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靳玉军 江亲祥
摘要: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论述中的人民性主要包括人民取向、人民力量和人民立场三个内涵与维度。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秉承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造福人民,以人民取向为统领,以人民力量为保障,以人民立场为旨归,体现了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人民性的逻辑意蕴。人民取向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价值根基,人民力量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实践动力,人民立场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目标归宿。
关键词:习近平;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党性;人民性;人民主体;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9)04-0165-11
一、问题提出及其学术研究动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一直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告诫和反复强调,“我们党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贏,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网络已经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最前沿,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为了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学习、理解与宣传,学术界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第一,对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进行理论阐释。学术界从思想内涵、地位作用、原则目标、主要内容、理念方针、基本特点等角度进行了解读。张俊认为,习近平同志深刻分析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科学揭示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与规律;全面深化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念与方针;及时提出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策略与方法;科学谋划了新时代国际网络空间合作的原则与目标[2]。李宗建认为,网上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重点的新布局[3]。
第二,对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核心领域与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包括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等重点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例如,王勇贵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战略地位、逻辑理路、治理方略入手,深入剖析了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的论述[4]。肖唤元认为,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论述的显著特点是工作导向上的问题性,突出表现在如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等方面[5]。
第三,对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与其他重要論述的关系进行研讨,涉及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与网络强国、互联网思维、新闻舆论观、国家安全观等。例如,刑云文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6]。李希光探讨了网络安全与网络谣言、非法信息等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关系及其解决措施等[7]。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5卷第4期
李 颖,等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人民性研究
从已有研究看,对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从人民性视域开展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研究很少,且缺乏严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分散化和碎片化。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人民性是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鲜明特征和思想主线,如潘瑾菁提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理论特点之一”[8],何海翔提出“人民导向是习近平同志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判断标准”[9],李彬彬提出“做好网上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必须相信和依靠网上群众”[10]等观点,但这些观点仍然属于
分散化和碎片化研究,如王东红、祝念峰、王承哲的研究[11-13],以人民性为切入点开展的专题研究非常匮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全面地呈现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人民性研究则几乎未见。二是研究理论深度和向度不足。在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人民性的内涵界定、逻辑理路、结构要素、提出依据、基本要求等方面缺乏更为深入的分析,在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人民性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观、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及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经验之间的继承发展性研究不充分、不透彻。因此,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人民性的体系化研究,是当前亟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也正是笔者进行本研究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意识形态工作是政治工作,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我党执政最根本的政治基础。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其人民性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应用,是我党的宗旨意识在网络领域的新表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在网络空间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4]。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人民性主要包括三个内涵与维度:人民取向、人民力量和人民立场。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至上的最高要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秉承为了谁、依靠谁和服务谁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造福人民,以人民取向为统领,以人民力量为保障,以人民立场为旨归,体现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人民性的逻辑意蕴。
二、人民取向: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根基
人民是价值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价值的主导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15]。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党的思想引领人民,团结人民,与人民同向同频同振,引导人民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人民的价值追求,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这也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所在。
(一)人民是价值创造的主体: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引领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是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人民有没有信仰,有没有坚定的信仰,关系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6]9。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共同的信仰追求,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武器。作为不断活动着的创造着的存在物,人民创造了物质文明、精神文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指导下,人民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明成果。“负有远大使命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说服大多数人民,使他们相信这个党的纲领和策略正确”[17]。回顾历史,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引导广大人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道路方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因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走上了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网络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日趋激烈。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持续开展意识形态渗透,或宣扬“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论等错误思潮,或诋毁、攻击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道路等,手段“愈加隐密”,方式“推陈出新”,妄图制造思想混乱,造成社会分裂。马克思主义在网上时刻面临着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想意识的冲击,各种观念交锋、对峙,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引导,深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社会主义生产领域就有了思想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有了智力支持。“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18]。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动网络伦理和网络文明建设,巩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对人民的教育实效。一是树立网络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意识形态的碰撞、交汇和融合中,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将其作为网络伦理和网络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引导人民抵制网络社会的不良思想影响,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表达,必须以其指引网络伦理和网络文明建设,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全面提高人民的网络道德和网络素养,坚定共產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产生了网络文化这一新型的文化业态。纵观世界各国,网络文化差异的背后折射出特定国情下的主流意识形态特征,网络文化建设的实质在于意识形态问题。因此,必须以凝心聚气、催人奋进的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保持网络文化产业欣欣向荣的态势。同时,必须立足于人民,挖掘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方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人民在增强网络文化认同中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找到文化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塑造中华民族的新时代形象。
(二)人民是精神利益的主体: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惠及人民的精神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9]。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融为一体的存在物,不仅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在需求的驱动下产生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向往与追求,并在满足需求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从而享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当然,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前提是物质利益,在物质利益充实、物质生活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提出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要求,追求精神利益以实现人生理想和自身价值。精神生活是体现人的本质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人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发挥重要影响。健康的精神生活有助于培养和塑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激发人的精神活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自建立之日起,我党始终坚守以为人民利益奋斗为指向的唯物主义伟大实践的承诺,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逐步提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作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方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从基础性的物质层面需要转变为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价值追求。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创造了人类生活的新空间。在这一人类社会生活的新领域,同样需要牢牢把握网络的特点与特征,让人民的生活因互联网变得更加美好。“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以网络强国战略丰富和造福人民的精神生活。网信事业是关系到人民的事业,其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网络强国战略中。“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性”,“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21],网络的开放、即时、交互,为网络强国战略中造福人民精神生活的举措提供了国际视野。放眼世界范围,我们必须做到:一是维护网络主权,积极伸张网络空间正义,坚决反对网络霸权主义,优化国际网络政治环境;二是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关注人民的精神需要,进一步加大网络社会精神生产,创造丰富的网络精神文化产品,维护良好的网络精神生活环境;三是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积极开展互联网国际交流,兴文化、育新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与借鉴外来有益文化,提高我国网络文化软实力,更好满足人民网络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让人民在网络中更好地了解世界、获取信息、互惠互利,调整自我精神世界,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科学理性地追求自身的精神利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正能量。
(三)人民是价值评价的主体: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为什么人、靠什么人,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毛泽东认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22]。“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来自于人民的”,“要始终自觉接受党和人民对自己行使权力的监督”[23]。中国共产党是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的政治权利来自于人民委托,就必须由权利的主人即人民来评判,这是党性和执政特质的根本要求。长期以來,我党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的关键基础在于:一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执政的主体;三是密切党群关系,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和人民同甘共苦。在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的意见依然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必须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试金石,作为衡量党和政府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保障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以实现人民期盼的网络空间,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契合人民群众受众主体的愿景,倾听人民心声,着力打造繁荣与纯净、规范与亲和、自律与自由的互联网世界,让人民的尺子测出满意度,量出工作成效。
三、人民力量: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20]。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域已经从现实世界拓展到了虚拟网络,在网络这一崭新的活动场所,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加强党的领导与紧紧依靠人民相结合,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依托网络构建意识形态工作新平台,激发人民主动性
“在社会发展的每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他应当做出选择。人的存在的具体历史制约性并不排除他自由的和明确目的的创造”[2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领导地位,是历史发展的选择性与决定性的统一,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意识形态自上而下的传输方式,人民可以更多地通过网络,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中自主选择各种意识形态教育信息,这给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立足网络搭建与人民交流沟通的各种新平台,使人民主动学习和正确吸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汇聚人民思想战线的磅礴激流。
为此,我们必须构建良好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宣传、互动和话语新平台。(1)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新平台。完善网络宣讲平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民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阐释各种现实问题,增强理论宣传的系统性和吸引力,调动人民强大的精神动力。强化网络评论平台,重点培养一大批具备较强理论功底和思想引导能力,同时熟悉网络技术的理论宣传工作者,同步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2)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互动新平台。提升网络互动技能,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切忌“不闻不问”“高高在上”等错误做法,深入网络一线,深入网民心中。夯实网络互动场域,建设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阵地,更新和改进与人民网络交流方式,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方向,让党的主张始终成为网络最强音,引导人民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网下不能做的事网上同样不能做。(3)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新平台。挖掘接地气聚人气的话语信息内容,在海量碎片化的网络环境中,聚焦人民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蕴含主流和正确的意识形态,使人民从心理和情感上达到共鸣,进而产生认同。丰富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形式,网络语言及表达形式为人民所熟悉,为人民所喜欢,为人民所接纳,使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依托网络构建意识形态工作新途径,重视人民联动性
马克思一直主张实践的意义,“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135。网络为人民提供了虚拟社会实践的场所,人民群众在网络交往互动关系中共建互通思想体系、信仰信念和价值观念,其思想意识会受到网络的种种影响。部分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进行网上炒作、造势,质疑、攻击党和政府,引发人民关注,不明真相的群众随即转发、跟帖,将网络作为情绪宣泄和表达不满之地,极易造成网络舆情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严重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依托网络在虚拟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心人民的需求,回应人民的要求,疏导人民的诉求,耐心细致地找到最大公约数。
为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的联动性。(1)注重网络工作方法的差异化。深入网络搜集人民的所思所想所需,视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工作,让网络群众路线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使网络群众路线深入人心,落地有声。对待人民的困难困惑,必须予以帮助;对待人民的有益建议,必须予以吸纳;对待人民的怨气怨言,必须予以化解;对待人民的模糊认识,必须予以澄清;对待人民的错误看法,必须予以纠正。(2)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25]。密切关注人民的网上行为及各种舆论,重点夯实“三力”:①较高的甄别力。通过纷繁复杂的网络现象看清其后的问题本质,明晰属于何种问题,如何应对此种问题,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影响。②较快的反应力。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快速反应、及时应对、敢于亮剑,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较强的处理力。妥善处理网络民意,坚持法规纪律、伦理道德的底线原则,防止积少成多,防止矛盾激化,防止量变到质变,让人民在知情的同时全面理性地看待问题。③增强人民对网络的掌控能力。人民是网络舆论传播的守卫者,这种功能的有效发挥,归根到底与网民的认同及其能力密切相关。面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博弈平台,必须提升人民对网络的传播能力和应用水平,自觉维护网络舆论秩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便捷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