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树
阅读分享:好的影视剧,只会节奏紧凑到让人全神贯注,就怕错过一个精彩镜头,漏掉细节。然而当下太多的注水剧,让人不得不快进。写作中也是如此,文字要精练,语言要流畅,而不是喃喃自语的流水账。(特约教师:泉州市泉港五中?刘江平)
如果有人说,“我用1.25倍速看了某剧”,那么,这可能是一剂安利。另一部剧是1.5倍速看下来的,说明凑合能看。一部剧用2倍速看下来,其实他是想说,这是部烂剧。2倍速是一条底线,妖魔鬼怪至此原形毕露。正常倍速约等于精品好剧,看上去简单粗暴,但请不要怀疑,这是人民群众摸索出来的真理。同一部剧如果在不同倍速间切换,基本可以画出作品质量的曲线图。对于《琅琊榜》这种口碑发酵极慢(节奏也慢)的剧集来说,倍速曲线可能是这样的:1.5倍速→1.2倍速→正常速。
所谓倍速,就是调整视频播放速度。烂剧当道,倍速追剧这种讲究效率的模式,也应运而生。倍速看上去是技术创新,不如说是当代年轻人反抗烂剧的武器,是对好作品的呼唤。品味好剧的姿态有一千种,打败烂剧只需一招:上倍速。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观众因为剧情注水、故事乏味,开启了倍速追剧。毕竟国产剧注水手段已经炉火纯青,废话台词、闪回和重复剪辑,这三板斧是烂大街的雕虫小技,扩充支线、放慢语速这样的操作也越来越普及。有网友调侃,一集电視剧45分钟,开头和片尾曲10分钟,前情回顾和下集预告15分钟,再加上重复剪辑、镜头回闪、废话对白10分钟,这一集电视剧真正涉及内容的时间也就只剩下10分钟了。
注水这个锅,也不光是烂剧在背。一些观众口中的良心剧,也不免跟着“作奸犯科”。《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就表示,剧作原本计划拍摄四十来集,为了商业收益考虑,拍成了55集。对于找不到好剧看的中国观众,只要1.5倍或者2倍,不用拖进度条,就可以忍受。倍速成为衡量一部剧的标尺,听起来有些无奈?那你也太小看当代年轻人的娱乐精神了。
一如弹幕成为追剧的必备良品。倍速,也为追剧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准确来说,弹幕+倍速,可以让追剧变成一桩富于情趣的娱乐事业,原本处在烂剧边缘的剧集,也在这两大神秘力量的加持下,变成一道独具风格的美食。在B站上,你时常会发现这样的预警:前方高能,配合2倍速播放食用效果更佳。一些严肃的桥段,经由2倍速的扭转,立刻触发了鬼畜模式。这是现代技术的红利,无论喜剧还是正剧,你的体验都是加倍的。
鬼畜感并非只在高倍速下触发,不同的倍速,会有不同的口感和风味。以《家有儿女》为例,刘星和夏雪杀马特造型的美丽二人组,在0.5速倍中,喜剧感产生于那份妖娆和妩媚,而2倍速是气势突出了幽默。倍速也可能做到创作者怎么也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刻画人物形象。倍速改变了语速,改变了角色的肢体动作,从而改变或者强化了一个角色的形象塑造,比如《延禧攻略》的魏璎珞,2倍速会让她的嚣张跋扈和张扬更加突出。
倍速表面上是一种反抗,实际上是一种娱乐效益的最大化。当代年轻人时间有多紧张?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在娱乐身心这件事情上讲起了效率。但反过来,我们为什么不用倍速观看《权力的游戏》这样的神剧呢?语言和字幕跟不上是其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足够丰富,值得你去揣摩表演,融入剧情,或者观摩布景、运镜,以及类似视听语言的魅力。
你愿意仰望,愿意让它扑面而来,覆没你的注意力,侵占你的宝贵时间。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剧对自身足够尊重,也就是给观众足够的尊重,而你也愿意尊重它。
王传生摘自微信公众号“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