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内生式发展理论的解释

2019-08-19 01:31赵海涛李梓恒刘书睿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13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资源整合乡村振兴

赵海涛 李梓恒 刘书睿

摘  要:该文以T村为案例,采用新内生式发展理论框架,从资源整合、民众参与、文化认同三要素角度解释了T村实现振兴发展的全过程,主要包括:(1)梳理了资源整合过程中超地方力量与地方力量的合作顺序和相关关系;(2)为解决利益冲突问题提出了第一书记与村支书互动机制和多方利益共享机制;(3)从土地制度变化、内部关系网建设、乡土文化培育3个方面阐述如何实现居民文化认同。

关键词:新内生发展;乡村振兴;资源整合;民众参与;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 F3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3-0010-06

Abstract: Taking T-Villag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uses a new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a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 Villages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elements:resource integration,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1) combing the cooperation sequence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super-local power and local power in the proces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2)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nflicts of interest,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First Secretary and village head and the multi-party benefit sharing mechanism are proposed.(3)Elaborate how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residents from three aspects:the change of land system,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relations network and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culture.

Key words:New Endogenous Development;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Resource integration;Public participation;Cultural identity

1 引言

經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农村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激励”和快速城市化的“投资激励”等外生措施效果的逐渐减弱。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了当今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为此,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要求。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发展“经济多元化”,保护“乡村生态”,鼓励“资本下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内生性发展举措。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内生发展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

反观国外,为了解决农村衰弱问题,外来的企业或者政府直接的援助是主要的开发方法,由此出现了一种以持续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并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外源式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带来的结果是城乡二元问题日益严重、农村面临着严重的边缘化、空心化、衰竭化,并且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发展地位。基于对这种外生发展模式的反思,内生式发展模式逐渐出现。内生发展是以当地人为开发主体、培养当地的发展能力、维护当地发展权益,享受当地发展红利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开发模式。然而,从欧洲农村的研究与实践来看,早期研究者和实践者过多地强调了地方的权力和自主性,而忽略了地方与外部的关联,使得这种发展模式停留在“理想化”阶段[1]。Ray在对实践的进一步反思中,于2000年正式提出了新内生发展概念,其主要观点是在原有内生发展基础上,以地方参与和地方资源为前提,注重地方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

新内生式发展概念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在原有内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共同整合,实现内生与外生的统一发展,使得农村事业在新的轨道上得以快速前进。但是新内生式发展在中国农村是否有很好的适应性?它的发展情况如何?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新问题?本文采用当前研究新内生发展理论最常用的方法——案例分析法来解答上述问题。笔者在对农村的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在过去的5年中,T村集体为了发展所做出的一系列决定都与新内生发展理论有着惊人的重合,这些做法的结果有好有坏,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T村发展过程为例,详细阐述了新内生发展理论在中国农村的实践和表现。

2 理论分析与研究策略

20世纪70年代末,内生发展思想开始被广泛关注并被应用于扭转农村的颓势、实现乡村振兴和发展的具体实践中。1975年,瑞典哈玛斯库德财团在联合国总会报告中提到了一种发展方式,这种发展由社会内部推动,兼顾人口、环境、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倡议包含了最初的内生发展理念[2]。

20世纪80年代,欧洲学者在研究南欧农村发展时,因为过分强调地方内部资源的开发和地方居民力量的参与,忽略了与外部环境的连续,导致内生发展缺乏可操作性,成为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观点[3]。经过一系列反思,学界的观点逐渐从单一独立的视角向多元联系视角转变。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鹤见和子、宫本宪一、西川润等认识到城乡之间、地方与超地方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是解决内生发展理想化问题的关键[4-5]。区别于传统内生发展的新内生式发展理论逐渐成型。新内生发展的概念由Ray于2000年正式提出[6],主要是以领土文化认同激发民众参与,以民众参与促进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最大化地方价值和树立地方优势,在这一过程中视农村与城市同等地位,重视内部与外部的动态互动、地方与超地方的有机整合,摆脱经济单一目标,力图实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可持续发展的目的[7]。新内生式发展理论在承认原有内生发展关注地方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下,也关注了超越地方力量的作用,并且将两者动态联系在一起,消弭外生和内生发展的对立冲突。

中国在乡村振兴和扶贫发展由来已久,发展理念也经过了几次转型,总体来说,战略理念从外援型扶贫到内生型扶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化,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合力,通过提升扶贫对象的可行性能力,激发其内在动力的扶贫动力。2013年以后,政府更注重乡村贫困人口内生发展能力,推动多方力量参与乡村发展,“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8]。中国的内生发展模式实际上与新内生发展论有相似之处,发展由底层以改革和创新之名推动,国家认同后强力介入全过程,并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9]。

综上所述,新内生式发展与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中国具体的振兴和脱贫实践,对新内生发展做出更好的解释。那么,新内生发展理论是如何解释中国乡村振兴实践?笔者调研发现,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T村在5年时间(2014—2018)内实现了乡村风貌大改观。本文尝试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新内生发展的资源、参与、认同三要素角度解读T村在实现内外部资源整合、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以及如何激发居民参与,实现文化认同。

在研究路径设计方面,本文主要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得研究所需的一手资料。首先,课题组在2018年7月15日前往T村调研,对村支书、第一驻村书记及部分村民代表进行了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主要了解2014—2018年来T村相关决策和发展变化情况;同时,对全村49户居民做了详细的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家庭收入、人口、经济情况。两者相互补充对照。

3 典型案例解释:T村

3.1 资源整合 新内生式发展中,资源整合居于首位,是整个内生发展的开始。首先,从地方与超地方角度来看,资源可以分成内部资源和外部資源2类。内部资源是乡村本身所拥有的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前者包括土地、植被、环境、空气等,后者包括习俗、人情、传统技艺等。外部资源是乡村发展中必不可少但无法先天拥有的资源,包括政府资源和非政府资源,主要表现为项目、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按照Ray的观点,新内生发展过程中主要推动力量依次是:地方力量、政府力量、非政府力量,而在T村的顺序为:政府力量、地方力量、非政府力量(2014—2018年)。具体过程:首先,政府代表人(驻村第一书记)将其所带来的外部政府资源(主要是资金和项目)注入地方,然后同村民一起对地方资源进行分类识别,进行合理性开发和运用,在使地方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后,吸引非政府的外部资源进入,最后地方、政府和非政府三方形成合力,实现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模式如下图1所示。

3.1.1 政府超地方资源注入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各地广泛实施了“驻村第一书记”制。T村中第一书记来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携带着政府的超地方资源,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型绿色生态村试点示范项目”、“T村低效林改造项目”等资金项目,详情如表1所示。

3.1.2 地方内部资源开发 地方内部资源开发要着重考虑以下3个方面内容:一是从整体视角出发,考虑内外部资源之间的联系,综合利用2类资源;二是避免片面、单独开发内部或者外部资源、人文或者自然资源,从资源之间的联系入手有机开发;三是考虑地区特点,防止重复性开发,避免丧失乡村特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和村支书对全村资源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最终总结出T村发展的5大瓶颈:(1)山水资源:山不美、水不秀、石不奇,整体平庸;(2)绿化资源:树种单调、夏季少花、秋季缺彩、冬季缺绿,单调;(3)现有产业:缺乏管理人才、缺少专业技术、缺少发展思路,经济增长乏力;(4)文化历史:相对可挖掘的东西少,缺乏包装运营能力;(5)基础设施落后,村容村貌不雅。针对以上5大瓶颈,驻村第一书记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与村委会达成一致共识,确定了T村发展思路为:先打造特色的环境,让村子有足够的吸引力(足够的本钱),然后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将土地、闲置宅基地流转起来,引入社会资本统一开发经营。T村发展路径为:在提升原有产业效益前提下,新增特色乡村旅游,打造大桃种植、三柴养殖、特色乡村旅游三足鼎立、三位一体,互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在此思路的指导下,T村在政府资金项目的支持下,提出了“三金”战术,即让地生“金”、让“柴”变“金”、用“绿”引“金”。

3.1.2.1 让“地”生“金” T村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帮助下,通过引进新型桃树品种,推广新型种植技术,实现景观和产出的双丰收。引进的新型桃树个矮,占地面积小,打理难度低,产出不逊色于普通“高挑”桃树,改变了传统的“大冠稀植”种植模式,同时又有很强的观赏性。改造的桃园2年内单产将翻一番,达到6万~7.5万kg/hm2,且便于机械化,为村民增产增收打下基础。借助“资源节约型绿色生态村试点示范项目”的资金支持对对原有12hm2大桃种植区进行集中整改,利用原有地形地质开挖沟渠,铺设管道,满足了桃园水源问题。利用“T村低效林改造项目”整理土地15.67hm2,并配套灌溉设施。完工后人均桃园由原来的707.02m2增加到1754.21m2,村人均桃园面积增加1.6倍。

3.1.2.2 让“柴”变“金” 养殖业与农业大学合作,改良养殖品种,提高产出率,引进吃粮少、产蛋多新型蛋鸡,使得成本降低,产出提升,综合效益至少增加10%。同时,着手申请北京市著名商标,实现品牌效益。借助信息化营销手段,定位有效客户,由于柴鸡蛋具有“满山找”的品牌,有先天的优势,适合于自媒体电商,通过成立微店的方式扩大销售的区域。

3.1.2.3 用“绿”引“金” 考虑村子现在单一依靠第一产业、村内也缺乏发展第二产业的条件的情况,T村充分利用优良的自然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态。通过旅游业带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T村已经在环境方面开始着手准备,打造“山清水秀,花繁鱼跃”的淳朴悠然的乡村美景图,然后挖掘村里的自然资源、饮食资源、文化资源,以“乡土”、“野趣”为特色,以“体验经济”为核心,打造美食游、亲子游、畜牧游、科普游、文化游5个旅游品牌。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资源整合乡村振兴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