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婷,钟素梅
兴国县人民医院 (江西兴国 342400)
自然分娩时部分胎儿头部呈枕后位,且多发生于骨盆轻度狭窄状况下,宫缩良好时多数可转变为枕前位自然分娩,但依然有部分胎儿无法转变为枕前位进而成为持续性枕后位。此种情况将会加大分娩难度,增加难产概率,因此应早发现、早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持续性枕后位引发的剖宫产。研究发现,导乐仪具有无创及快速镇痛等优势[1]。本研究探讨导乐仪联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活跃期纠正枕后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兴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2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自身意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6名。对照组年龄23~33岁,平均(28.16±0.43)岁;孕周36~41周,平均(38.20±0.50)周。观察组年龄22~34岁,平均(28.09±0.36)岁;孕周35~42周,平均(38.18±0.43)周。两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产妇均为足月初产妇,且通过阴道检查为枕后位,排除头盆不称、胎头未衔接产妇。
对照组进行传统分娩,采取侧卧屈膝位纠正胎位,且助产士时刻监测胎儿心跳,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变化,督促产妇排空膀胱。
观察组进行导乐仪联合分娩球分娩,助产士依照产妇身高帮助其选择65 cm和75 cm两种规格的分娩球(主要由环保橡胶材质制作,具有防爆及防滑功能),且充气量控制在80%以上,指导产妇骑坐分娩球,身体前倾,重力集中于上半身,宫缩时取舒适姿势,左右摇摆进行旋转运动;在采用分娩球进行胎位纠正的同时采用导乐仪进行镇痛,依据产妇自我疼痛描述进行参数调整。
(1)对比两组分娩疼痛情况,分为轻度疼痛(产妇疼痛可忍受,但不影响正常睡眠)、中度疼痛(影响产妇睡眠,但在忍受范围内)、重度疼痛(产妇无法入睡,且出现烦躁、多汗表现)3个等级。(2)对比两组分娩方式,主要分为自然分娩、剖宫产。(3)对比两组产后2 h出血、新生儿窒息情况。
观察组分娩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分娩疼痛比较(名)
观察组自然分娩19名(73.08%),剖宫产7名(26.92%);对照组自然分娩11名(42.31%),剖宫产15名(57.69%)。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产后2 h出血9例(34.62%)、新生儿窒息8例(30.77%),观察组产后2 h出血2例(7.69%)、新生儿窒息1例(3.85%),观察组产后2 h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持续性枕后位为头部难产的重要原因,常引发宫缩乏力,因此应及时进行胎位的纠正。第一产程活跃期为纠正胎位的重要时期,于此期选取合适的分娩方式纠正体位,可促使自然分娩,降低疼痛[1]。
导乐仪主要工作原理为作用于手部外周神经、腰骶部脊髓神经皮肤表面,充分调动人体镇痛物质,于大脑至脊髓各个层次阻滞疼痛信号传入,阻断子宫体、宫底中枢神经疼痛信息传导通路,可在短时间内减少产妇血清内啡肽分泌,降低疼痛,缓解产妇紧张情绪。导乐仪无创且无须用药,因此不会抑制运动神经,影响宫缩[2]。采用此种方式分娩可缩短第一产程,降低产妇疼痛,缓解其不良情绪。于活跃期采用分娩球的优势为纠正胎位,降低胎儿窘迫率及产后出血率,其主要工作原理为,由于胎儿是可动的,胎儿的相对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是作用于胎儿的各力之间相互的结果,体位改变主要利用胎儿自重,旋转胎体,产妇在分娩球上为蹲姿或跪姿,与盆骨倾斜度一致,可促使胎体旋转更好地适应分娩机制,纠正枕后位[3-4]。此外,分娩球可对臀部、会阴等起到按摩作用,产妇身体前倾时可有效减轻胎头对骶尾的压迫,改善血流动力学,转移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分娩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 h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徐赛英[5]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导乐仪联合分娩球于第一产程进行枕后位纠正可缓解产痛,促使自然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