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迪,陈妮娜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湖北 襄阳 441000)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急性感染导致毛细支气管炎性肿胀、分泌物阻塞,引起通气功能异常,出现肺气肿或肺不张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1]。其病变主要累及毛细支气管、肺泡,临床上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肺部湿性啰音等症状,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发绀、脱水和哮喘,甚至引起机体多器官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毛细支气管炎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患儿[2]。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减少分泌物渗出、解除平滑肌痉挛和保持呼吸道通畅为治疗切入点,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案,抗菌药物、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都是临床上常用药物[3]。硫酸镁是镁盐制剂,其主要成分为Mg2+,Mg2+是人机体中含量最丰厚的离子之一,Mg2+可能具有调节酶活性、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状态、止咳及平喘等作用[4]。但目前国内就硫酸镁用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血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鲜有系统研究,故本研究基于此展开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96例。纳入标准:符合《实用儿科学》(7版)中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无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肺等器官组织疾病;家属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者;近期接受过硫酸镁治疗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合并其他影响疗效的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8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56例,女性42例;年龄1个月至3岁,平均(2.07±0.78)岁;病程3~7 d,平均(4.15±2.42) d。观察组患儿中,男性54例,女性44例;年龄2个月至3岁,平均(2.11±0.72)岁;病程3~7 d,平均(4.21±1.49) 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的均衡性较高,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两组患儿均接受平喘吸氧、止咳、镇静、抗病毒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加用硫酸镁注射液(规格:10 ml∶2.5 g),用5%葡萄糖溶液均匀稀释至浓度为1.25%后静脉滴注,剂量为25~40 mg/(kg·d),1次2 h,1日2次。两组患儿均以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次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疗效不佳者继续按原方案治疗。
(1)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观察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3)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pH、血氧饱和度(SaO2)和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RCAI)和血浆黏度(PV)]水平的差异。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患儿动脉血1 ml,采用ZL2S9200型自动血流变分析仪(中国北京众驰伟业公司)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利用GEM3500血气分析仪(美国实验仪器公司)测定血气指标水平。
治愈:治疗后,患儿喘憋、咳嗽及湿性啰音等症状完全消失,血常规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儿喘憋、咳嗽及湿性啰音等症状有所改善,血常规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无效:治疗后,患儿喘憋、咳嗽及湿性啰音等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6]。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P=0.00),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Tab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cases(%)]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Tab 2 Comparison of incidenc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cases(%)]
观察组患儿喘憋、咳嗽、哮鸣音及湿性啰音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Tab 3 Comparison of remission time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hospital stays between two d)
治疗前,两组患儿pH、SaO2及PaCO2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H、Sa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治疗前,两组患儿FIB、RCAI和PV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IB、RCAI和PV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水平比较Tab 4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1 mm Hg=0.133 kPa
Note: vs. before treatment,*P<0.05; 1 mm Hg=0.133 kPa
表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Tab 5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ical indic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Note: vs. before treatment,*P<0.05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1岁以内儿童住院的常见原因[7]。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均可导致婴幼儿发生毛细支气管炎,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衣原体及支原体等,其中又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为常见。由于婴幼儿气道较成年人狭窄,气流速度缓慢,病原微生物易滞留,且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黏膜表面免疫球蛋白A水平低,因此易发生感染[8-9]。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入侵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引起该细胞坏死,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黏膜水肿、充血,黏液分泌过多。且婴幼儿细支气管壁无软骨支撑,当炎症发生时毛细支气管纤毛上皮坏死,局部充血,部分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形成活栓,引起管腔部分或完全堵塞,导致肺通气和血流灌注失调产生低氧血症,故患儿常伴有喘息样呼吸困难,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健康[10-12]。平喘吸氧、止咳、镇静、抗病毒及抗感染等是目前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常规治疗模式,但整体疗效欠佳,易导致患儿病情迁延难愈,甚至进展恶化,危及患儿生命安全。因此,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课题。
硫酸镁是一种非选择性平滑肌舒张剂,可舒张血管平滑肌和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早有学者提出将硫酸镁应用于哮喘的治疗,但其会引起患儿低血压,限制了其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3]。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学者对硫酸镁作用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约40%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体内镁元素缺乏,低镁饮食可引起肺功能障碍、气道高反应性及喘憋发生,婴幼儿适量补充镁元素可显著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14]。目前,硫酸镁扩张支气管的机制可能是:(1)镁激活钠-钙泵,阻断钙进入内质网并从内质网排出,降低平滑肌内钙离子浓度,抑制肌球蛋白与钙离子之间的作用,使肌细胞舒张,达到扩张支气管的作用[15]。(2)作用于T细胞,抑制肥大细胞活性,使炎性介质释放减少,同时抑制胆碱能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使肌肉兴奋性降低,解除气道痉挛,减少呼吸道阻力[16]。(3)增加β2受体的数量,提高受体与受体激动剂结合的亲和力。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β受体功能低下,故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受阻,导致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含量降低,但是Mg2+可使活性较低的肾上腺能β受体激活[10]。(4)可抵抗缺氧导致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痉挛,减轻心脏后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减轻肺瘀血,从而改善呼吸功能和缺氧症状。(5)镁能调节多种酶活性,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及ATP酶,使ATP转变成环磷酸腺苷,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缓解喘息;可激活蛋白激酶,稳定膜电位,阻止过敏物质释放,解除血管痉挛,消除黏膜水肿,使呼吸道通畅。(6)镁具有镇静作用,可降低患儿耗氧量[17]。
目前,临床上对于硫酸镁的常用给药方式为雾化吸入、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雾化吸入时,硫酸镁不易均匀分散于雾气中,且有研究结果表明,雾化吸入硫酸镁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无明显效果;一项关于口服硫酸镁治疗呼吸道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口服镁剂未体现出任何优点。但Singhi等[18]的研究结果显示,静脉应用硫酸镁较特布他林、氨茶碱更为有效,且安全性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静脉滴注硫酸镁治疗毛细血管炎效果更佳。观察组患儿喘憋、咳嗽、哮鸣音及湿性啰音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H、Sa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FIB、RCAI和PV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静脉滴注硫酸镁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显著,可缩短患儿症状消除时间,改善血气状况,调节血液流变状态,但还需后续加大样本进一步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