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 孙平静
(1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麻醉科 广东 珠海 519000)
(2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儿科 广东 珠海 519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常见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发病率高,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较大影响。目前,临床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为患者进行治疗,本研究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的影响,选取10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内容如下。
选取10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选患者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满足手术操作及麻醉指征[1]。所选患者符合本研究相关条件,本人意识清晰,可配合临床工作。根据麻醉方法分组,观察组(n=50)男性28例,女22例,年龄36~66岁,平均年龄(52.63±3.59)岁。对照组(n=51)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52.59±3.61)岁。研究内容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审查,纳入标准:(1)有法定监护人陪伴者;(2)自愿参与研究者;(3)满足麻醉操作指征者;(4)无意识障碍或交流障碍者。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观察组:腰硬联合麻醉,穿刺点在L3-4腰椎椎间隙行阻滞麻醉,置入腰穿针,蛛网膜腔引出脑脊液,注入1.5ml 0.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控制麻醉平面为T10,术后使用10mg布托啡诺行镇痛泵镇痛,速率为2ml/h,持续输注15min。注意应保持腰麻给药速率控制在30~60s,药物注射完成后,每5min对患者心率、血压情况与术前值进行比较。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有需要者给予0.1ml/kg 1.5%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维持麻醉。(2)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5mg/kg、芬太尼2μg/kg,依次静脉注射,实施诱导麻醉,然后对患者行气管插管,正确连接麻醉机,为患者行机械通气。术中丙泊酚微量泵注,定时追加阿曲库铵,术后采用布托啡诺镇痛,镇痛泵速率控制在2ml/h,持续输注15min。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疼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做好详细记录与分析。其中疼痛评分采用VAS量表评定,评分范围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认知功能采用MoCA量表评定,包括记忆、定向力、抽象思维、治性功能等,共11个检查项目,取分范围0~30分,<26分表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分数越低认知障碍越为严重[2]。
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VAS评分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证实,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麻醉处理效果对比()
表 两组患者麻醉处理效果对比()
组别 n 麻醉起效时间(min)阻滞完善时间(min)VAS评分(分)MoCA评分(分)观察组 50 2.56±0.56 6.63±1.09 3.93±0.24 27.29±3.63对照组 51 4.63±1.63 10.69±2.23 6.82±1.09 24.32±2.14 t - 6.281 10.325 8.939 9.929 P - 0.000 0.000 0.000 0.000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是目前临床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对手术麻醉方法进行优化,可最大程度保证患者手术操作安全性。气管插管全麻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或呼吸道吸入)方式,将麻醉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由于麻醉药物的靶向器官是脑部,因此全麻处理可造成大脑神经细胞凋亡,导致大脑功能受损,从而影响患者自身认知功能[3]。与气管插管全麻不同,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属于局部麻醉方法,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仅需将少量麻醉药物注入到椎管中,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产生明显影响,同时也不会制约神经传导功能。本研究证实,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显著,麻醉范围大,麻醉平面易控制,麻醉起效时间短,可降低疼痛反应,减轻对认知功能的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