出了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重庆由于自身较强的工业实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作为规划的常规兵器工业和船舶工业基地,承建了国家200多个重点项目和30多个配套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到1966年,涉及中央15个部的大量企事业单位从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12个省市内迁到重庆地区,内迁职工达4万多人。老一辈感应“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背井离乡,以“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决心扎根山区,展现了“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四)三峡移民精神:兴建三峡工程、根治长江水患,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强国理想。20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破土动工,重庆市作为最大的移民地区,涉及16个区县(市),动态移民103万人。基于百万移民的无私奉献,广大移民干部的辛勤工作,全国各地的对口支援,历时10多年的三峡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解决了被人们称为的“世界级难题”,确保三峡工程从大江截流、大坝蓄水到通航、发电的顺利进行。百万移民的伟大实践,唱响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弘扬了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并孕育出以“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三峡移民精神。

二、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契合

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契合。

(一)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核心。理想信念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决定着人们的前进方向和精神状态。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丰厚的革命历史内涵,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助于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弘扬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爱国主义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的文化,包含了大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容。抗战精神、红岩精神、三线精神以及三峡移民精神等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排除万难以争取胜利的精神等内容无一不丰富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三)保持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更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儿女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爭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红色文化蕴含着无数艰苦奋斗事例。邓小平曾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

三、红色文化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文化的本质是伦理,其最后的成果则是优雅人性和高尚道德人格境界的养成。文化担负着塑造国家形象和国家信仰、接续民族精神血脉等多重重大使命。”①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一,具有很强的正能量传播功能。

(一)红色文化直观生动、具有感染性

红色文化直观逼真地展现了中国从落后挨打到独立富强的艰辛;承载了生动感人的革命事迹,再现革命先辈的英勇斗志和崇高精神。重庆大轰炸惨案、重庆谈判、重庆11.27大屠杀等重大事件以及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江竹筠、“小萝卜头”宋振中等革命先烈的革命经历,传递着鲜活的历史及共产党人、革命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爱国精神,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红色文化与时俱进,具有先进性

紅色文化产生于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环境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创造的“新文化”,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从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到三线精神,再到三峡移民精神,红色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

(三)红色文化真实可见,具有客观性

红色物质文化包括文献资料、红色遗迹遗址、战争纪念地和名人故居等,让历史可亲眼目睹,可亲手触碰,增强真实性。抗战时期党在重庆的重要历史使命主要是与国民党以及其它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的大量活动是在城市进行。重庆的红色文化遗址主要聚集在渝中区和沙坪坝区,且分布在一条线上,距离接近,以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为核心的“红岩联线”,整合“红岩文化”。

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革命,在建设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契合。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革命性、与时代的先进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袁祖社:《文化本质的“伦理证成”使命与精神生活的道德价值逻辑》,《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赵雪飞.红色文化资源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8,(01).

[2]袁冬梅.关于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功能转化的几点思考[J].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0,(03):231-234.

[3]肖长富.三峡移民精神:新时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N].人民日报,2006-04-10.

[4]周展望.用“新耿直文化”传承重庆抗战精神[DB/OL].新浪博客,2016-03-14.

(项目:[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8年高校学生工作立项研究课题:新时代“筑梦红色记忆”——“文化自信”视域下以重庆红色文化教育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究,课题编号  LX2018Y010。[2]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基层党组织特色党建项目:不忘初心——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程。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