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文燕
【摘要】当代语文教学提倡“向读学写”,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由此可见,“向读学写”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本文,笔者以《石榴》一课为例,再现备课过程——挖掘“向读学写点”,确立教学目标,呈现课堂教学,最后浅谈实践心得。
【关键词】向读学写;《石榴》;有情有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缘起 探寻】
期初,校内研讨课,我和另一位老师被安排承担“向读学写”的课堂研讨。由此,我便开始了整整一个月的“探寻”历程。“探寻”,始于对文本的挖掘和对目标的定位。
一、“向读学写”的定义
“向读学写”不是新鲜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翻阅《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借鉴名家之言,叶圣陶先生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直接的关系。”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可见,所谓“向读学写”,就是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由此可见,“向读学写”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二、“向读学写点”的挖掘
学习了大量课型案例后,我发现不同文体的“向读学写点”也不同。我们要关注文本,从文体的特点切入,解读文本,挖掘训练点。如写人的记叙文要关注细节刻画、典型事例来记叙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叙事的记叙文要以记叙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为重点,学习文章是如何与中心相关的。写景状物的散文要关注描写景物的顺序,修辞手法的运用,借鉴文章如何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结合苏教版课文,最终我确定了三年级上册第16课《石榴》这篇课文,挖掘它的文本价值,寻找“写作点”。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认真研读了《石榴》这篇课文,挖掘课文的写作特色,寻找“向读学写”的关键要点。《石榴》这篇课文根据时间顺序来写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描写果实时,先写果实的外皮,再写果肉的味道,十分“有序”;课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做到了“有情”。因此,基于本课“循序传情”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体会文中优美语句,习得写作方法“有序”“有情”。
3.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水果。
下面我就以《石榴》第二课时为例,呈现课堂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串,感知生长之“有序”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指课题)——石榴。让我们踏着季节的脚步,跟随作者来到山东枣庄,走进驰名中外的石榴园。快和园子里的词语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词语:
抽出枝条 嫩绿的叶子 郁郁葱葱
越开越密 越开越盛 火红 小喇叭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酸溜溜 甜津津
仔细看看每行词语,你发现每行词语分别写的是什么?
师:课文就是按照长叶、开花、结果三方面来介绍石榴的。他的这篇习作究竟好在哪里,才被选入教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作者的“法宝”。
(二)理解词语,感知长叶之“有序”
师:第二小节向我们介绍了石榴树抽枝、长叶、开花的过程,指名读,其他人思考:作者用了哪些词来写叶子?哪些词 来写花?
嫩绿 郁郁葱葱
(1)你知道“郁郁葱葱”是什么意思吗?
(2)石榴树的叶子非常绿,非常茂盛,透露着勃勃生机,指名读。
师:春天的叶子嫩绿,到了夏天就变得郁郁葱葱,你们看作者多会观察啊!
(三)品读语言,感知开花之“有序”
石榴花是什么样的?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花?
火红 越来越密 越来越盛 挂满 像活泼的小喇叭
※(你看到了它的颜色,你看到了它的数量多)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师:远远看去,石榴花压满枝头,火红一片,走近看,花是什么样的呢?(出示PPT)
(1)“活泼”的小喇叭“鼓着劲”吹是什么样?谁能做动作?
(2)采访一下,你为什么把腮帮鼓得圆圆的?
(3)是啊,必须鼓足劲儿才能开出这么旺盛的花,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作者多会写呀,远望,写出了花的颜色、数量,近观写出了花的形状。这是作者的第一个法宝:“有序”。(板书)
(四)寻关键词,感知结果之“有序”
师:长叶、开花后,就该结果啦!指名读第三小节。其他人画一画,石榴果皮变化的句子。
你瞧,石榴外皮的颜色在一天天变化,出示图片,引读,它的外皮先是_____,逐渐变得_______,______,最后变成______。石榴的外皮变化也十分有序,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显红:先是、逐渐、最后)
(五)细读句子,体会果之“有情”
出示句子: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师:这句话作者写得特别好。同桌读一读,说说好在哪里?
师:采访:(1)可爱的娃娃,你为什么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2)可爱的娃娃,你在张望什么?(3)可爱的娃娃,你想向人们报告什么?
师:娃娃让人喜爱,而作者把石榴当成娃娃,说明作者对石榴有着怎样的感情?孩子们,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是“有情”。(板书:有情)
(六)同伴合作,挖掘“有序有情”
師:课文的最后一段只有两句话,请同桌合作,每人一句,思考:从哪里看出作者写作“有序”,哪些又能看出作者写作 “有情”?
预设:(1)有序。先写外皮,再写果肉,十分有序。追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石榴子儿的?(预设:形状、颜色、 味道)(2)有情。①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榴子儿比作玛瑙,说明作者很喜欢。②“紧偎在一起”,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石榴子儿当作人来写,说明作者很喜欢石榴。③作者写味道和颜色时,还用上了ABB式的词语和四字词语,让人看了就很喜欢。
四、结语
从课堂的交流来看,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发现了作者“循序、传情”的写作方法,从学生的习作反馈来看,学生能够按顺序,先描写水果的形状,果皮的颜色,再写剥开外皮后,看到的果肉,品尝的味道,做到了“有序”;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出了对水果的喜爱,做到了“有情”。一堂这样的“向读学写”课,学生能够有所得。
从这次活动的研讨中,我也收获了“向读学写”的新理念,通过探索实践,成功完成了一次课堂转型,渗透了习作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渗透“向读学写”,不断尝试新文体,辩证把握“向读学写”的内涵,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在表达中加强阅读理解。
参考文献
[1]郑彩琴.给课文变脸——《石榴》读写结合教学心得[J].新课程学习,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